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生出國留學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論文

論文1.22W

一、引言

大學生出國留學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論文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選擇空間有了很大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海外留學接受高等教育。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留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2005年爲272.84萬餘人,2010年則增加到了357.28萬餘人。

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隨着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不斷增長,我國目前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度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爲11.85萬人,2013年增加到41.39萬人。在2012/13學年,中國在美國留學生數達到23.56萬人,佔美國高校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8.7%,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在第二位的印度更高出16.9個百分點。

近年來,雖然中國學生出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出國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數仍然佔有較大比例。這些出國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在將留學目的地的學術、文化和經濟利益帶回國內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們也是留學目的地與我國溝通的重要形象大使。然而,雖然他們具有重要價值,但關於學生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在我國卻比較少。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瞭解我國大學生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狀況;二是分析他們選擇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影響因素。

二、理論框架

在國內外現有的有關學校選擇的研究文獻中,對高等教育選擇的討論多,對研究生教育選擇的討論少;在討論研究生教育選擇時,對一般意義上的學生選擇研究生教育的討論多,對期望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的選擇討論得少。因此,有必要在現有的有關個體學校選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更爲綜合的模型,以便解釋期望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的選擇行爲及其影響因素。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曾提出過解釋學生學校選擇的多種模型。例如,計量經濟模型(econometricmodels)強調,學生是根據他們感知的進入有關學校的成本和收益來選擇特定的教育機構的。而社會學模型Sociologicalmodels)則認爲,學生進入大學的需求或大學志向受社會經濟地位、學生的學術能力、中學教育和性別等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結合Hossler&Gallagher提出的學生選擇大學的“三階段”模型、Mazzarol&Soutar提出的“推-拉”模型》]和Park提出的“2-D”模型,提出了一個綜合選擇模型來解釋大學生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選擇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圖1列出了綜合選擇模型的基本內容。

該模型認爲,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作出出國留學的決定;選擇留學目的國;選擇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機構。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願意在大學畢業後繼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首先要決定是出國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還是留在國內接受研究生教育;在作出留學的決定後,會選擇留學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然後會選擇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具體學校。當然,他們也可能在決定出國留學後,就直接選擇某個學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本研究主要對學生第一階段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在學校選擇的每個階段,學生的選擇都是自我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一方面,學生的選擇要受其個人特徵方面的因素(如學生出國留學的動機與意願、學術能力等影響;另一方面,學生的選擇也會受到其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親戚朋友等其他重要因素,以及外部推-拉因素(如本國和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研究生教育系統及機構的聲譽、質量、水平等)的影響。在選擇過程中,學生會受環境因素的制約,但又不是受環境影響的被動的實體,而是具有能動性、反思性的個體。環境的影響會經由學生內化之後,再反映到他們的選擇之中。例如,學生對本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可能成爲其選擇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推動力之而學生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印象和期望則可能成爲其出國或出境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拉動力。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說明,學生對學校的印象與其最終選擇學校的決策之間存在關聯。例如,Park發現,學生對有關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系統和高校的印象將對其選擇留學目的地的決策產生重要影響。Tucciarone的研究表明,學生對社區學院的印象和感知是影響他們最終的入學選擇決定的最爲關鍵的因素。但是,這種影響是透過學生這個代理者內化之後再外化,從而反映在他們的選擇之中的。

