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構建和諧社會應當重視人學理論建設論文

論文1.29W

[摘要]當代人學理論建設,要求在學理層次上全面論說“以人爲本”的建設人本身的求解思路,強調社會發展以人而不是以物爲中心的建設人本身的目標導向。逐步達到以人爲本,追求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統一和諧,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的統一和諧,自由全面的發展與外部約束的統一和諧,物質與精神的,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應當重視人學理論建設論文

[關鍵詞]和諧社會;重視;人學理論;建設

當代人學理論,爲探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性本質提供了縱深依據。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是爲人的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和境遇,而人學理論的焦點是人與世界的關係,即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世界是“爲我”的,所以歸根到底是人本身的建設問題,這恰恰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性本質直接同一。

“建設人本身”便成爲構建和諧社會的終極性所在。追求社會和諧與人的自我發展完善,始終是哲學的一種人學境界。

一、歷史上的思想家對人的闡釋

自古以來,哲學的發展一直與人的問題連在一起,中外各派哲學家都以某種方式關涉到人。古希臘人很早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等哲學命題。儘管當時人學還不可能成爲哲學的直接主題,當時的哲人們更多探求的是構築現實世界的“最後一塊磚瓦”,“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但卻蘊藏着深沉的人學動機。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啓了頌揚人的人道主義潮流,人性論和知識論漸漸成爲哲學家們不可分割的研究主題。

進入近代之後,康德在哲學上實現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人是目的”是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令之一。康德把人的主體性置於突出位置,這一點正是衆多當代西方哲學家人論、人學基本觀點的思想淵源。在17、18世紀的歐美各主要國家,人的問題研究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所謂“人類解放”、“天賦人權”等,成了啓蒙學者們激勵自己、喚醒民衆向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重要思想武器。由此,人類進入了認識社會、認識自身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爲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以宏大的哲學觀和辯證法所闡釋的人的勞動本質問題、人的自由問題以及人的生存方式(即需要、勞動和享受三個環節),儘管被注入了唯心論的性質,但仍具深刻的啓示,以至使之在哲學上成爲當時先進國家的“同時代人”的表徵。

德國古典哲學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費爾巴哈,則以第一個明確提出“人本學”理論著稱。但是,歷史上的思想家們關於人的解讀,雖然在理論形式上是抽象的,其實際內容卻並不是一切人,就是說,並不是完全而真實意義上的人,其歷史的和階級的侷限性是明顯的。比如,古希臘的人論並未把社會最底層的人即奴隸包括進去;啓蒙思想家們高喊的“人”,雖然被標榜爲“整個受苦人類的代表”,但說到底也只是以資產者爲其“生活原型”的。所以馬克思對這種抽象“人論”的實質揭露說:“他們總是用後來階段的普通人來代替過去階段的人並賦予過去的人以後來的意識。由於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於公然捨棄實際條件,於是就可以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的發展過程了。”這就道出了問題的全部實質。

二、現代西方哲學對人的解讀

當代人學哲學,固然與20世紀哲學的'發展具有內在邏輯聯繫,但更重要的也許在於它的時代背景條件,在於它的更深層次的社會要求。首先是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類遭到空前浩劫。痛定思痛,戰後,人的生命價值、人的生活意義、人的精神追求等問題,重新擺到了哲學家們的案頭,即所謂人道主義呼聲甚急,經久不衰,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人學思潮。其中以存在主義最爲顯赫,最具代表性。但“存在主義者把個人同社會、他人以及客觀世界完全對立起來。認爲每一個人都是孤單的個人,個人在同他相對立的世界中,總是感到‘恐怖’、‘煩惱’與‘孤寂’,人在恐怖中面臨着死亡,這種絕望、恐怖的情緒正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可見,在存在主義哲學中還深藏着戰爭條件下以及戰後一段時期內人們生存境遇、苦難心態的刻骨銘心的痕跡。

其次是在20世紀後半期,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僅靠經濟增長和科學技術發展,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給人們普遍的安居樂業,相伴而來的卻是技術工具理論的統治,生態環境的惡化,能源和資源危機,貧富差距拉大,人的“單向度”畸形發展,價值信仰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人生的意義被淹沒在對物的片面追求中。表面上看,人擁有很多物質財富,實質上人已經沉淪,人性失落了,人失去了本真的存在。這種危機是一種人性人格的危機。因此,在西方哲學界出現了一股從人羣那裏尋找哲學發展的人學思潮,強調哲學要喚起人對自身的覺醒,領悟人自己生存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把人同僵死的物區別開來,並超越於物之上,以尋求解決社會危機和人的精神危機的路徑,使人在這種困境和危機中解脫出來,獲得拯救,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就是所謂現代人本主義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