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園林專業案例教學法研究的意義論文

論文7.47K

案例教學法(aeesudymehO)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它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場景進行案例分析,透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屬於研究性學習、變被動爲主動、變注入式爲啓發式的教學方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園林專業案例教學法研究的意義論文

1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現狀

案例教學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但它真正作爲一種教學方法的形成和運用,卻始於1910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法學院和醫學院。20世紀初,案例教學開始被運用於商業和企業管理學,其內容、方法和經驗日趨豐富和完善,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是哈佛商學院對案例教學法的成功運用和實施,爲社會培養了大量傑出的工商界驕子,使得案例教學法成爲一種風靡全球、被認爲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之一。以哈佛商學院爲例,除了一兩門課以外,其他課程都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所佔比例高達90%。在其他專業如法學、管理學、經濟學類也運用較多,被實踐證明具有不可替代的實效價值。在設計類專業如園林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也有所運用,並取得了較佳的效果。

目前我國案例教學法還處於起步摸索階段,不少高校的部分專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尤其是在一些社會科學如法學、會計學、工商管理類專業己經開始運用,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自然科學類專業運用甚少。總體來說,國內的案例教學還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己進行的案例教學也存在着諸多不足:1)案例教學比例不盡合理,己運用案例教學的課程佔專業總課程數過少,己運用案例教學的課時量佔總課時量過少等;2)案例庫源供應不足,質量欠缺。許多高校儘管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但是在案例的蒐集、整理與分析等方面相當滯後,大部分採用圖書、期刊甚至直接採用報紙、雜誌的內容,缺乏從現實生活中收集整理原始材料的能力;3)徽師尤其是年青教師駕馭案例教學的能力不夠,由於案例教學需要較強的實踐經驗且與傳統教學模式大相徑庭,不少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理解還較膚淺。

2園林專業案例教學法運用的現狀和前景

爲了瞭解園林專業案例教學法的現狀與運用前景,課題組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目前只有極少數的課程運用過案例教學。從問卷調查中發現只有《居住區環境綠地設計》課程運用過案例教學法;《園林設計》、《建築設計》、《綠地規劃》、《園林工程〉等課程有過這方面的嘗試,但還未形成系統。所以,園林專業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現狀不容樂觀。從問卷調查的25門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中,學生對其中的19門課有這方面的強烈需求,其中園林專業的幾大主幹課如《園林設計》、《建築設計》、《園林工程》、《綠地系統規劃〉〉等,90%以上的學生期待有案例教學法的引入。

雖然目前案例教學法在園林專業運用的涉及面較窄、涉及深度較淺,但案例教學作爲一種行之有效的、以行動爲導向的訓練手法,非常適合園林專業的發展需要,尤其是專業課的需要。培養創新型設計者與管理者是時代對園林專業提出的要求,而案例法教學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它能用實際的設計實例或工程實例提高學生興趣,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高手”(解決怎麼幹、幹什麼的問題)而不是將學生培養成解釋問題的理論高手。所以,它必將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具有較廣闊的運用前景。

3園林專業案例教學法研究的意義

園林專業屬於實踐性強的設計類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設計理論、繪圖技能以外,更需擁有較強的設計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所以,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是能力的培養。

但在目前園林專業教學中,普遍採用的教學方式是:先是對理論的系統性講解然後透過設計類作業或操作類作業來加深對理論的掌握。這種方法對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及獨立的設計能力有較好的效果,但對提升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效果平庸。所以,我國這種傳統的“注入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不太適合園林專業實踐性較強和創新要求較高的課程的需要,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的需要。

而案例教學在這些方面卻具有許多優勢,能夠較好地填補學生對實踐經驗缺失的空白。案例教學法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設計案例作品的場景,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都具有較積極的意義。案例可以是設計作品,也可以是己完成施工的真實作品。透過一個或幾個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讓學生在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中,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目前,我國的教育方式不太可能讓學生經常地去接觸實際的設計項目,而案例教學法則是架起理論與實際之間的一座很好的橋樑,縮短設計理論與實際工程的距離,較好地把真實的設計作品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設計方面的問題,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設計創造能力及以後在實際工作中的管理能力都極有益處。

4園林專業案例教學法模式探究

傳統的園林專業教學有2個環節,即理論教學與設計訓練。透過引入案例教學使教學環節變爲3部分:即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及設計訓練。理論教學能構築起橫向的和縱向的理論體系框架;設計訓練能快速提高學生的設計技能;而案例教學則能使學生們近距離地接觸實踐,提升學生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環相扣的3個環節中,即能發揮教師的提綱挈領作用,又不抹殺學生的主動創新性,較好地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授之以漁”而不是“賜之以魚”的本質關係。

