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語文素養提高手段之誦讀積累論文

論文2.47W

摘要:誦讀經典能夠提高語文素養,讓學生在成長中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方向和掌握目標,從細節上內省。我們應致力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掌握誦讀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素養提高手段之誦讀積累論文

關鍵詞:誦讀;經典;提高;語文素養

新課標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理念,爲我們的教學任務觀奠定了依據。只完成“教”的教學,不能算是完成教學任務。只教教材,只教知識,只教理解、分析,這是語文教學的現狀,它會導致我們的學生在煩瑣的分析中淹沒了情感體驗,在孤獨的傳道中失去了自我。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最終要看學生學得怎樣,自身素養提高得怎麼樣,能否將課堂上自己的所得應用到新文字的`閱讀中去,運用到語言交際的實踐中去,能否獨立地提出一些問題,自主地解決一些問題,達到樂讀文,會交流,善交流,樂交流。因此教師應致力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掌握誦讀的方法,厚積薄發,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積累與語文學習

積累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基本義項是:逐漸聚集。“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個逐漸聚集的過程。事實上,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形成技能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積累就是不斷豐富語言,形成語感和讀寫技能的過程。積累在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清·孫洙)”,說的就是不斷積累,形成熟練技能的道理。當代作家葉文玲在談到第一次寫作成功的體驗時說:“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讀過幾百部真正的小說,我決不可能寫出那800個字……”這些話說出了閱讀積累在寫作中的至關重要性。

二、積累與生活實際

從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闡述來看,積累的來源有有兩個方面:書本(課內外閱讀)與生活實際。但大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形成積累時偏重甚至囿於書本,而忽略了生活這個渠道。事實上,讀懂“生活”,從生活實際中積累語言,更加不可偏廢。從文藝理論上說,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們更注重的是閱讀“社會人生”。事實上,生活中每天發生的、媒體報道的新人新事、新風新貌永遠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極其口語化、大衆化的鮮活靈動的語言,又是學生寫作克服“學生腔”,做到語言生動貼切的最好實例。

三、積累的具體途徑

1.在閱讀中積累。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學生提高積累、豐富語言的有效途徑。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生閱讀方面作了量的規範: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總目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7-9年級階段目標);並在附錄的“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中列出了推薦書目。在具體的指導時,教師還應從閱讀內容的選擇、閱讀計劃的制訂(學期計劃、學年計劃、假期計劃等)、閱讀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規範學生課外閱讀行爲。

2.在誦讀中積累。誦讀文質兼美的優秀詩文,是學生汲取人類優秀營養、積累語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義教階段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240篇(段),並在附錄中推薦古詩文120篇(段)。教師應根據教科書進度對優秀詩文的誦讀作系統指導,讓學生形成習慣,並定期舉行誦讀輔導講座,對學生難以把握的語調和句讀、難以理解的作品、難以領悟的藝術境界進行解答,幫助學生消化理解,不斷提高誦讀水平和藝術品味能力,最終形成積累。

3.在蒐集中積累。蒐集功能在資訊社會體現得無處不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規定“(義教階段學生)初步具有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蒐集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

4.在交流中積累。以交流爲主要手段的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交流之於積累的作用尤爲重要,因爲學生的閱讀和生活體驗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爲,俗話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交流能溝通個體偏狹的理解,使語言的積累達到融會貫通。另外,交流活動帶來的彼此認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語言積累以外的另一層妙處了。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可採用課堂討論、辯論會、積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筆記、心得體會)等形式展開。

5.在運用中積累。語言積累是爲了運用,即最終形成讀寫技能。不會運用,積累得再多,也只能算個“兩腳書櫃”;在運用中形成的積累更具深沉厚重。

總之,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只有“積跬步”——不斷地積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