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美術教學評價論文

論文6.95K

關於教學評價的論文並不少見,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美術教學評價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美術教學評價論文

美術教學評價論文一:談美術老師的課程評價

在美術教學的領域裏,評價的作用很重要,《美術課程標準》特別指出:“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爲依據,注意對學生學習目的、態度、審美意識的評價,注意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評價”。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美術課程評價,以保證學生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

一、評價與美術課程評價

現在“評價”的意思已經從原來的“比較”擴展到“反饋-矯正”,又到現在的“反思”。這說明評價是不斷地發展進化的,評價方面的知識越來越多地被用於改進工作之中。

如今對評價的概念有着諸多版本,在此我們暫時把它的概念歸屬爲是主體在事實基礎上對客體的價值所做的觀念性的判斷活動。因此,評價是價值判斷主體在先有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的引導下所進行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在評價活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再說美術課程評價,它是對課程的某些方面或其總體的價值給予評定。具體到課程評價活動中,美術教學的課程評價對學生引導作用更是不容忽視,在新課程標準中美術課程評價的基本理念是“爲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美術老師要注重少年兒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時又使美術活動所必須的人格整體性、創造性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着眼於兒童個性全面和諧發展。評價要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以人爲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爲實現這一評價目的,我們要樹立一種全新的美術課程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反對透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重視學生活動中的表現過程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方式。因此我們評價學生不應該過於看重他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強調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強調他們在課堂上的發展,特別要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

二、多元評價和美術教學

1.多元評價是爲了更好地指導教學過程,順利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潛能加以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教師應該提供有益的反饋。同時,老師要求家長和社區對學生在課外的表現進行評價,共同幫助學生進步。多元評價重視收集學生日常的表現和教師指導的情況,以及課堂學習的資訊,幫助教師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多元評價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它的體系構建不僅包括對課程、教材以及教具等各種構成因素的評價。

美術學科的教育評價是學校美術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可以爲教學的改進提供可靠的反饋資訊、質量監控和導向,更可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診斷、激勵和強化的作用。鑑於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要重激勵、重發展、重創造。

2.多元評價對美術課程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術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強調: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因素作爲評價的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既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發展,更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發展功能以及內在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評價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要透過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和個體的差異性等,建立發展性的評價體系。評價既要透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透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等方面的發展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三、轉變傳統的錯誤評價觀念

美術教學評價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不敢轉變觀念,家長都以學生畫得好壞來評價學生的美術學習,所以就出現了評價的相對滯後。老師由於受到家長及社會的評價壓力,對學生的美術評價也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觀念。

觀念一:(傳統評價)大部分教師都認爲美術評價就是評學生的習作優劣,課堂上學生完成作業後,教師便憑主觀意識給出一個等級評價,既打分或優、良、及格、不及格等,學生被評分數高的就開心一點,但不知自己的習作好在哪兒,被打及格的同學也不清楚習作差在哪兒。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了,特長髮揮不出來,美術作業就流於形式了。如果教師把美術教學的形式轉化爲活動形式,培養起學生的興趣,就能使學生學習有激情,隨着激情轉化爲成功。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給予學生鼓勵,滿足他們的興趣,然後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評價,以一種開放的、現代的藝術眼光去看待和品評。讓學生能自信面對每一件事,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觀念二:(傳統評價)教師以傳統的眼光看待每一幅習作,往往以畫面乾淨,比例適當,造型準確等爲標準來評判。這樣就抑制了中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力,不敢大膽表現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同時傳統評價也有形式單一的缺點,因爲它影響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心理學家認爲創造力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大腦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定反映方式。我們老師就是要把美術教育定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進人類發展的首要任務來完成。爲此,教師要科學地看待每一個同學的作業,不要按照“像與不像”或哪裏的顏色沒塗均勻等來評價。相反要用肯定、讚美、鼓勵的語言來讓學生知道他們是多麼的了不起,每一幅作業都各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特點。這種做法就不會束縛學生的創造力,而是強調學生的創新意識。

觀念三:(單一評價)老師在對學生期末美術成績評定時,只採用簡單的“一畫定成績”(即讓老師出一個考試題目,學生畫一張來交)的做法,是不好的。因爲這樣做不僅未能很好地體現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的要求,同時也忽視了美術評價的全面性。要讓學生不僅學到會畫,更要學到會欣賞,分辨別,思考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基於上述的錯誤觀念,構建一種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得創新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尤其重要,我們要讓評價成爲連接教師、學生、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使學生有興趣學,學得好,學得久。真正讓評價成爲美術教育的堅實基石。

美術教學評價論文二:美術教學莫跟風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由原來單純的技法灌輸到人文涵養、情感體驗、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轉變,美術教學呈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新觀念、新方法。但在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盲目跟風的現象,筆者僅就個人實踐中的幾點看法與認識加以整理,以與各位同行探討。

關於多媒體使用。不可否認,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能極大地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聲光電的魅力效果使美術課堂教學趣味橫生,學生的積極性和互動性能得到很大的增強。但是,多媒體也好,網絡化也好,它只是美術教學的手段,它的應用與否完全取決於應用的必要性。

如美術技法課就不適合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試想:美術課的最大特點是直觀性,一幅畫固然有說不盡的美妙之處,如果不親自動手,這個過程對學生永遠是個謎,永遠不能瞭解藝術的真諦。如果不加以示範,學生如何知道運筆的方法、動勢、速度?如何體驗墨的乾溼濃淡以及水、墨、色在宣紙上的神奇效果?

