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敦煌社邑文書輯校》存疑字考釋十則論文

論文3.04W

敦煌社邑文書是指發掘於敦煌莫髙窟,記載了敦煌地區文化發展、社會交往以及民間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狀況的一種書體類型;它是當時民間文書的真實再現,向我們展示了唐末五代宋初敦煌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社邑活動。

《敦煌社邑文書輯校》存疑字考釋十則論文

敦煌社邑文書面世以來幾經輾轉,從收集到了四百多件文書來看,紙張殘缺不全較多,字跡模糊潦草,給文書整理工作帶來了一定阻礙,正因如此,學者寧可、郝春文的《敦煌社邑文書輯校》縱然成果頗豐,仍存在一些疏漏。以此書爲參照對象,本論文選擇著者在凡例中提到的“字跡清楚但不識者照描,在該字下用)注出;如推測爲某字,即在0內注出,並加“?”存疑字形十例,溯源至原卷,力求精準的考釋。

(1)S。6537vw《拾伍人結社社條(文樣)》:“竊聞敦煌勝境,憑三寶以爲基,風化人倫,藉明賢而共佐,居(君?)白(臣?)道合,四海來賓,五穀豐登,堅牢之本,人民安泰,恩義大行。”

按居”、“白”二字原卷作“客”、“點”,單從字形上看,錄文作“居白道合”無誤,但句義不通,作者補正作“君臣道合”且加問號表存疑。校勘作“君臣”,“1”爲君之筆畫變異俗寫,“白”則爲別字,筆者贊同。“君臣道合”一詞早在《史記》中已存在,《列傳第六〇》廣帝勞之曰:‘公伐陳後,人云公反,朕已斬之。君臣道合,非青蠅所間也。’”《史記索隱》注曰君臣道合,曠日已久,是誠着於君也。”義指君臣之間志同道合。後來又有“君臣道隔”、“君臣道乖”、“君臣道否”、“君臣道別”類表示與“君臣道合”相反義。從本例的語境看君臣道合,四海來賓,五穀豐登,堅牢之本,人民安泰,恩義大行。”文義同上,無誤。

(2)P。3070V《幹寧三年閏二月九日社人李再興身亡轉帖抄》社人名單社長李奴,社官王,安三郎,宋珣鐿,安三郎,張堅兒,髙通子,程方夏,羅漢(?)歸,彭安三,米和兒,李再集,氾碩。”

按:人名用字漢又於見P。3441V《公元九四七年前後三月十三日社司筵席轉帖》中“劉販漢”一名,“漢”字原卷作“*”,字形基本未改變。漢作“漢”的寫法不見於各類字書,也不見於唐五代敦煌卷子,簡化構件“又”代替複雜構件的寫法的出現在唐宋之後。此例中漢作“慶”,疑爲“汲”。《敦煌俗字典》收“及”之俗字“為”、“名”和“或”字形,與本例字近似。“汲歸”連用見於《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解氏把甕涕泣,忽石穴中涌水,清涼乃汲歸,以飲姑姑。病遂愈,因號爲孝婦泉。”“汲歸”義指從井中取水,以此爲名符合民間取名的通俗特徵,從含義角度來說亦有一定合理性。

(3)S。5139V/1《公元九二五年前後社人張員通妻亡轉帖抄》右緣張員通妻亡,準例合有吊酒壹甕,人各粟一斗。帖至,限今月十五日齋時鐘聲於玄(?)寶蘭若內取齊。’’

按:結合原卷字形看,錄作“玄”字無疑,但“玄寶”詞義不解。相近用法“玄學”、“玄武”等“玄”字義項在這裏都不大通。張衡《東京賦》左瞰陽谷,右睨玄圃。”李善注懸圃在昆蝓閶闔之中,‘玄’與‘懸’古字通。”“玄寶”當爲“懸寶懸”表動詞“懸掛”義。“懸寶”作動賓結構並加補語表明動作對象的句式在佛經卷子中隨處可見,《悲華經》七寶行樹其樹皆懸寶衣瓔珞。種種真珠妙好寶蓋及諸寶器以用莊嚴。’’《大莊嚴論經》有“塔棖懸寶鈴。"《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又有“臺中處處懸寶幡花。間飾莊嚴甚可愛樂。”顯然懸寶蘭若”一句應正佛教裝飾的淵源,在蘭若寺內懸掛“鈴”、“幡花”類飾品,句義亦通。

