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新加坡中學數學課程設定特點與啓示論文

論文1.61W

論文關鍵詞:教師專業化;課程設定;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新加坡中學數學課程設定特點與啓示論文

論文摘要: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具有6個特點:中學數學教師培養模式的高層次化;課程設定系列化、綜合化、專題化;突出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強調理論和實踐的整合;教育類課程比例高,教學實踐課時足;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其先進的經驗對於我們構建數學教育類課程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以及基本的課程體系框架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

當前,教師專業化已成爲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潮流。具體到數學學科,數學教師的專業化就是指按照專業化的標準,教師的數學教育專業理念、專業知識素養、專業技能、專業精神、專業情感等不斷增強和完善的過程。“師範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教師專業化的關鍵是體現教師專業特色的課程設定問題。隨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和師範畢業生就業競爭的空前激烈,教師職業對數學教師雙專業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亞洲各國中,新加坡數學教師職前教育無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及課程體系

1.1中學數學教師培養模式的高層次化

隨着問題解決在國際數學教育界的廣泛認可與重視,以及“現實數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的興起,新加坡中學數學的課程內容、基礎教育目標、教育理念得到不斷更新和發展,數學教師教育模式及其課程設定近年來多次進行調整和改革。中學數學教師的培養已從本科教育學士,發展成爲“中等教育研究生文憑”(ThepostgraduateDiplomain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層次較高。即培養模式呈多元化並向高層次發展。中等數學教育專業研究生招收立志從事中學數學教育、非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第五年專攻教師教育專業,重點是進行數學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這類似於美國的“4+1”培養模式。

1.2中學數學教師培養的多樣化與綜合化

採用PGDE(S)這種一枝獨秀的培養模式說明新加坡對中學數學教師的資格要求很高。要想成爲一名中學數學教師,除了具備紮實的數學功底,還必須專攻一年的數學教育專業以獲得中等數學教育研究生文憑。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學科的綜合化趨勢,本科階段要求研修兩門專業,對來自不同專業並且申請獲准進入PGDE(S)培養項目的本科畢業生,教育部將依據他們在本科階段的主輔修專業背景實施雙科教育,以便他們能執教數學和其它一門中學課程。這種高起點,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從學術性和師範性兩個方面保證了中學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育質量。

1.3課程設定與分析

從橫向上看,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由核心課程、限定選修課和自由選修課3類構成;而從縱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課程研究、教育實踐、語言與書寫技能四個系列組成。每個系列下又分若干專題。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師範生的公共課,含有教學設計、學生髮展與學習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學與課堂管理四門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則內容豐富,主要開設有:學法指導、學習動機與心理學、教與學的評價、教學設計與計算機應用、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理解與教學、有效思維與學習的策略、對天才學生的理解與幫助、危機處理等二十多門限定選修課,以及IT在教學和評價中的應用、激勵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作爲一名教師意味着什麼等14門專題性任選課。這些課程的開設旨在開拓師範生的視野,豐富其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課程研究系列則由兩門執教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研究組成。其中數學課程與教學研究要求必修數學教師必備的數學基礎、數學的教與學1、數學的教與學2三門核心課程”。特別地,數學基礎旨在強化師範生對所教中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並且以自學和研究中學數學的方式完成,不佔學分,但是作爲必修課,期末需透過一個與中學數學國家級考試對應的測驗。

從課程內容的主體結構不難發現,數學的教與學1—2是建立在現代認知心理學基礎之上,並集數學學習論、課程論、方法論於一體的高度綜合化課程,其課程理念隨着數學教育理論的發展,已從2O世紀80年代初過於關注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發展爲90年代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反思並重,並在理論的學習掌握、內容選取、教學策略方法的應用與實踐時間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較大的調整與改革。

其中,教與學1包括中學數學的教育目的,中學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結構,數學概念的形成及學習原理,數學思維策略、問題解決與數學交流,課堂教學設計與IT技術應用等理論性專題。課程主題則由圍繞中學數學大綱中的具體課程課題開展的學習困難診斷及教學設計和分析等實踐性專題構成,以引導師範生們在中學數學課程所涉及的算術、代數、測量與幾何、函數與圖形、概率與統計、三角、集合、矩陣、向量、微積分等具體課題中,一一檢驗和考查自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學習分析和診斷各專題學習中學生的困難,討論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以及資訊技術手段、教學方式的選擇應用等。特別地,對於中學數學大綱中的核心課題、問題解決與方法策略的教學研究則滲透和貫穿在上述領域的各專題之中。