如果沒有這樣的示範,怎能感受美術的魅力?而這樣的過程用傳統的.示範方法就可以達到,多媒體教學手段反而無能爲力,這種情況下的運用就完全沒有必要。

現在的許多美術課,許多老師的課件越來越複雜,已經非專業老師難以完成。有的老師爲了方便,課件流水化,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了,這樣的美術課堂是把“以教師爲中心”變成“電腦+教師爲中心”,公開課的泛濫化也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

關於學科整合問題。當教科書不再是美術課堂唯一的教學內容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也自然受到美術教師的格外關注。教師們千方百計利用各種美術教學資源於課堂教學之中,以體現所謂美術學科與外部資源的整合。

爲了整合所謂課程資源,貪大求全,什麼都搞綜合,什麼都要人文,什麼都要合作,什麼都要表演,什麼都要排場;爲了過多追求感官上的新奇刺激而忽視美術學科技能的提高;像有的美術課那樣,“人文”被挖掘得淋漓盡致,“雙基”被弱化削減盡失。

我們之所以要擯棄“學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陳舊觀念,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其本意就是針對過去我們的美術教學長期滯於學科內部,過分強調美術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忽視美術學科的教學價值,否則,我們就從一個弊端走向另一個弊端。

當然,課外資源的引入還需要教師具備發現的眼光,需要教師如何去有效地把這些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些教學資源是否引發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構成對學生適度的有效刺激,(美術教學論文 )都需要我們去合理評價、合理利用。

過度的學科本位是錯誤的,但沒有學科特徵的教學也是不對的,學科之間的聯繫要自然、貼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則隱含着美術教育理性的喪失,導致課堂教學活動出現了種種偏頗。

關於課堂氣氛問題。近幾年,各種各樣的優質課、示範課頻頻亮相,在很多美術公開課的課堂上,美術教師很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學習。

課堂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一個特別的教室裏,教學環境氛圍的營造獨具匠心,還造價不菲。學生數特少(20個人左右)、素質極高,高度配合老師,典型的小班化、精英化教學,展現給聽課者的是理想化的課堂。缺少老師的常規組織教學,沒有日常教學中的隨機生成,見不到輔導學生的鏡頭,有的是一應俱全的道具展示與精彩表演。

課堂上學生氣氛活躍,每個學生的回答都是那麼的精妙,課堂上很多學生走動頻繁、互動強烈,如集市一般熱鬧,而在熱鬧的課堂過後,學生到底能學到多少知識就不得而知了。

但這樣的美術課堂必須是在美術教師有力得體的控制之下,而且課堂的活躍必須有“度”的控制。新課標的理念和表述非常準確,那就是“美術課堂應該是秩序良好,氣氛活躍。”而這樣的活躍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課堂上教師必須建立秩序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合理的組織和控制。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障,再活躍的課堂氣氛也是空談。

關於課堂討論問題。不少教師一上公開課或示範課,就將幾張課桌拉成一堆,讓學生分堆而坐,說是好“合作學習”,更有甚者,每到課堂教學的幾個環節都能見到這樣的情節:教師提出一個並不複雜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討論一下,很快地就讓學生加以回答,而答案那麼的簡單。“合作”與“討論”一度成爲時髦的詞彙,彷彿一節課如果沒有合作學習與討論的環節就是落後,反之就是新理念。

而實際上,合作重要的是效果,難道非要排成方陣這樣才能體現“合作”嗎?同桌之間,前後同學之間,轉一轉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來搬去,勞神費力呢?討論環節的設定更是要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和教材的自身特點設計,需要獨立完成的教學環節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合作,這時候就需要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內容的能力,而所謂“合作”環節的設定就成了完全沒有必要的浪費。

比如複雜的設計和製作課,學生自身難以在課堂上完成,就可以採取合作的形式。而需要檢驗學生個性化創造能力的就不能採取所謂的“合作”形式。

討論環節的設計就是爲了突破難點,解決重點,如果教師提出的是一個簡單過渡性的問題,而讓學生去開展所謂的討論就完全沒有必要,更不能爲了討論而討論。

如有的老師剛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還沒有完全得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就急於讓學生回答,得出的答案是教師事先準備的答案,學生只是一個“傳聲筒”,這樣的討論環節的設定更是毫無必要。

課程改革是必須的,但我們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切莫跟風,要因地制宜、結合校情、班情、生情,創造性地開展美術教學工作

標籤:教學 美術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