(4)P。28421《甲辰年八月九日郭保員弟身亡轉帖》王再(慶)新婦全(?)欠滂用,罰酒一甕。武社長男德友買算人,人罰酒半甕。"

按:本例中“王再〔慶〕新婦全欠滂(?)用”一句中錄文“全”字存疑,原卷作“is”,似“全”行書字形,“全欠,,表義不甚明確。筆者認爲該錄作“玄”字。玄,敦煌卷子寫作“玄”,於“全”字形相似,而致誤錄。“玄欠”一詞常見於敦煌文書,如S。3788《洪潤鄉百姓安力子賣地契》其地及價,當日交相分付訖,一無玄欠。”S。1398《百姓呂住盈阿鸞兄弟賣地契》當日腳相分付訖,無升合玄欠。”“玄欠”即表“欠”義,沙知先生作輯錄時“玄”均校作“懸”,作“懸欠”,無誤。“玄、懸”古字通,《漢語大字典》“玄”條下第十四:通“懸,懸掛,高掛”。又收“懸欠”條,義爲“久欠未清”。《古今圖書集成。賦役部匯考八》:“開元十三年,放免未納懸欠地稅,並免行幸州縣及兗州租賦。”一句中“懸欠”即表此意。全,當錄作“懸”。

(5)P。3764V《某年十一月十五日秋座筵設轉帖抄》社人名單:“曹員政,楊清兒,齊神(押)衙,曹員處,定(?)都知,鞠長使。”

按:字書不存,原卷字形爲洗,似構件“二”和“此”的組合,錄作“皮”,非是。此字當爲武字,“戈”省寫“、”畫,筆形變異似“匕”,兩橫和左下部構件“止”不變,寫作“典”。武作姓氏也見於其它社邑文書,如S。6005《敦煌某社補充條約》社人名“武懷俊”,S。6981《癸亥年八月十日張賢者阿婆身故轉帖》中“武家親家翁”,原卷作”,結構與此例相似,可以看出,構件“戈”巳經開始異寫了,同樣省寫了“、”畫。“先”當爲“武”,無疑。

(6)北圖殷字四十一號背《大讓渠渠人轉帖抄》已上渠人今緣水此(次)逼(近),切要修裏(堤),人各鍬一張,支(枝)一束,白刺一#丨(?),栓一笙。”

按:從語境來看,“刺”應是表數量的詞,《漢語大字典》未收該字,具體意義不明。元刊本《玉篇》刺,補謖切,裁刀也。”指刀一類的工具。《集韻》:“#丨,被也,一日裁刀。”增加了該字的含義“截也”,刺也表截字之含義。即截。《廣韻》:“極,或作截。”《石門頌》有“未秋截霜”一句,按曰“截,《說文》作紀’。《說文。戈部》,斷也。從戈雀聲。”本意爲“割斷”,由物體被割斷後分作幾個部份引申出形容每個部份的義項“量詞,段”。我們可以判定即表量詞“段”及“多段成束”的意思,白剌,方言詞,植物五加皮的別名,是灌木科“五加”樹可以作中藥的樹皮,作此字義,句子“白刺一#丨’’義可解,同號渠人文書中亦見“白刺一束”的`說法,應無疑。

(7)P。2820《網社祈平善文》伏以道師悲智,廣大難窮;非身應逐?(?)之身,無說暢隨機之說,展商主百千之價,客獲珍作大船,師(帥)五百之綱賓得渡,即跪香英信。”

按:鎵,原錄作類,形近致誤。左部爲“上止下今”,字書不存,當爲類。《毛詩傳箋》類,善也。勤施無私曰類。’’《詩經?大雅?既醉》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中“類”即此意。‘‘非身”原爲佛教語,又叫“非我、無我”,《弘明集卷》第十三雲:“神無常宅遷化靡停,謂之非身。經稱處或樂之地,覺必苦之對。”這裏有所引申,“非身”與“無說”對應,表示修行淺,於“非身應逐類之身”句中,義通。P。4966《社齋文》“生靈藉之而拯溺,品類資之而拔煩。”一句中“類”亦作此形。

