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和諧社會下生態文明的建構論文

論文8.06K

一、生態文明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和諧社會下生態文明的建構論文

(一)生態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資源保證

自然環境爲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資料。但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條件下,自然環境所能提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各種礦產資源、能量、空氣、水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都有是有限的。應當說在環境容量的閥限以內,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會保持在一種較爲和諧的狀態,自然資源不會出現匱乏,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不會破壞自然界的整體平衡,各種污染也不會超出自然因子的自淨能力等等。反之,一旦超出這個閥限,那麼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就會發生惡變,人破壞環境、環境又懲罰人的因果報應就會出現。人類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條件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嚴格控制在自然資源允許的限度內,如果超出這一限度,必然造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環境質量的下降,生態就失去和諧。

(二)生態和諧是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諧社會還必須而且應該是持續發展的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但在發展觀上,我們誤入了“經濟增長論”的歧途,把發展等同於單純的經濟增長。受這種發展觀的影響,人們只注重發展經濟,追求經濟效益,而不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整體效益;只追求GDP,而把生態置於腦後;只關心眼前利益,而不關心長遠利益;只注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不注重其生態價值。這種影響的必然後果是:生產過程中只追求產值和利潤,而不顧“三廢”處理,這必然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只顧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必然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只注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不注重其生態價值,必然放縱人們對自然資源的胡亂開發和浪費使用,造成資源匱乏;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必然造成毀林開荒、毀草開墾、圍湖造田等短期行爲,最終必然導致發展的不可持續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是無從談起。

二、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

(一)加強全民的生態文明觀教育———和諧社會構建的思想保證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現實一再證明,人類的每一個行動後面幾乎都有一個推動這一行動的“情感”,而“情感”後面又有一個“思想”或“觀念”。要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樹立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首先要進行生態文明觀的教育。從現狀來看,中國的多數人對於環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真正清醒的認識,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誘發一些企業和個人只顧賺錢,不顧環境。公衆生態意識差形成的生態漠視,影響了生態環境,從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透過加強全民的生態文明和生態道德教育,一方面,人們透過學習生態自然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消費觀以及生態人口觀等知識,真正瞭解認識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使人們在思想意識上,從傳統道德觀向生態文明道德觀轉變,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樹立對自然的道德關懷。另一方面,有助於喚醒人們的危機意識,特別是要從歷史上已經發生的危機中學習吸取經驗,在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能夠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把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並把它作爲人類對自然界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這樣透過喚醒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尊重和熱愛大自然,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發展循環生態經濟———和諧社會的經濟保證

實現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發展。但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生態矛盾,嚴重製約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傳統的工業文明,建設符合現實需要的新型文明———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過程中,透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廢料循環再利用,變廢爲寶,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它可以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降低物質生產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清潔生產,減少污染和浪費。具體說就是發展經濟要與自然相協調,使資源的消耗速度不超過替代資源的開發速度,實現資源的循環或重複利用,將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自然系統自我淨化能力的閾值之內。經濟發展中只有追求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一體化,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新路,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生態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兩個緯度的結合,既要發展經濟也要減少環境影響,以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資源,實現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和環境退化的“分離”,提高經濟執行的質量和效益,獲得儘可能大的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才能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關係趨於和諧,資源能得到多次利用,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實現和諧社會的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讓我們的家園天藍、地綠、水淨,建成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