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科學的感恩實踐探究論文

論文2.21W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備受追求德與行的完美者的推崇。無可厚非,追求感恩固然是十分重要和難能可貴的。但是,青年的感恩實踐若缺乏科學性,不但達不到預想的目的,而且會收到事與願違的後果。因此,教育青年人懂得感恩,踐行科學感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學的感恩實踐探究論文

一、感恩實踐及其模式

(一)感恩的由來和內涵

感恩是人之本性。感恩一詞源於拉丁文“gratia”,意爲慈悲、好心和感激。對感恩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西方,其產生的主要途徑就是宗教。感恩,是宗教尋求和保持信仰者所採用的最普遍的情緒,它表現爲一種自我實現者的一而再地感激、精神飽滿、敬畏、快樂、好奇等核心特徵,這使得個體常常獲得愉快感。學界對感恩的定義也不統一,存在多種解釋。有學者認爲,感恩是個體在受到恩惠時產生的一種感激和愉悅的感受等即時的情緒體驗,感恩是一種個體資源。有學者認爲感恩是所有美德之父,感恩是一種推動個體關心他人和傳遞支援性社會聯繫的道德情感。在中國,儘管感恩是一傳統美德,歷史由來悠久。但是,直到近代才成爲心理學的熱點問題。感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幫助的回報。既有感恩戴德之意,又有感謝之說。古人的“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生活中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至理名言,都是感恩實踐的科學診釋。它既強調感恩實踐的重要性,又強調了感恩實踐的對象,還指出了感恩實踐的方法。因此,作爲意欲踐行感恩的青年,應該深刻領會感恩實踐的科學內涵與外延。在其感恩實踐中,對養育自己、幫助自己和教育自己的父母、老師、他人心存感恩之心,踐其感恩之行。而要踐行這種感恩之心和感恩之行,就應努力做到:一是感恩要有心,即感恩存於心;二是感恩要遵循其固有的規律。這就是青年人科學感恩與實踐的深厚內涵和必然要求。

(二)感恩實踐的三種模式

一是愚昧的感恩實踐。誰都知道,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於人們受“天、地、君、親師、父母”然後纔是自己等人倫關係的束縛,因而在踐行傳統美德時就忽略了感恩應以人爲本的原則,把自己放在了“局外”,對有恩於自己的“上者”,爲了報恩不講任何條件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和子孫的物質利益,甚至是生命。這種愚昧的感恩,在古代有,在近現代有,在今天仍然還有。這種感恩是不可取的,是有悖人性和科學的。

二是功利主義的感恩實踐。有這樣的青年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隨時把感恩二字掛在嘴上,在事成之前偶有一些感恩行爲,但只要事成之後,很快就把不能再給他她)以幫助的人忘記,只是記住今後能再給以他幫助的人。這就叫功利主義的感恩實踐,是消極的落後的感恩實踐。這種青年人是不可能有前途的,應當引起有志青年的重視。

三是科學的感恩實踐。青年人科學感恩的實踐原則是:以人爲本,尊重人性和感恩實踐的規律,在善行自己、發展自己和完善自己的前提下,去報答長輩、關愛他人、回報社會。如能這樣做,纔是人們和社會所需要的科學感恩實踐,纔會達到感恩者的初衷和目的。

二、科學感恩實踐的現實意義

在青年人的感恩實踐中,堅持其科學性,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對受恩者人權的保護

人權是什麼呢?在狹義上講,就是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我們提倡受恩人感恩,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必須在保證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前提條件得到滿足。諸如古代的“埋兒養母”、當今的“割肝救父”和爲感恩留下遺言“將獎學金孝敬父母”,然後結束自己生命;以節衣縮食、荒廢學業的等感恩行動都是不可取的,是違背科學感恩要求的。因此,提倡科學感恩,就是要摒棄愚昧的感恩行爲,這也是保護受恩人的人權的需要。