當然,根據園林專業本身的特點,案例法教學一般在課程的部分章節進行或理論內容全部講授完之後進行,而很少有像法律類專業某些課程全部採用案例教學,並且根據課程的不同,案例教學引入的多少和案例教學在教學環節中的次序也可以有所變化,而且根據呈現給學生案例性質的不同是呈現設計資料還是真實作品現場)案例教學過程也有所不同。爲了便於講解,下面將呈現給學生設計資料的稱爲第一模式,而呈現給學生真實作品現場的稱爲第二模式。

4.1第一模式第一模式過程大致可分成精選案例、案例引入、案例討論和概括總結4個基本環節。

4.1.1精選案例

這一過程在案例教學前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精心組織案例,並在課前發給學生。案例應當具有典型性,即透過它能解釋設計的普遍規律,部分優秀設計作品個性突出但共性不強,不宜充當案例的主體,但可作爲典型案例的補充;案例應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難性,學生必須動一動腦筋才能作出結論;案例還應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要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總之,在精選案例時,要反覆斟酌,再三推敲,使之能夠真正促進學生理解設計知識,提高設計創新力。

4.1.2案例引入

案例引入即先向同學們展示案例和介紹案例。展示的方式有多種,如給每個學生髮放案例材料、運用投影儀將案例投射到屏幕上、利用多媒體呈現案例等。案例可以是教師去現場拍攝的設計作品,也可以是從各類文獻資料上收集整理的資料。總之,案例的引入要簡明扼要,不可太多傳遞自己的主觀評價,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4.1.3案例討論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爲單位共同分析案例。小組討論可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在討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常透過設定典型性問題引發學生進行討論。典型性問題可以是重點難點部分,也可以是值得商榷之點。設定的問題要兼顧橫向與縱向的理論體系,但不可太多。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應是主體教師應更多地去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而不是去唱主角。教師在這個階段應巡迴檢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老師可對組織討論和引導討論起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使討論井然有序;提出切中要害的和關鍵性問題;把學生個體的討論意見集結在一起;協助學生清理思路,使觀點站得住腳。

另外,案例討論中不要批評不同意見,案例討論的結果常常是不同的,要允許多樣化的存在。案例教學,不存在絕對正確的答案,目的在於啓發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啓發學生建立一套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4.1.4概括總結

案例討論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地給予評價和總結。總結案例討論本身、評價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總結並不是說出某個案例的標準答案,況且設計案例幾乎沒有標準答案。評價中要充分肯定學生各種見解的合理性,尊重學生的成果。以正面激勵爲主,對討論中積極發言的同學給予肯定;對有獨特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對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來的典型思維(正確的或錯誤的)給予合理的評價,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讓學生在教師的總結評價過程中得到認知結構的調整與完善、情感的昇華、能力的提高;也可以讓同學們課後自己總結在此次案例分析中的感受與收穫,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可對報告作出評語並打分,作爲平時成績的一部分,以激勵學生參與的熱情。

4.2第二模式與第一模式不同之處的是,在案例討論前需帶學生親臨作品現場。其教學過程大致爲:選擇案例與親臨現場、問題的提出、案例討論、概括總結。其部分過程與內容與第一模式相似,所以介紹從簡。

選擇案例與親臨現場選擇案例時,除了要滿足典型性外,還要考慮地點的.可達性,最好是1天內能往返。案例可以是教師在多年實踐中設計施工過的作品,也可以是他人設計。如是自己設計的,可向學生介紹設計背景及設計的感觸;如爲他人設計,可考慮邀請設計師和施工單位的相關人員參與。親臨現場前,要將學生分好組,便於外出管理和後面的案例討論。

問題的提出這一步驟可在學生去現場前完成,也可在觀摹現場後再提出。這種模式除了提出能揭示設計普遍規律的問題外,也可適當針對現場提出一些特色性問題、一些涉及施工管理的問題等。

案例討論討論可在現場進行,也可回校後再完成。因爲此類案例真實性強,在討論中要避免個案中特殊因素對一般性規律的影響。另外,討論時,可邀請使用者參與。透過使用者的反饋資訊,可讓學生更好地明白理論上的設計與實際工程之間的差異。

