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民族地區國培計劃的實踐與反思論文

論文1.46W

摘要:民族地區“國培計劃”近年來的實踐情況表明, 國培在民族地區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模式。透過實踐進一步反思, 尋求更好地發揮“國培計劃”在民族地區的作用, 爲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民族地區國培計劃的實踐與反思論文

關鍵詞:國培計劃; 民族地區; 農村牧區;

“國培計劃”是中央政府2009年開始提出的國家級培訓政策, 是“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簡稱。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正式下發《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 (教師[2010]4號) , 開啓了“國培計劃”的大幕。通知中明確指出“重點支援中西部農村教師培訓, 引導和鼓勵地方完善教師培訓體系, 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 顯著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促進教師教育改革, 推動高等師範院校面向基礎教育, 服務基礎教育”[1]。內蒙古自主區作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同時自治區部分地區也是中西部地區, 在“國培計劃”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如何更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 使“國培計劃”更好地服務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 是我們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內蒙古自治區“國培計劃”的實施概況

國家基礎教育的發展和全面提升, 離不開民族地區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作爲民族地區, 基礎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點, 多年來的實際情況表明, 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與內地的基礎教育存在差距, 此次“國培計劃”的實施, 正是少數民族地區一個重要的機會, 抓住這次機會, 大力提高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 爲提升國家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做一定的工作。

在“國培計劃”通知精神的指引下, 內蒙古自治區結合實際情況, 以高校爲依託以促進國培計劃的順利實施。自2010年起, 赤峯學院教師發展與培訓中心, 主要承擔着內蒙古自治區“國培計劃”中農村牧區中小學骨幹教師的培訓項目。

培訓主要圍繞着實施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要求, 精心設計課程方案,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瞭解學科教學改革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着力解決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幫助骨幹教師研究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進一步提升中小學骨幹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以及對於青年教師的指導能力。

在近年來的培訓實踐中, 爲了進一步提升中小學骨幹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幫助學科教師瞭解教學改革的最新發展動態和發展趨勢, 提高教師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幫助骨幹教師研究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秉承着上述精神與原則, 赤峯學院教師發展與培訓中心, 緊緊圍繞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改革要求, 精心設計課程方案, 深入研究培訓模式,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原則, 設定並實施了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農村牧區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實施的模式, 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培計劃”在民族地區實施的效果最大化。

二、“國培計劃”在民族地區實施的模式

在“國培計劃”通知以及《“國培計劃”課程標準 (試行) 》 (2012年) 的共同指導下, 我校結合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與本校資源的優勢, 制定了地區化的特色模式並進行了具體的實踐。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 學習者對新的資訊的意義建構的同時, 也包括對原有經驗的改造與重組。在國培實踐中, 我們對一線教師的培訓, 目的是爲了讓教師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 完成對新知識的內化, 並對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 這一過程透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能夠很好地實現並完成。由此, 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與完善, 形成了國培計劃”實踐模式 (如圖1“國培計劃”實施模式圖) 。

從培訓問題的選擇, 到培訓內容的制定, 培訓實施過程中“理論-研討-實踐”爲一體的國過程, 以及培訓完成後的評價反饋, 整個培訓的模式, 在深入解讀教育部檔案的基礎上, 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培訓模式, 充分調動了各方資源, 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國培計劃”的優勢。

(一) 選擇問題

國培計劃培訓問題的選擇, 直接關係到培訓內容的制定以及最終的培訓效果, 是國培計劃的起點。2012年5月, 爲了進一步規範“國培計劃”項目管理, 提高培訓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了《“國培計劃”課程標準 (試行) 》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 。在對培訓問題的選擇上, 我們根據標準並結合民族地區情況, 在前期進行了初步的調研, 確定了培訓的基本問題。在具體實踐中, “國培計劃”每期培訓主題側重點不同, 我們傾聽來自一線培訓教師的心聲, 把他們最迫切解決的問題篩選出, 與“課程標準”結合起來形成系列, 以求這些問題與課程標準高度一致的前提下, 形成自己的特色。這是我校在實施“國培計劃”中選擇問題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二) 制定培訓內容

