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八段錦健身功法對教師亞健康的改善作用論文

論文3.18W

八段錦是優秀的健身功法,經過近千年傳承而歷久彌新,深受廣大羣衆喜歡。由於教師職業是一個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於一體的職業,具有職業的特殊性,且容易出現急躁、焦慮、抑鬱的不良心理,一些教師因此患上抑鬱症,身體健康備受疾病困擾的痛苦。養生健身操是自我運動、自身調節,對解決亞健康身體具有良好的作用。

八段錦健身功法對教師亞健康的改善作用論文

1 習練八段錦對人身體產生的機理作用

(1)由於八段錦動作柔和緩慢,因而有利於機體的全面康復。透過習練八段錦,人體血管彈性明顯改善,心肌收縮更加有力,迷走神經的興奮性進一步增高,血管的充盈度和節律性也會更強。

(2)鬆緊結合、動靜相兼是八段錦功法的一個顯着特點。他要求練功時鬆中有緊、鬆而不懈、緊從鬆來、柔和拔伸。“緊”只是動作中的一瞬間,而鬆是貫穿動作過程始終的。鬆緊的這種密切配合和頻繁轉換,有助於刺激調節機體的陰陽協調能力,促使經氣流通,滑利關節,活血化瘀,強筋壯骨。

透過習練八段錦對血壓、心率、血糖、甲狀腺功能等具有雙向調節功能,從而增強了機體的適應能力和預防疾病的能力。

(3)八段錦的基礎姿勢乃是站樁。站樁是氣功中常見的調身手段,要求意靜神寧、舒適得力、輕鬆自然,是一種很好的強身健體方法。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持續適度的站樁無疑可以增強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抗衰老。研究結果表明,站樁有利於實現 “體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軀幹和頭頸,從而增加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4)八段錦鍛鍊的中心部位在於脊柱。

整套功法練習,要求重心上下左右不斷轉換,併力求身體平衡,動作連貫相隨。透過對脊柱的拉伸旋轉,刺激疏通任、督兩脈,從而起到了整體調節,牽一處而動全身的鍛鍊效果。

(5) 從運動強度來看,八段錦屬於中小強度的有氧運動。只要持之以恆,其保健的功效是十分理想的。八段錦正是這樣一種運動量適中的“小勞”之術。

(6)有諺語說:百步走不如抖一抖。八段錦同傳統中醫學臟腑經絡理論關係密切。在八個動作中內可以按摩五臟六腑,外可以舒緩筋骨。

(7)《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唐代的醫學家王冰也曾指出:“導引按蹻,中人用爲養神調氣之正道也。”八段錦雖然是以外形肢節軀幹的伸展開合爲主,在八段錦練習過程中,要求神與形合,氣寓其中,動作柔和,剛柔相濟,強調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合,意念集中在動作部位,排除雜念。恬淡寧靜,祥和愉悅是良好的情志的表現。

(8)《遵生八箋》中說:“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八段錦的“錦”是指華貴精美的絲織品,同時也意味着整套功法練習如絲棉般柔順連綿、絲滑流暢。第一勢爲託天式,然後從上到下依次調理心肺、脾胃、肝膽、腎和泌尿生殖系統,最後以顛地式爲結尾,充分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 教師亞健康的狀況

根據有關調查數據表明,平均85.90%的.教師都患有慢性咽炎,遠遠高於同期普通人羣慢性咽炎的發病率39.06%.而其他諸如脂肪肝、頸椎病等的發病率也要高於同齡的其他行業工作者。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一些教師因爲面臨升學、職稱、家庭等壓力,可想而知積勞成疾的後果。

3 解決亞健康的狀況的實用辦法

古人云:“古往今來,因大疲至勞而病者比比皆是,積勞成疾,早衰相隨,中道夭亡者也不乏其人。因此,對小勞之術,卻不可等閒輕視。”這是宋代蒲虔貫在《保生要錄》中提倡的“小勞術”,實際上也就是近現代立式八段錦的源頭之一。

從根本上講,教師非常需要一套養生的方法,讓自我在平時調節的過程中,保持身心的健康的。那麼如果透過有效的方法,能夠讓在學校裏,缺乏養生環境和養生時間的教師們得到效果較好的健身養生八段錦對教師養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對於缺少鍛鍊時間的教師來說,動作簡單、易學,強度適中,在1 m2的地方就可以習練。全操共八節,一套動作做完僅需12 min.

其簡單易學的特點能夠爲缺少精力去學習新事物的教師們提供了方便之門。

4 建議

(1)教育行政部門要予以重視,並組織相關的培訓和推廣。(2)體育、健身部門要主導和領先掌握八段錦練習的內容。(3)體育老師、體育指導員、愛好健身運動的社會人士要積極置身於此項的活動中,爲普通老師做教練和示範。(4)以點帶面,結合廣場舞等多種運動形式,使自己有效的習練各種動作,達到鍛鍊的效果,提升身體素質。

5 結語

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大家都在爲生活忙碌着、奔波着。教師也一樣,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去換來一個個青少年的茁壯成長。當休息時,就應該讓身體設法“慢”下來,“抖一抖”自己的身體,達到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以養生爲目的,以運動爲形式,以八段錦爲手段,透過小勞之術來化解成疾,是一件益事。鍛鍊養生操並保持良好的心態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不忘自身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李新華,賈安華,鄧冰,等。中青年知識分子心理健康影響因素[J].健康心理雜誌,2001(1):23-25.

[2] 姒剛彥。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4(3):58-62.

[3] 蒲虔貫。《保生要錄》,載在《正統道藏》第三十一冊「洞神部」[EB/OL].201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