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發展學生主體性教育論文

論文3.12W

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發展學生主體性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發展學生主體性教育論文

摘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爲當前中學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在中學德育改革中,要透過變革德育觀念,激發和引導學生的道德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等途徑來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關健詞:德育;學生;主體性

主體性是主體在作用於客體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它集中體現爲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不僅是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而且是德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已成爲當前中學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推進中學德育改革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1、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是時代發展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力。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堅持以學生素質發展爲本,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的素質發展,使學生主體的德性得到主動、積極的發展,以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學校德育的職能就是要開發學生個人主體所蘊藏的內在潛力,正是這種內在潛力的發掘,才使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創造性的主體精神得到弘揚,從而使學生“一切天賦得到充分發展”,全部才能不受阻礙地自由發展。所以,現代學校德育提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備性,就是要使學生的德性從受教走向自教、從教化轉成自化、從他律變成自律,使學生在學校不僅學會生存,而且懂得發展自己;不僅能適應社會,而且能駕馭自己,能動地改革社會,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真正成爲社會的主人。

在人的自由發展中,個人自由的主體性是重要的發展階段,是人的自由發展的根本,爲人的自由發展提供方向和動力,人的自由發展依賴於人的德性發展。所以,在中學德育教育中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其終極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個性,具有自尊、自主、自強、自律的意識,使他們既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又有開拓創新的能力,成爲一代生氣勃勃具有鮮明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主體。

2、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達成德育目標的關鍵

在德育教育活動中,學生既是客體也是主體。作爲客體,學生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的.對象,他們的知識、智能、道德品質必須透過教師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學生絕不是被動、消極、機械地承受教師影響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活動着的人;他們也有不同層次的需求、理想、信念,並會形成動機展開自覺的活動;他們對教師的作用常常會給予有選擇地反應,而這種反應的性質和方向都會直接影響德育活動的進程。

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於德育目標的達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他們接受什麼教育或不接受什麼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決於他們內在的自我教育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育過程轉化爲自我教育過程,是道德教育過程的最完善的體現形式,也是達成道德教育目標的關鍵。道德教育過程是極其複雜的,它不僅要解決知與不知、能與不能的矛盾,而且還有信與不信、愛與不愛、知與行的矛盾。如此諸多矛盾的解決,僅靠外在力量的驅使是不行的,這還得依賴於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依賴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3、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德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現代學校德育教育不同於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是發展學生、完善學生的教育,是培養和完善學生的獨立人格的教育。而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仍然有賴於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塑造,但學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卻起着更爲根本、更爲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生的道德主體性起着更爲主要的作用。現代學校德育教育不同於傳統道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它要培養的不是道德的執行者,而是自由的、有創造個性的道德主體。這就要求不只簡單地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化理論爲德性”、“化德性爲德行”方面,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培養這種“化理論爲德性”、“化德性爲德行”的主體理性、主體智慧和主體能力。只有造就了學生的道德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目標纔可能從根本上達成。正是在上述兩個特點上,我們強調在現代學校德育教育中,必須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

二、在中學德育改革中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有效途徑

1、變革德育觀念

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傳統德育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已顯露出疲態與缺陷,德育的內容與方法不能滿足學生主體素質發展的需要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已經嚴重忽視學生的素質的發展,德育實效性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對傳統德育觀念進行變革已成爲一種必然。

首先,德育的價值有外在的社會發展價值和內在的人的發展價值之分,傳統德育強調社會發展價值而忽視學生的發展價值。所以,現行學校德育首先要突出發展學生的內在價值,透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與此同時推進社會發展價值的實現。

其次,現行學校德育要以促進學生主體德育發展爲根本。因爲,人是社會發展的手段,更是社會發展的目的,人與社會互爲手段與目的。德育透過人的素質發展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發展最終目的是爲了人的發展,爲了人的素質發展,人的發展是目的。而傳統德育強調的是一種人的發展要爲社會發展服務的工具性德育。所以,現行學校德育要由工具論走向目的論,達到目的與手段的有機統一。

再次,現行學校德育要體現學生自身素質發展的本體功能,把來自環境的作用轉化爲學生主體對環境反作用的能力和良好機制,也就是說,學校德育要以學生的素質發展爲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爲學生素質發展服務,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服務。相應地,德育的實踐活動也要由教師主知、主情、主行轉向引導學生知情、知意、知信、知行的協調發展。

2、激發和引導學生的道德需要

構成學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時、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行動。其中道德認知的的發展也就是道德思維結構不斷建構和重構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包含了十分複雜的因素和內部機制,其中道德情感的昇華、道德意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和道德行爲的養成歸根到底是由道德需要的發展所決定的。當學生個體內部產生了強烈的道德需要、動機與情感時,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和堅定的道德信念,才能主動地進行道德行爲。

所以,學校道德教育要激發和引導學生個體的道德需要,不能只憑一味單向地進行說教和灌輸,或只注重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典型事例、英雄人物等來教育學生,因爲每個學生個體都有自己的經歷、經驗、體驗和感受,每個學生個體是唯一獨特的,而且,學生並不會被動地機械地盲目地接受學校的道德指令,而是以自己獨特的經歷形成自我體驗來感受社會,理解生活,運用已有的道德經驗,已形成的道德規範體系進行篩選、過濾、選擇、強化,形成自身內部結構狀況,這一內部狀況促使着個體以個人特有的方式理解道德原則、規範、實踐道德義務。爲此,學校道德教育要在探明學生個體內部因素和機制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道德需要,要根據學生個體具體的自身內部道德狀況,對個體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培養,滿足每個個體發展的獨特的需要,並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道德需內化爲社會適應性的需要,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高層次的道德需要,這個新的需要產生的過程,也是個體主體性不斷豐富、不斷髮展的過程。

3、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

所謂道德能力是指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種道德活動的心理特徵(認知、比較和判斷、動作及反應速度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完成一定道德活動的本領,它包括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推進能力、道德實踐能力等。學生只有具備了很高的道德認知能力、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爲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變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在學校的道德教育中,我們要堅持學生作爲道德教育的主體,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作爲道德教育的目的,幫助學生確立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克服傳統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觀念的灌輸而忽視道德能力的培養的弊端,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作爲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爲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學校的道德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適應未來社會道德生活所需道德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上,放在將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外部塑造和發揮內在潛力的有機結合上。如加強學生的角色教育,讓學生透過在學校中的角色扮演訓練認識到特定社會角色的特定道德要求,設身處地地體驗自己的未來角色,按照社會需要、個人專業、興趣、愛好和才能理解角色規範,在生動具體的道德實踐中掌握和形成扮演角色所需要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