數學教與學2則爲數學教與學I的發展與深化課程,主要由數學教學測量與評價和模擬實習等專題構成。教學方式包括學生上模擬課前與指導教師和小組同學進行的研討,以及模擬課後指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的反思、改進、討論等多樣化活動,目的是促進師範生將理論學習與具體課題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並在實踐中檢驗、反思和改進他們所學理論和在上述專題研討中形成的教學設計與思想,發展他們對教育教學工作內涵、方法、技藝的豐富性、專業性、複雜性、創造性等認識,教學模式由傳授一訓練性向反思型實踐轉變。

教育實踐是新加坡數學教師教育課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爲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計劃中長達1O周,不佔學分,由專設的等級進行評定,其中有1周於上學期到中學見習與觀摩,其餘9周於下學期在中學全方位的開展教學實踐,並在專業化實踐中學習、反思和成長。

教學語言與書寫技能系列均由選修專題構成,大多不設學分,旨在提升師範生的口語交流能力和溝通、書寫技能。

綜合上述介紹,新加坡中學數學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是課程設定系列化、綜合化、專題化。一方面,重視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關注教師應有的高等、初等數學知識背景;另一方面,特別強調數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突出數學教育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與引領作用,突出教育實踐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地位。這種模組課程設計使每個學生在修業年限內的數學學術水平和教育專業水平都達到較高要求,保障了數學教師教育的雙專業性,也解決了“學術性”與“師範性”之爭的問題。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師的培養。PGDE(s)數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根本性目標不是培養一般的教學型數學教師,它透過對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礎性教育課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課程系列的有機結合,以及廣泛的開展反思、改進、討論、研究的實踐活動,極大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對數學教育的理解都實現從操作型向概念型轉化,爲學生將來向學術型、科研型教師轉化奠定基礎。

三是突出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在課程設定上,強化師範生對所教中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重視對中學數學教材的理解,關注學生解決中學數學問題的能力,立足於中學課堂展開教學研究,緊跟中學數學教育理論的發展趨勢和基礎數學教育改革。這種緊密圍繞中學數學內容及其認知規律、教育目標與教學要求等來建構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現了中學數學教師培養的針對性,有助於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科與數學教育學科兩個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水平。

四是強化理論和實踐的整合,注重合作學習與個人反思的作用,重視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反思性意識的培養,教學模式由傳授一訓練型向反思型實踐模式轉變。

五是教育類課程比例高,教學實踐課時足。從整個大學教育學習教育類課程的時數上看,比例上已佔總學時的20%,絕對課時遠遠高於其它各國的教學課時。包括模擬實習在內的教學實踐時間充分,考覈方式靈活。

六是重視教育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在課程設定上,既有通識性的教育技術選修課程,又設有數學學科專業的多媒體學習模組,這大大有助於提高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能力,更能從根本上讓學生樹立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觀念。

2我國普通師範學院數學教育類課程設定的問題

比較中新兩國中學數學教師教育課程設定,結合普通師範院校數學教師教育培訓中的實際情況,我國的數學教師教育凸顯出以下主要問題:

2.1課程結構單一,課程層次單調,課程形式簡單

長期以來,數學教育課程設定只偏重數學專業課程,忽視教育類課程,除了開設通識性的教育學與心理學,一般只開設數學教學論課程,沒有後續課程,也沒有相關課程的輔助。理論課、學術課偏多,實踐課、實務課極少。學生普遍把它們作爲一般的考試課程,違背教師專業能力結構的發展規律,嚴重製約着學生從師任教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也深刻影響着他們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以及專業培養目標的落實與達成。

2.2缺乏與中學數學教育的真正接軌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師教育更多的是進行膚淺的應對,如開設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或要求教師將新課程理念滲透到《數學教學論》教學中;面對中學數學教材,既沒有相應的中學數學解題研究,也沒有相應的中學數學教材分析研究,更沒有中學數學知識的銜接研究等。單一的《數學教學論》包打天下,缺乏圍繞基礎教育改革、中學數學教學目標、中學數學內容來設計課程的觀念。

2.3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真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內涵。高師院校偏重數學專業課程,忽視教育類課程,教育類課程單一的現象使得教學理論與中學教學實際相脫離,與中學數學教材相割裂。師範生不瞭解教育理論的用處,不清楚教師講授內容的背景,不瞭解教育學科內容的實際價值。他對數學與數學教育的理解停留於操作水平上,即使就業後隨着教齡的增長,在數學教學水平提高後,其數學學術功底明顯缺乏後勁,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勢就逐漸顯現出來。

