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概論課社會實踐論文

論文2.07W

概論課社會實踐論文怎麼寫?下面是小編蒐集的概論課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供大家參考!

概論課社會實踐論文

概論課社會實踐論文

一、改進“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構想

在把握時代特徵、社會生活主題、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期望的基礎上,構建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色、學校特色和學科特色的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具體而言,該模式包括三大板塊的內容,即變動主題實踐教學、恆定主題實踐教學和實踐基地教學。透過互相支援、相互銜接的三大板塊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既突出社會實踐教學的時代性,又注重獨特性,全面提高社會實踐教學的時效性。

(一)變動主題社會實踐教學

所謂變動主題社會實踐教學,是指根據時代特徵、國家生活主題及“概論”的學科屬性,“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爲中心,着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3],確立每年社會實踐教學的主題,然後圍繞該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時俱進的社會實踐教學主題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能夠推動“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時代化、生活化,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年度社會實踐教學主題的選擇必須符合三個原則:其一,與國家生活主題密切相關,也即近期黨和政府倡導、宣傳的,攸關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創新性、戰略性思想、路線、政策;其二,與課程內容高度相關,也即緊扣學科屬性和特點,與“概論”課教學的重點內容有機結合,集中反映社會實踐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其三,與學生生活高度相關,也即是不宏觀、不抽象,讓大學生覺得熟悉、親切,有參與的興趣和期待。“概論”課教師可以根據以上原則,透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最終確定本年度的社會實踐主題,然後圍繞該主題確立社會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操作規範、考覈辦法,並在對學生座談訪談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社會實踐教學方案。比如,2014年“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主題可以是“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實踐教學形式可以是社會調研。圍繞該主題、結合“概論”課教學重點,可以設計一些體現問題意識和現實關切、具有可操作性的調研方向或題目,鼓勵學生以個體或者團隊形式展開調研,並寫作主題明確、著述規範、格式統一的調研報告。鼓勵學生在調研報告中採用視頻、圖片等多種表現形式,豐富社會實踐教學成果形式。最終,透過變動主題的社會調研活動,一方面,深化大學生對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的認識,提高自己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各類社會現象;另一方面,用中國夢構築學生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廣大學子的歷史責任感,增強他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二)恆定主題社會實踐教學

恆定主題社會實踐教學是指根據本校所在區域的人文地理特徵、學校自身的歷史傳統和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學歷層次等,確立相對固定且有特色的社會實踐主題,每年組織學生圍繞該主題開展深入、持久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所學校“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具有特色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具有繼承性、連續性和創造性,由專業老師帶隊,由具有創新意識、探索勇氣、合作精神的學生組隊參與。透過組織持續的恆定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地方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區域生態保護、校園文化營造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品牌和特色的社會實踐教學成果。要發揮恆定主題社會實踐教學的作用,必須注意:其一,主題必須是與國家戰略相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並且這些問題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體現他們自身的特長和價值;其二,角度、內容、方法等必須具有一定創新性,既有對以往工作的繼承,又有新的推進和發展,體現所學有所用並且有所成;其三,成果必須有精品意識,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體現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學術素養。比如,地處東北的高校,可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爲主題,確立若干調研題目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社區和政府管理部門,全面瞭解東北工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對策。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的學科特點,調查學科相關行業企業的情況,具體調查對象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調查內容可以涵蓋產業結構升級、清潔生產、企業文化建設、社會保障等。可以制定中長期調研計劃,持續多年圍繞該主題進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力爭全面、深刻地反映調研對象,爲地方決策提供服務。再如,有些高校在革命老區,可以以留住活歷史爲題,組織學生採訪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重大事件的參與者,透過口述歷史的形式記錄下來,並結集出版。這有利於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進程及其理論成果的精髓,更加珍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的成果,更加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

