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古今異義詞文言文論文

論文3.08W

(一)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詞文言文論文

對於古今異義詞的複習,可從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詞義性質的變化四個方面入手。詞義的擴大,主要指古代指示單一事物的詞在今天已經擴大到指某一類事物。如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江”“河”,在現代泛指河流,而在古代則專指長江、黃河。如《孟子》中提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其中“江”“河”與“淮”“漢”並列,表示長江、黃河。與詞義的擴大相反,詞義的縮小主要指詞義在程度、指示的範圍等方面縮小、減小。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孩子,而現在則只指妻子一人。詞義的轉移則指原來表示某個對象而現在轉移成另外的對象。《岳陽樓記》裏“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中的“去”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古今異義詞,本意指“離開(某個地方)”,現在意思恰好相反,表示“到某個地方去”。講解詞義的轉移時,教師可以簡單介紹詞義轉移的原因。如“去”的甲骨文爲,表示“人離開洞口”,因爲“去”在文言文中通常解釋爲“離開”。此外,還有詞義性質的變化,主要指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由褒義轉爲貶義,或者由貶義轉爲褒義,或者是中性詞的色彩發生變化等。如《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在古代意爲身份低微,是一箇中性詞,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指品性低下。這些都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古今異義詞的複習難點在於,學生容易只看字面意思,理所當然地用現代意思解釋文句,導致望文生義,因此教師必須按照規律幫助學生分類整理、記憶。

(二)通假中的“本”與“借”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指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通用,這兩個字分別爲本字和借字。通假字一定要按照本字的含義去理解,切不可想當然地按現代意義解釋。教師在複習中可要求學生標註出通假字的本字,以便學生明確認知。由於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學生只要歸納出來記憶即可。如《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的“要”通“邀”,《三峽》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的“闕”通“缺”等。通假字不是錯別字,學生在複習時應該再次明確這一點,教師也要有所強調。

(三)詞類活用

一般來說,詞類活用可分爲名詞活用爲動詞、動詞活用爲名詞、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如名詞活用爲動詞,《黔之驢》中“驢不勝怒,蹄之”的“蹄”本爲名詞,表示驢蹄,這裏活用爲動詞,表示“踢”。動詞活用爲名詞,如《賣油翁》中“汝安敢輕吾射”的“射”,動詞意思爲“射箭”,這裏則活用爲“射箭的技術”。其他的詞類活用類型在課文中還有很多,但是詞類活用的規律需要結合語境分析,這點要提醒學生注意,切不可生搬硬套。從理解的角度而言,詞類活用的掌握與對課文的正確理解是相輔相成的,準確地理解課文,也就能夠明白相應的詞進行了哪類活用。

(四)體會文言之美是文言文複習的根本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習字詞知識,最終的學習水平還要體現在翻譯上,可以說,翻譯最能夠檢驗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近年來文言文考查題的.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的是爲了理解文言之美,準確流暢地翻譯文言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對句子結構的把握非常重要。如省略句的翻譯,要注意補充被省略的內容,《桃花源記》中“便舍船,從口入”一句就省略了主語“漁人(便舍船)”,學生必須首先判斷出這是省略句,才能正確補充省略成分,而句式的判斷一般需要結合上下文進行。再如學生比較頭疼的倒裝句,其實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上就能夠明白句子結構是如何倒裝的,因爲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中學生能夠非常容易地找出主謂賓成分。如《陋室銘》裏“何陋之有”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有什麼簡陋的呢”,即“有何陋”,這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賓語前置句。正確的翻譯有賴於對句子結構的理解,而對句子結構的理解又可透過翻譯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組織文言文複習時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句子加以把握。曾有翻譯家提出語言翻譯追求“信、達、雅”,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逐字逐句地翻譯是“信”,能夠領會句子意思進行翻譯則爲“達”,而能夠在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斟酌使用優美的文字即爲“雅”。如要達到這種層次,除了掌握好文言知識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本身的美,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信、達、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最後的複習環節,鞏固學生的文言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