三、研究數據與樣本

本研究的數據是2012年透過問卷調查獲得的。問卷調查在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四地進行,包括北京、廣州、武漢和西安;在每個地區,選擇不同水平的綜合性大學、師範大學和理工類高校3所,四個地區共選擇12所高校。其中,“985”高校5所,“211”高校3所,普通高校4所;師範類高校3所,理工類高校4所,綜合類高校5所。樣本高校較好地反映了中國高校多樣化的特徵。在這些高校中,選擇分別屬於工程技術、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外國語言等專業的4903名大學四年級畢業班學生進行調査。調査樣本的基本特徵如表1所示。從性別看,男生2239名,佔45.7%汝生2648名,佔54.0%(缺失16人,佔0.3%)。從學科分佈看,工程技術類專業學生1359人,佔27.7%;自然科學類專業學生764人,佔15.6%;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學生931人,佔19.0%;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1400人,佔28.6%;外國語言類專業學生390人,佔8.0%缺失59人,佔1.2%)。從高校層次看““985”高校學生2020人,佔41.2%“‘211”高校學生1119人,佔22.8%普通高校學生1764人,佔36%。從高校類型看,師範類高校的學生1197人,佔24.4%;理工類高校的學生1658人,佔33.8%;綜合類高校的學生2048人,佔41.8%。從地區分佈看,北京地區高校的學生1243人,佔25.4%;廣州地區高校的學生1161人,佔23.7%武漢地區高校的學生1122人,佔22.9%;西安地區高校的學生1377人,佔28.1%。調査覆蓋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中不同學科的學生,因而對中國大學生羣體有較好的代表性。

參與調査的學生需要完成一份名爲“大學應屆畢業生期望的留學學習經歷調査”的自陳問卷。

該問卷共包括個人和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大學畢業後出國或出境繼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願、選擇出國或出境留學的影響因素、對本國和期望留學目的國的研究生教育的印象、期望獲得的研究生學習經歷等內容。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大學四年級畢業班學生進行調査,是因爲這些學生面臨着升學還是工作的實際選擇,選擇繼續升學的又面臨着是出國或出境留學還是在國內繼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選擇。因此,較之非畢業班的學生,畢業班學生對調査所涉及的大學畢業後出國或出境繼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願等內容會有更加清晰、明確和深入的感知。

四、研究結果

(一)學生大學畢業後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願

表2分析了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願。在4685名作出了明確選擇的學生中,有44.3%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後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這說明大學生在畢業後出國或出境留學的意願是很高的。

表2大學生畢業後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願

(二學生出國或出境留學期望選擇的目的地表3列出了學生選擇的希望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地。從中可見,在選擇留學目的地的數據完整的4438名學生中,選擇美國的學生佔42.5%,選擇英國的學生佔17.3%,選擇澳大利亞的學生佔12.9%,選擇香港的學生佔12.6%。這些國家或地區是希望出國或出境去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比較理想的留學目的地。除新加坡達到6.6%,曰本達到5.7%之外,學生選擇其他國家和地區作爲留學目的地的比例都低於5%。此外,大約有11.2%的學生選擇的留學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不止一個。

學生期望的選擇格局與學生實際的選擇格局是比較接近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2010年中國學生選擇的留學目的地中,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曰本、英國和韓國H。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學生選擇意願的客觀性。

(三)學生選擇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

1.個人因素對學生留學意願的影響表4分析了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所學外語的書面表達與寫作水平以及口頭表達水平等部分個人因素對其選擇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意願的影響。PearsonChhSquare檢驗的結果表明,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所學外語的書面表達與寫作水平以及口頭表達水平對學生的留學意願具有顯著的影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越好,所學外語的書面表達與寫作水平以及口頭表達水平越高,學生出國或出境留學的意願越強烈。

2.家庭因素對學生留學意願的影響在進行問卷調查時,我們向學生詢問了家庭的經濟支援、家庭提供的資訊以及家庭的期望等因素對其選擇是否到海外接受研究生教育及其留學的國家或地區、城市、大學與專業等方面的影響。學生的回答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分爲6個等級,分別賦值1-6分。表5比較了家庭經濟支援等因素對本科畢業後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和不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兩組學生選擇是否到海外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及留學的國家或地區、城市、大學與專業等方面的影響情況。檢驗的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支援等因素對學生的留學選擇具有顯著影響。較之本科畢業後不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本科畢業後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

更認同家庭經濟支援等因素對其留學選擇的影響。

3.大學生對中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意程度對其留學意願的影響

如前所述,學生對本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可能是其選擇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推動力。爲了檢驗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調查了大學生對國內研究生教育有關方面的不滿意程度與其留學意願之間的聯繫。學生對國內研究生教育某個方面的不滿意程度,如“國內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機會少”,在本研究中用學生對該陳述的同意程度表示。學生的同意程度分爲“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6個等級,分別賦值1-6分。因此,學生對國內研究生教育某個方面陳述的評分越低,說明學生越不滿意該方面。表6列出了分析的結果。