(8)CH。IOL《七七社齋文》施主閤家惟願口□□口□功德時增,法水洗而罪垢除,福力資□□壽命遠。然後合家大小,數保休宜,遠□之羅,鹹蒙吉祥慶。摩訶般若,利樂無邊,大衆虔誠,一切普誦。”

按:氣字疑爲作“集聚”義。《說文部》軍,積也。”段玉裁注曰:“取,與聚音義皆同,與部之最音義皆別……取之爲言聚。”又說“?,積也。積以物言,聚以人言。”似乎兩者還有指“物和人”的細微差別。《漢語大字典》“展”條下第一個義項即”同“聚聚集,積累。”即軍、聚爲異體字,都表示‘‘集聚、積累”。最、軍二字音義完全不同,卻因形近而常致誤,<史記。樂毅傳》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最勝”,王念孫《讀書雜誌》釋作“驟勝”,案曰:“最,當爲軍字之誤也,取與驟同。軍,古聚字。”王氏也持“取、聚同源”觀點。“S保休宜”目卩“集聚保有安逸和舒適”之義,P。2820《網社祈平善文》有“伏願休宜日積,所爲也,如願如心,禧貳時臻。”一句,“休宜日集”義可證此。取如何寫作I形,構件“””與“?,,形近常混用,又省寫作“1”。“^”形疑受“聚”下兩點的影響,主體結構並未改變。

(9)P。3276V《社邑燃燈印沙佛文抄》更乃舉步而巡遶佛塔,虔恭而和念齋齊舉,捧香花供部之聖賢;振鈴梵徹下類之耳界,五音齊奉,八樂扠平,_(?)齊齊動樑上之塵埃;拍拍相(?)回鸞之儕(舞)道。“

按:神,錄文照描原卷字形,寫作構件“卒”加“車”,非字。疑爲輦。輦,《正名要錄》收俗體《,將兩“夫”形換作表“死士”邑的合文“泠”士、夫二字均表“男子,兵士”義,書換用義符而得新會意字形。同樣,因爲卒也表“士兵、差役”義,進而可替構件“夫”,寫作上卒下車。“卒”、“車”都是成字構件即單獨存在都是具有音義的漢字,書寫時爲了避免誤識改變字形結構成神字。輦多指人拉的車,後亦指馬車。“輦齊齊動樑上之塵埃”一句義爲馬車一齊前行帶起塵土,義通。

並,字典辭書均不存,原卷作,,字形相近而誤錄,當爲騎,亦指“車馬”義,與上文“華”對。

(10)P。4995《社邑修功德記》先看良晨(辰)吉日,然後占卜相當;日常行坐啼哭,毛(?)來勤拭眼光;忽然兩手停罷,坐處滴得一潢。壬似正心修善,日日麥鬥盈倉。”

按:本件文書是爲修窟造佛像而作得功德記一類,是敦煌社邑內常見的文書種類之一。“毛來勤拭眼光”一句中錄“毛來”二字義不解,查閱原卷問題在“毛”字上。毛,原卷作t*,字形似“毛”、“飛”一類,錄作“毛”,誤,疑爲“無”字。S。2630/4《唐太宗人冥記》:“皇帝口(聞)此語,無地自容。”無,原卷作4,似“毛”字形,《敦煌變文集》依原卷錄作“毛”又校勘作“無”,語義可釋無誤。“無來”爲佛教術語,《大藏經?阿含部下?佛說水沫所漂經》:“空無所有無來無往,空無所有亦不堅固。”《佛學大辭典》“無去無來”下第十五條來即無來之義。無來之來,是真言之來。來是鉤召之義,又敬愛之義也。”此義項又見《本緣部上。生經》:“乳母還白王曰:‘兒行終日,無來近者,飢過餅爐,時賣餅者,授餅乃鳴。’”例句中“無來”即表昭示“神衹降臨、到來”之意,承上“日常行坐啼哭”,與下文祈福有所得的句義通連,t*當爲“無無來”即表“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