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養成教育論文

論文6.48K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於養成教育論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養成教育論文

關於養成教育論文1

摘要:對於幼兒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而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的培養。3-6歲是人生的一個關鍵時期,很多習慣都會在這一階段養成,這些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在人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要深刻地認識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採取有效方式對幼兒實施養成教育。

關鍵詞:養成教育;幼兒教育;良好習慣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爲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既然幼兒“養成”教育如此重要,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應該採用何種培養方式實施幼兒的“養成”教育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和關注的問題。結合教學經驗,筆者談談自己的淺顯看法。

一、幼兒“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養成”教育指的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葉聖陶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此,在幼兒時期應該注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但是當前很多家長對幼兒“養成”教育存在兩種錯誤的觀點:一種是認爲幼兒時期的孩子年齡這麼小,不需要培養什麼良好習慣,只要讓他健康長大就行,等年紀大了再培養也是一樣,根據調查顯示,3-12歲是人體形成良好行爲的重要期,12歲以後孩子逐漸養成許多習慣,再想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就十分困難。因此,父母和幼兒老師應該抓住關鍵期進行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這樣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種是父母雖然重視幼兒的“養成”教育,但更關注的是“養成”教育中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等方面,過於注重對幼兒智力的開發、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行爲習慣的培養,殊不知,習慣的養成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正如烏申斯基所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父母應該糾正這兩種錯誤的“養成”教育理念,在充分理解幼兒養成教育的基礎上對幼兒的養成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幼兒“養成”教育的培養方式

1、行爲的講解和規則的制定

很多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在培養幼兒的行爲習慣時一味地強調幼兒這些事情不能做,那些事情可以做,並沒有告訴幼兒原因是什麼,也沒有讓幼兒明白如果做了禁止的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讓幼兒對很多行爲習慣並不是很瞭解。雖然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父母和老師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行爲規則童話化和寓言化,只有讓幼兒更好地理解一些行爲準則,才能在幼兒的心裏對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重要性達成共識。例如在培養幼兒的衛生習慣時,有些小孩不喜歡洗臉,這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講:你知道爲什麼那麼多羊都喜歡美羊羊嗎?那是因爲美羊羊非常愛乾淨,只有你講衛生了,才能像美羊羊那樣交到很多朋友,成爲受歡迎的人。除此之外,在一些規則的制定上,父母和老師應該讓幼兒參與具體規則的制定中,這樣做不僅可以鍛鍊幼兒的思考能力,還便於提高幼兒對一些規則的實施。但是父母和幼兒老師需要注意的是,在規則的制定上需要將規則簡單化、具體化,最好跟幼兒的喜厭掛鉤,這樣便於引導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例如在幼兒園課堂上,有些幼兒喜歡不停地說話,影響課堂教學的開展,這時候老師不應該只制止和批評,而應該說有些小朋友一直在說話,這樣老師說的話你們能聽清楚嗎?小朋友說:聽不清楚。老師可以問小朋友:那麼怎麼樣才能聽清楚呢?有的小朋友會說老師上課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說話,這時候老師就應該趁機說對啊,老師說話的時候你們不說話,你們就可以聽得更清楚,就可以讓幼兒參與班級規則的制定中,讓幼兒實現從“我必須要遵守規則”到“我要主動遵守規則”的轉變。

2、開展多樣的遊戲活動

對幼兒來說,枯燥的說教遠比不上一場遊戲對他們的吸引力大,而且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多樣的遊戲活動,促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比如可以模擬一些現實的活動場景,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如“小朋友商店”、“小朋友家庭”等,讓小朋友在角色扮演中明白說話要有禮貌,學會關心他人和愛護公共產品等,將所學的良好習慣在角色扮演中得到應用和鞏固,實現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3、塑造良好榜樣