從表6可見,大學畢業後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意程度要顯著高於大學畢業後不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學生。這一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對本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意程度與其留學意願之間存在顯著關聯。也就是說,學生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越不滿意,他們越可能傾向於選擇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因此,大學生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是促使他們本科畢業後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推動力。

在表6第2欄,我們列出了學生對本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意程度,並按不滿意程度由高到低進行了排序。從中可以看到,缺乏創新性和國際化的高質量研究生教育,沒有機會接觸良好的研究設施和條件,找

不到高水平的導師,在國內接受研究生教育後就業前景不明確,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少,長期的經濟收益低,

國內研究生入學考試競爭激烈,獎學金等資助數量少,這些因素是導致我國大學生對本國研究生教育不滿的重要原因。

4.學生選擇留學國家或地區的影響因素分析爲了進一步分析學生選擇留學國家或地區的影響因素,在問卷調查中我們設計了32項有關學生對留學目的地社會文化偏好、學習成本效益、留學資訊獲取渠道、留學目的地教育水平與入學要求等因素對學生選擇留學國家或地區的影響。表7列出了因素分析的結果。在進行因素分析時,本研究以特徵值Eigenvalue)大於1作爲提取因素的原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components)並應用最大方差(varinax)方法進行旋轉提取因素。如果一個項目在兩個因素上負荷都大於0.55,因其在因子歸屬上存在的衝突,在因素分析中將刪除這個項目。基於此,“專業/學位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認可度”、“研究生教育質量和聲譽”、“師資水平”這三個項目在因素分析中被刪除。從表7可知,29項影響學生選擇留學國家或地區的項目可以概括爲5個因子,根據每個因子所包含的題目,可以將它們分別命名爲“資訊來源”、“文化生活”、“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和“入學機會”這5個因子累計可以解釋的方差達到68.98%。

5.學生留學意願的邏輯迴歸分析爲了進一步分析學生選擇留學國家或地區的影響因素,我們以學生留學意願大學畢業後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賦值爲1,不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賦值爲0)爲因變量,以學生的性別、學習成績和英語能力等個體因素,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因也顯著高於母親受教育程度爲初中及以下的學生;父親職業爲經營管理人員、一般辦事人員的學生,其留學意願顯著低於父親職業爲政府及事業單位管理幹部的學生;母親職業爲專業技術人員、一般辦事人員和其他職業的學生,其留學意願也顯著低於母親職業爲政府及事業單位管理幹部的學生。

從學校教育因素看,學生就讀的專業對其留學意素對學生的留學意願則沒有顯著影響。願具有顯著影響: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留學意願要在綜合考慮個體因素、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因素、顯著低於工程技術類專業的學生。學校類型及層次因學校因素和學生選擇留學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因素時,學生選擇留學國家和地區影響因素中的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入學要求等因素仍然對學生的留學意願具有顯著影響,學生越認爲這些因素重要,其留學意願越強;而資訊來源、文化生活因素對學生的留學意願不再具有顯著影響。

五、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應用對中國北京、廣州、武漢、西安四地不同層次、類型高校大學畢業生的調査數據,分析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留學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畢業生有很強的出國或出境留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有44.3%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後希望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學生的留學意願受學生自我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成績等學術成就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就讀專業等因素對留學意願都有重要影響。學生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意程度與其留學意願之間也存在着顯著聯繫:學生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越不滿意,他們越可能傾向於選擇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地時,該國家或地區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入學要求等因素對其留學意願也有重要影響。

瞭解中國大學畢業生出國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願及其影響因素,可以爲國外或境外研究生教育機構更好地設計招收中國學生的策略,以及爲中國留學生提供更好、更優質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重要參考,也對改進和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學生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滿對其留學意願具有重要影響。如何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創新性和國際化水平,爲學生接觸良好的研究設施和條件提供機會,培養高水平的導師,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效益等,是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提升我國研究生教育競爭力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