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也需要研究性學習論文

論文9.35K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立專題進行研究探索,並在研究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動、最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和想像力的學習,同時也是最能體現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質教育內涵的學習方式。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也需要研究性學習論文

 關鍵詞:課堂環境;情境;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立專題進行研究探索,並在研究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動、最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和想像力的學習,同時也是最能體現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質教育內涵的學習方式。

從教育的時代特徵來看,研究性學習將成爲知識經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呼喚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研究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開闢探究空間和營造創新氛圍都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目前,研究性學習在國外已屢見不鮮,在我國大城市也相當普及,但是在農村學校開展得還不是很活躍,在個別學校甚至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階段倡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創造寬鬆和諧的課堂環境

民主、和諧、平等的情感化的學習氣氛,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研究性學習興趣,能夠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和大膽想像。當然,創設情境要有針對性、啓發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這篇寫景抒情散文時,不要急於讓學生先去讀課文,可以讓學生暫時拋開課本,閉上眼睛去回憶、想像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透過播放描寫春天景物的錄像帶,逐步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再如我在上口語交際課時,播放一段錄像,內容是一個家庭生活場景中人們交談出現了說話不看對象,用語不得體的情況。學生看錄像時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口語交際的情境,不時被畫面中的不得體的對話逗笑,氣氛自由、寬鬆、熱烈,我不失時機的提出讓學生探究的問題:畫面中的哪些人物對話不得體?如何糾正不得體的說話?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員,該如何說話?學生討論後紛紛發言。這節課真正做到了“教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充滿了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學習氛圍。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要努力營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校園和課堂氛圍。在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如學習《故宮博物院》,可設定“從故宮博物院的獨特建築,看中國的建築文化”、“爲什麼說故宮博物院的建築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宮博物院的建築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何聯繫”等問題。再如我在教《棗核》一課時,要求學生自讀,感悟探究:本文爲什麼以“棗核”爲題?第一遍自讀,老師不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給足學生讀書和探究思考的時間,由於充分保證了學生自主讀書探究的時間,在交流彙報時,很多學生有話可說,連平時不常發言的學生都提出了一些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課堂上討論質疑,提出問題

教師的任務只是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很多,就語文學科來說,主要是提出問題、討論學習、調查訪問、專題研究、收集資料等。其中提出問題和討論學習兩種方法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如我上《春》這一課時,一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爲什麼‘紅’的排在前面?”經過全班討論探究發現,作者這樣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樹、杏樹、李樹”的順序排列的,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我透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爲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透過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時,就可以設定這樣幾個研究專題:“根據描寫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點”、“從作者對皇帝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看當時的社會環境”、“從皇帝的形象塑造,看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形象”。當然,選題還要體現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爲這樣的選題最能激發學生研究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