(二)能夠增強其有效性和社會性

我們知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其目的的,其中,動機是命令,目的是動力。如做事不爲目的,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同樣,教育青年人知道感恩、學會感恩、用實際行動去感恩,也是有其明確的目的的。即要有明顯的效果,或助恩人克服困難走出困境,或錦上添花讓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心情愉悅、健康長壽,或用你的感恩行爲影響更多的人去追求感恩,讓感恩實踐在全社會中蔚然成風。

(三)感恩主體能夠體會到幸福

感恩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的智慧之所在。青年人應懂得感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寬。知恩不報,“過河拆橋”,人生的路就越走越窄。青年人還應懂得感恩的人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追求感恩的人,人生纔有奮鬥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人生的價值才能夠得到圓滿實現。爲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爲唯有心存感恩,才能夠極大地激發人的奮鬥熱情和進取精神,尤其是“咬定青松不放棄”的堅韌意志和毅力。既然如此,哪有事業不成、人生不幸福之理呢?

三、科學感恩實踐的倫理要求

科學感恩實踐的有效開展,必須遵循其客觀規律,按照其倫理要求行事。唯此,才能收到實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科學知恩

知恩,是指人的識恩能力。即感知受恩於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必須符合相應的要求。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而要做到實則不易。從認知層面上講,知恩源於教。教育青年人學會知恩,必須教育和培養其感知受恩的能力。而感知受恩能力最爲基礎的品質是什麼呢?就是古人說的“知足常樂”。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足的品質,天大的恩情也會感知不到。諺語“喂不飽的狗”說的就是人的不知足。這是人不會知恩的心理基礎。應該看到,不知足的人的感知受恩的能力是非常低的,即情商是很低的。在人的情感海洋裏,有的人是一石擊起千層浪;有的人是“死豬不怕滾水燙”,無動於衷。究其原因就是人的不知足,導致人的不知恩,進而使得感恩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科學的知恩,就應從人的知足教育抓起,紮紮實實地培養人的知足心理,使之爲樂而知足。只有這樣,科學感知受恩的能力纔會培養起來,這是科學知恩的要旨所在。

(二)科學記恩

記恩,是指受恩於人記之於心。不要忘記施恩於己的人,即“恩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記恩的健康心理表現。反之“過河拆橋”、“恩將仇報”就是不記恩的典型。這種與記恩人相比雖不佔多數,但爲數也不少。當然,強調記恩,一定不要把此變成壓力,而應該變成動力纔是。記恩的科學性就在於此。爲此必須做到:首先,要學會善待自己。在當今社會,各種機會和挑戰對人的身體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次,要學會發展自己。當今社會的各種機會和挑戰對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三,要學會完善自己。當代社會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對人的道德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青年人要完善自己,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達到“厚德”、“上善若水”之境界。而達到這一目的,非一朝一夕之功,須持之以恆地努力。這樣做了,才能完善自己,才能去載相應的“物”。

(三)科學報恩

青年應當在科學知恩、記恩的前提下,踐行科學報恩。科學報恩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科學感恩的基礎,一個不講孝心的人是無從說起感恩的,因爲百善孝爲先。在這個問題上,正確的做法應是,既要拿錢回家,又要去傾聽父母的“嘮叨”,常回家去看看父母,在情感上多交流,言行上多關心。第二是關愛他人。關愛他人,就是要去關心、愛護、幫助有恩於自己的人。同時,還要像關心、愛護、幫助你的人那樣,去關心、愛護、幫助更多的人。第三是回報社會。回報社會是科學感恩的核心所在。青年回報社會就是要把個人的奮鬥,自己的追求溶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去,否則,就不能叫真正的回報社會。總之,我們倡導的科學感恩,不是“化合式”—相向報恩,而是“幾何式”—發散報恩。如果這樣,正能量就得到傳遞,感恩就會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國家就是感恩的國家,民族就是感恩的民族,天下就是感恩之天下。

人之初,受恩而來,人之終,報恩而去。應當看到,報恩是應當有條件的,作爲受恩者,應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報恩。只要自己心懷感恩,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報效國家和人民,你就是一個科學的感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