關於培訓內容的制定, 是在培訓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的。培訓內容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大前提下, 選擇本地區受訓教師的弱勢內容, 加強培訓。培訓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 直接關係到“國培計劃”實施過程中策略與方法的選擇, 培訓效果的好壞, 對後續培訓也有着重要的影響。以“農村牧區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爲例, 赤峯學院在進行此項目培訓時, 選擇理論培訓等內容, 這些理論層面的內容, 對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理念, 使他們與教育發達地區的教育理念同步, 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課程案例研討類培訓內容, 選擇教育教學中的經典案例, 以及本地區的教師們在教學一線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這些問題來源於前期對培訓問題選擇時對教師們的調查, 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 培訓實施

1.專家講座———理論提升

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存在着發展不均衡的狀況。農村牧區的基礎教育與民族地區的城市的基礎教育存在着顯著的差別。作爲民族地區最廣大的農村和牧區, 這一地區的基礎教育是不容忽視的。農村牧區教師的培訓是內蒙古自治區“國培計劃”的重點。

在專家的邀請上, 我們嚴格遵照“國培計劃”的建議方案, 從區內外聘請教育專家。針對農村牧區一線教師培訓機會少、專業理念更新慢、急需教育理念更新的實際情況, 我們在實踐中採取了在自治區內聘請專家進行講學與從區外聘請專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區外聘請的專家主要來自基礎教育先進地區領域知名專家。自治區內的教育專家, 瞭解民族地區的教育基本情況, 能夠根據地區的特色, 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自身已有的實踐研究, 針對培訓教師所面臨的不同問題, 給出針對性的建議與幫助。這種更接地氣的形式, 能夠讓骨幹教師們解決實際工作中遇見的棘手問題, 解答心中的困惑, 形成可操作性強的策略, 以便返回一線教學中能夠直接應用。

同時, 培訓項目還聘請了全國基礎教育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和教育一線的優秀工作者, 爲骨幹教師進行培訓。這些專家的篩選, 來自於教育發達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 他們把先進地區的基礎教育優秀成果展示給骨幹教師們, 使教師們在本地區就能瞭解到外面的人在幹什麼, 是怎麼做的, 在教學中取得了什麼樣的優秀成果。透過這種向先進地區學習的方式, 拓展了教師的教學思路, 開闊了眼界, 避免閉門造車, 教育理念陳舊的情況。同時也節約了資源成本, 使更多的教師在不必長途勞頓外地參觀就可以在家門口瞭解到最新的教育動態, 一舉兩得。聘請區內外專家講學的這種方法, 首先在師資上保證了優化的配置, 並且能夠在短時間內對農村牧區中小學骨幹教師進行高效的培訓, 透過培訓提升基層中小學教師的素質, 推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 專題研討———案例分析

“國培計劃”在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具有其特殊性, 地區不僅包括廣大的農村中小學, 同時也包括牧區中小學。在國家對中小學教師的能力提升與培訓的政策中, 牧區中小學教師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重要羣體。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牧區中小學與我國其他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情況, 是不同的, 針對這一情況, 在專家理論培訓的基礎之上, 在培訓實踐中, 我們特別安排了針對地區特殊性的研討活動