(三)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教學

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是保證“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穩定性、可持續性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根據“概論”課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聯繫具有代表性和具有教育意義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以及城市社區、新農村、現代企業等,設立“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學習,可以增進他們的認知、增強他們的認同、昇華他們的認識。社會實踐基地的選擇不能隨意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名氣越大越好,而應該是從“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要求出發,堅持三個原則。其一,典型性。企業、社區以及博物館衆多,不可能都掛牌作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必須從中選擇最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其二,相關性。即與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要求高度相關,能夠透過對社會實踐基地的參觀、學習,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其三,互利性。既要發揮社會實踐基地對教師研究、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也要發揮教師和學生對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扶持作用。

二、正確處理三組關係

發揮“概論”課“三板塊”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作用,還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三組關係。

(一)處理好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關係

“概論”課包括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兩部分,二者密切聯繫、互相補充。課堂教學偏重於理論的闡釋和演繹,旨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是基礎;社會實踐教學是理論的應用和拓展,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的內涵,並運用其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是昇華。二者統一於“概論”課教學過程中,推動學生實現知—情—意—行的轉化。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緊密聯繫起來的是具體問題。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爲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4]“概論”課體系宏大、內容豐富,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黨建等諸多內容,教師必須按照詳略得當、主次分明的原則,着力講授一些重點、難點和熱點理論問題,做到“少而精”。“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化學生對重點問題的認識,還必須在教學中將年度社會實踐主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結合起來,圍繞其設計若干社會實踐題目,讓學生透過社會實踐活動切身體驗、深刻領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並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轉變爲對之的認同並內化爲自己的心理品格、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外化爲行爲習慣。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是教師課堂理論教學的重要內容。爲了更好地闡釋該問題,教師可以蒐集、整理各種資料,透過橫向比較法描述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揭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內涵和特徵,並透過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的形式分析出現差距的原因,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增強憂患意識。同時,也透過縱向比較法描述建國後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的進步,讓他們領略到黨領導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增強自豪感。與之相配合的是,在社會實踐教學中,圍繞該問題可以設計若干調研題目,指導學生深入農村、企業、社區以及山川、田野等,透過所聽、所看、所問、所想,深刻領會和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對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的認知。

(二)處理好課程社會實踐教學與學生組織

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關係社會實踐教學是大學生“概論”教學的基本環節,也是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目前,在高等學校中承擔社會實踐組織和管理工作的還有團委、學生處等學生組織。那麼,二者的關係是什麼呢?首先,二者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包括:第一,在目標上,立德樹人,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瞭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鍊毅力、培養人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在內容上,都面向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生活,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覆蓋農村、城市社區、企業、政府、博物館、展覽館等多個層面;第三,在形式上,都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都以調研報告、考察報告、心得體會等形式展現社會實踐成果。然而,作爲課程的社會實踐教學和學生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還是有不同之處。第一,性質不同。前者是課程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後者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二者不屬於同一個範疇。第二,側重點不同。前者主要透過開展與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增進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側重於增強“三個自信”;後者主要是透過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增加大學生對國情的瞭解及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側重於綜合素養的提高。第三,管理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由任課老師負責組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後者則主要是以學生自發的形式爲主。第四,考覈方式不同。前者作爲課程教學的一個環節,學生的表現計入成績,後者則是學生培養的一個環節,不以成績計。明確了課程社會實踐教學與學生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區別,“概論”課教師應該加強組織和管理,從源頭的方案制定、過程中的協調指導到末端的考覈評價,都要時刻注意把握“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基本立足點和預期目標,在課程教學體系內彰顯社會實踐的價值。

(三)處理好教學方案設計與具體制度保障的關係

要保證社會實踐教學的效果,教學方案必須科學、合理,具有操作性,這是前提和基礎。然而,要推動方案的有效實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還必須制定一系列的具體制度,實現社會實踐教學的制度化、規範化,這是根本和核心。透過制度建設,統一老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動,達成共識、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制度大致分爲三類:第一類,指令性制度,明確規定教師和學生的操作規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界定各自的職責、任務;第二類,禁令性制度,明確學生和教師不能違反的事項,比如學生直接抄襲他人的成果、教師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指導缺位,等;第三類:獎懲制度,明確針對學生和教師的考覈機制,制定獎懲措施,激勵和約束學生和教師的行爲。

標籤:實踐 論文 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