幼兒存在從衆心理和模仿心理,老師和父母是他們經常接觸的人,很多幼兒喜歡模仿父母和老師的一些行爲,因此父母和老師需要在各種行爲習慣上給幼兒樹立榜樣,從而形成一個氛圍,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對於子女有一套標準,而對於自己則降低標準,待孩子以嚴,待自己以寬,這樣就會使幼兒對一些行爲習慣產生困惑,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當着父母的面按照父母的要求,揹着父母又模仿父母的行爲,不僅不利於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而且容易讓幼兒養成愛說謊、不誠實的性格習慣。例如有的父母要求幼兒講話要有禮貌,不能罵人,要使用文明用語等,但是有些父母在打電話或者在與人交談時會經常出現一些不文明用語,這時候幼兒雖然不明白這些不文明用語的含義,但是幼兒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有時候可能家長只說一次,他們就會記住,也會在與其他人交談時使用一些不文明語言,從而養成說話不禮貌的壞習慣。除此之外,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應該加強交流和溝通,實行家園共育促進“養成”教育。

4、嚴格進行督促和檢查

雖然很多父母和教師明白“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應的規則和制度,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受父母心軟和教師工作量太大無暇顧及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對幼兒的行爲習慣沒有進行嚴格的督促和檢查,針對幼兒的一些不良行爲能及時地督促幼兒改正,例如不愛惜糧食等,對於一些良好習慣的培養沒有進行嚴格的檢查,例如將垃圾扔進垃圾箱等。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只有讓幼兒不斷重複進行各種良好行爲和良好習慣,才能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特別是自我控制能力和約束能力低下的幼兒,更需要父母和教師的嚴格督促和檢查。綜上所述,在幼兒階段養成教育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意願,讓他們參與幼兒園及家庭的一些規則的制定,爲幼兒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父母、老師、幼兒要三方面共同發力,一起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關於養成教育論文2

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

一、養成教育要師表垂範

透過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自身的形象,言傳身教影響學生。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爲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爲一名教師,要注意爲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說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透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在教學中,我也十分注意師表垂範這一方面。有一次課間休息,一個學生將手裏的廢紙朝樓下一扔,廢紙飄飄然地落到了教學樓前面的花壇裏。我走過去對他說:“你看,樓下花壇裏有一些垃圾,你去拿垃圾袋,我們去把它們撿起來好麼?”我先下了樓,那名學生從教室取來了垃圾袋連忙跟了上來。不一會,我們就把花壇裏的垃圾全部都撿到了垃圾袋裏。最後,我滿意的對學生說:“你看,校園裏沒有垃圾多好啊。”這名學生也微笑地點點頭。雖然在整個過程中,我只字沒有提該生亂扔垃圾的行爲,更沒有批評他亂扔垃圾的錯誤,而是透過與學生一起動手撿垃圾的舉動,和對整潔校園的感慨,對學生進行了無聲的教育,這樣,即使學生意識到了自己亂扔垃圾的錯誤,有進一步理解了保持校園衛生的意義。

二、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

學生的行爲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爲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爲“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三、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中學生行爲規範”,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爲習慣。並且即使加以糾正。我們班上有個孩子一天到晚總是忙忙亂亂的,做事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每天上學總要把一些學習用具遺落在家裏;平時挺聰明的,一到考試總因爲馬虎,錯好多題;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壞這個,碰壞那個,父母、老師怎麼提醒也沒有用。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是行爲習慣較差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往往待人熱情外向,愛交朋友、愛幫助別人,這個孩子過高地估計自己,認爲自己任何事都能辦,可總是由於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辦好,顯然,這樣的孩子做事計劃性不強,做事條理性差,隨意性太強。久而久之,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採取措施:

揚長避短。當孩子對新鮮事物產生新奇感,有強烈熱情時;當孩子對同學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熱情幫助時……老師要及時對其正確引導,提示引導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於馬虎會造成什麼損失?引導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養成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認真細緻,思考在前,就會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於事前的思考和重視結果,就會調動孩子自身的內在潛能,克服他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事事養成計劃性。老師利用晨會、週會或個別教育的時間,教育學生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應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事前做哪些準備、如何開始等,也可以教會學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紙條,寫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時間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書包,早上出門前的思考等,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爲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四、養成教育要“三位”一體從點滴抓起

育人,並不是說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爲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例如,在家長的監督下要學生完成“十個一”活動,在家裏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看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等等,並制定“自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制度,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爲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做好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祖國未來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淨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蔘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豔麗的花苗。

標籤:養成教育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