概括總結概括總結一般回校後再進行。總結不僅要評析學生們在案例過程中的表現,而且還要評析學生們與其他人如設計師的溝通能力。

5實例介紹:《居住區環境綠地設計》案例教學

5.1《居住區環境綠地設計》課程簡介與教學構思

本課程爲大四的專業選修課,總學時爲30學時,其中理論教學10學時。課程目標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較完善的居住區規劃設計理論知識,能從專業的角度對別人的方案進行評析,能獨立完成居住區綠地環境的規劃設計,並具備一定的設計創新能力。

根據教學目的,本課程分爲3大塊來進行,即基礎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設計訓練。

5.2《居住區環境綠地設計》案例教學步驟

其步驟爲:典型案例的選取—案例的介紹—問題的設定※分組討論-※學生對問題的解答案例討論的總結^課後作業的設定。這7個步驟中,第一步驟由教師在課前進行,最後一步驟由學生在課後進行,中間5個步驟在課堂進行。

第一步是典型案例的選取。選取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設計場所等的案例,並使每一案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如本次課選取了4個案例,分別爲居住區規劃設計案例、居住區屋頂花園案例、都市小庭園案例和鄉村庭園案例。

第二步是案例的介紹。對案例產生的背景和案例的主要特點作簡單扼要的介紹,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案例的實質。對案例的難點可作引導性的提示,使學生在討論步驟時能較快地切入。

第三步是問題的設定。問題可以針對某個案例進行,也可以綜合多個案例設定。如問題:論述屋頂花園綠化的特點是針對一個案例的;而另一個問題:論述都市居住環境與鄉村居住環境綠地設計的異同是綜合2個案例的。

第四步是分組討論。以4~5人一組進行討論。在討論的4個問題中,每一組可側重於一個問題進行重點討論。討論中,教師要深入到每一組傾聽他們的看法,對不善言談的學生,要鼓勵引導他們表達。

第五步是學生對問題的解答。每組派代表對討論的主要問題進行解答,其他組以予補充,也可對其有異議的地方進行辯析。

第六步是案例討論的總結。總結講明案例中的關鍵點,以及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對於不足之處,教師可設定課後問題,以引導學生在這方面作更多的探討。如學生在論述都市居住環境與鄉村居住環境綠地設計的異同這一問題時,差異性方面論述面較窄,所以要求學生多看一些國外的資料來彌補這一不足。

最後一步是課後作業的設定。本次案例作業要求每一位學生選取一個自認爲最優秀或最有個性的案例,並對其加以評析。這一過程是對案例教學的深化,同時學生可透過資料的收集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6.案例教學法需注意的其他問題

6.1案例庫的建立

案例的典型性需要從衆多的案例比較中才能發現,而案例庫的匱乏將使所選案例的典型性受到影響,尤其是案例實施的效果。案例庫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案例材料,案例可以從各種書籍、期刊、或其他文獻中獲取,也可以是教師自己的設計成果。案例的收集需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親臨現場的案例,因此,教師需要與相關部門進行多方面的溝通,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案例庫由典型性案例和特色性案例組成。典型性案例是指能較多地體現事物發展普通規律的案例,是案例庫主要組成部分;而特色性案例一般是在某個方面個性突出的案例,如設計手法的別出心裁、設計風格的挑戰傳統、設計背景的非同一般等,量雖少但也是案例庫不可缺少的部分。典型性案例使事物呈現共性,共性能使同學們提煉出事物的規律;特色性案例使事物凸顯個性,而個性對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力至關重要。所以,在選擇案例時應以典型性案例爲主,特色性案例爲輔。

收集好案例資料後,還需對案例進行分門別類整理。如《園林設計》案例典型性部分,可根據功能的不同來劃分,如廣場設計案例、公園設計案例、居住區設計案例和街頭綠地設計案例等;特色性部分可根據設計風格的不同來分,如極簡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

6.2提高教師駕馭案例法教學的能力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5種不同的角色:一是“編劇”,要在課前選擇好適當的案例,擬定好討論題;二是“導演”,組織安排好案例討論的課堂秩序,積極創造和維護良好的討論環境和氣氛;三是“教練員”在案例討論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因材施教;四是“媒介”,在案例討論過程中,運用技巧激發學生之間的活躍討論,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五是“資訊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及時提供資訊和幫助,隨時解答疑問。

如何提高教師駕馭案例法教學的能力呢?筆者認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儘量使案例庫完善。二是自身多進行設計與施工的實踐,只有自身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才能較好地去詮釋案例教學。三是需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有關知識,研究各個教學環節的有機銜接,能正確地處理師生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激情。總之,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不但應具有相當的理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課堂駕馭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成爲受學生歡迎的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