專題研討模組的設定, 主要是以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爲導向, 研究典型案例, 將新課標的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 滿足教師的專業發展, 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案例分析的方式, 讓教師與專家在專題研討中高度參與。研討內容分爲教育教學經典案例和民族地區農村牧區教育問題案例兩大部分。經典案例的分析, 解決了教育教學中的一般性問題, 使國培前期在專家講座中瞭解到的前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讓教師有了更爲深層次的內化。民族地區農村牧區教育案例研討, 則更加有針對性,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廣闊, 廣大的農村牧區中小學與內地的農村小學情況存在不同, 不僅存在着學校地理位置上遠離城市, 也存在着雙語教學以及基礎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傳承等問題, 這些實際問題不同於內地農村小學面臨的問題, 如何幫助一線教師解決這些問題, 需要區內外專家與一線教師共同運用教育教學理念與策略, 針對性解決。這種特殊案例研討內容的引入, 更有地域特色, 也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我校在培訓的研討方式上也進行了革新。在實踐中, 在專家講座模組之後, 我們安排了專門的團隊活動, 促進培訓教師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 進一步安排課堂分組討論與問題交流。不同層次的教師組成活動團隊, 根據每次討論的主題不同, 結合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進行課堂分組討論與問題交流, 透過問題的形式引導教師們思考專家講座的先進理論, 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這種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有利於對教學一線的實際問題進行彙總與尋求解決策略。透過頭腦風暴的形式, 不同層次的教師能夠給出不同的解決策略, 同時引發自己的反思, 對今後的教學工作如何改進, 有重要的'作用。這種研討的方式不但能夠解決一線教師的實際問題, 同時能夠把培訓中學習到的先進理念在專家的指導下, 做進一步昇華, 做到真正的內化。根據建構主義理論, 在深層次的互動交流中, 確立培訓專家與受訓的骨幹教師之間的對話關係, 對雙方來說都是很好的契機。專家能夠在一線教師的實際情況中形成有價值的研究問題, 促進後續培訓的進一步準備與提升, 也有可能形成專家自身的新的研究課題。一線教師能夠在知名專家的親自指導下, 解決教學中思考已久的難題, 提升自身的教學理念與實踐能力。

專題研討形式的建立, 在專家與一線教師之間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 是一種更加實際的解決問題的形式, 避免了以往高大上的講座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

(三) 實地考察———實踐

理論學習與專題研討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應用於實踐教學。在培訓中, 我們將最後的環節安排在民族地區的中小學進行實地考察與實踐。透過對特色學校進行考察, 能夠使來自不同地區的老師, 瞭解到其他學校的情況, 學習其中的先進經驗, 開闊視野, 重構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實地考察中, 根據每期“國培計劃”培訓主題的特色, 安排優秀學員進行教學實踐課程, 透過教學實踐深化培訓所學內容, 也爲其他受訓教師進行一定的教學示範。這種實踐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問題與反思

(一) 加大前期調查力度

透過近年來“國培計劃”的實踐, 我們從中反思發現, 在培訓前期, 對本期培訓教師進行前期調查, 培訓效果會更爲理想。主要是對本期培訓教師調查瞭解教師在實際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並根據這些問題制定培訓方案, 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滿足培訓教師的個性化需求, 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教師能夠從中有更多的收穫。

鑑於此, 在今後的培訓中, 我們將加大對培訓教師的前期調查, 根據他們的培訓問題科學有效地制定每次培訓內容, 在國培計劃的指導原則下, 辦出每期培訓的特色。

(二) 持續跟蹤受訓教師, 重視培訓反饋情況

“國培計劃”是一個長期的計劃。培訓也不僅止於每一期的培訓。對於培訓的效果的跟蹤調查, 更是保障國培計劃能夠高效進行的有力手段。在每一期國培計劃結束一段時間後, 定期對每期培訓教師進行回訪, 掌握他們在培訓結束返回崗位後的教學改進情況, 並對他們的培訓效果做出一定的評估。這些評估數據, 有利於制定下一期的培訓計劃、培訓內容, 形成行之有效的培訓模式, 使國培計劃能夠更有效地實施與完成, 達到甚至是超越預期效果。

(三) 更新培訓內容

赤峯學院教師發展與培訓學院經過幾年的“國培”實踐, 相對成熟的、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國家級培訓模式。內蒙古自治區的“國培計劃”的有力實施, 不但很好地保證了國家政策方針的實施, 更是從提升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牧區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出發, 爲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做出了貢獻。“國培計劃”任重而道遠。我們在實踐中進行反思, 將不斷完善培訓的模式, 提高培訓質量, 重視培訓效果, 更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 更努力地完成促進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站,

[2]2009年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站

[3]朱旭東.論國培計劃的價值[J].教師教育研究, 2010 (11) .

[4]於潔, 等.從提升專業能力視角探索“國培計劃”培訓模式[J].中國大學教育, 2012 (5) .

[5]謝泳娟.國培計劃研究文獻綜述[J].教育文化論壇, 201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