2.4教學技能培訓形式化,教學實踐薄弱

高師普遍開設有模擬實習、觀摩見習等技能培訓活動。但由於指導教師的缺乏,不少從未接觸過中學數學教育的高師教師濫竽充數的擔任指導教師,難以有效的開展實踐、反思模式的專題培訓。這樣的培訓更多是一種形式或一個過程。而在教育實習中,由於中學數學教師受到升學率的巨大壓力,不少實習生象徵性的上過幾節習題課或講評課,沒有真正的體驗數學概念教學、公式與定理教學、複習課教學等這些典型的數學課。儘管有6—10周不等的實習時間,其真實的實習時間又有幾何呢?而即使在這樣的課時數下,教育類課程所佔的比例也僅僅爲5%,遠遠低於新加坡。

2.5有計算機技術,無多媒體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觀念與能力

中新兩國都十分重視資訊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強調將多媒體計算機技術運用於數學教學,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客觀而言,當代師範生計算機技術嫺熟,佔有技術優勢。但在學生的課件製作作業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我們不難發現,多數所謂的多媒體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體代替小黑板,或課件放映代替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其標榜爲一種整合,不如說是一種趕時髦。

3新加坡教師教育課程的啓示

目前,我國的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結構是普通文化課程、數學專業課程、一般教育學科課程、數學教育學課程、教育技能與實踐課程幾方面的結合。由於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師專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給予現代教師以嶄新的角色定位。爲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實現高師教育目標,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關注師範生的整體專業發展,統整其教學能力結構,培養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個性的教師,以確保高師畢業生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適應未來、創造未來”。借鑑新加坡教師教育的先進經驗,我們提出構建數學教育課程羣的指導思想:以現代學習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爲依據,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關檔案爲指導,以促進師範生的數學專業化水平爲宗旨,以提升師範生的教學能力爲核心,立足於對基礎教育改革的適應性和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堅持學術性與師範性的統一,構建新的數學教育類課程羣體系。

根據基礎教育的發展需求和高師培養目標,我們以“高師學生教學能力構成”爲核心,結合對在校師範生、部分往屆畢業生以及中學數學教師的問卷調查和座談反饋,借鑑新加坡課程改革經驗,並研究分析與思考,構建與實施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反思層面相互依存、互爲補充的數學教學論課程羣體系設定。從理論和觀念上引導學生“入門”,從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上促使他們“上路”,從科研意識和思路上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從而促成培養目標的實現。本課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爲重點課改項目。在課程設定上我們關注以下重要因素:(1)數學教師專業化的可持續性——爲研究性教師奠定基礎;(2)數學教師的雙專業性——數學知識和數學教育齊頭並進;(3)與中學數學教育的接軌——保證數學教師專業化的針對性;(4)學生就業面試內容——教師數學專業化發展的動力;(5)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現代數學教師專業化的特色。

在課程設定中我們堅持以下三個基本原則:(1)優化課程結構。在原有隻設一門必修數學教學論課程的基礎上,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任選課和活動課的結構設定課程。增開了面向師範院校數學專業,符合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要求和師範生今後從師任教實際需要的9門選修課程與活動課程。新增的選修課都屬於任意選修課,爲學生提供了自己判斷、作出選擇的機會,符合以人爲本、和諧發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課程層次。在原來只有理論層面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應用實踐,促進鍛鍊提高教學能力的應用層面、實踐層面課程。新增的應用、實踐層面課程彌補了過去在知識理論學習和中學教育實習之間缺少的操作應用中介環節,有利於教學能力的形成與培養。(3)豐富課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學術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的這幾門不同層面的選修課程都主要是偏重應用、實用,側重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改革性實務課程。新增的實務性課程注重貼近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走向,便於師範學生了解基礎數學課程改革,熟悉中學數學教學實際。公務員之家:

按照學科結構主義課程論的觀點,課程的構建需要明確課程的組織結構和實質結構。本課程具體的課程體系如下:專業基礎課1門:數學教學論;專業課6門:微格教學與教學實踐、數學教育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中學數學解題研究、初等代數研究、初等幾何研究、競賽數學;專業任選課5門:初(高)中數學教材分析、高中數學模組選修的內容與教學、數學史、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數學教育類論文的寫作與鑑賞;活動任選課4門:中學數學課例分析、中學數學實踐活動設計與研究、中學數學高(中)考題研究、初中競賽數學輔導。

限於篇幅,本文不再討論各門課程的課程目標和教學評價體系與學分設定。在實踐中我們切實感受到,這一課程體系的建立促進了師範生參與數學教學實踐的積極性,增強了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聯繫,實現了與中學實際教學的接軌,提高了師範生的教學心理素質和教學技能,增強了就業競爭能力,對於促進數學教師專業化進程是十分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