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如何讓“四動課堂”成爲教學新常態論文

論文2.58W

如何讓“四動課堂”成爲教學新常態論文

如何讓“四動課堂”成爲教學新常態

如何讓“四動課堂”成爲教學新常態論文

摘 要:“四動課堂”,即生活觸動、問題驅動、小組互動、思維靈動。讓“四動課堂”成爲教學新常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四動;課堂教學;學習興趣;合作

按照“小班化‘四動課堂’推進會”的課改精神和工作部署,我校於近期組織開展了兩項工作:一是五個課改實驗組就本組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組內研討、反思和交流;二是在此基礎上,藉助“教學開放周”活動平臺,各課改實驗組改革和完善本組課堂模式,開設展示課,增強普適性,推進課堂模式的常態化發展。這些工作使得“四動課堂”教學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廣和普及,我們資訊技術教學當中也逐漸融入了“四動課堂”,即生活觸動、問題驅動、小組互動、思維靈動。如何讓“四動課堂”成爲教學新常態是我們正在不斷探索的新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理解“四動課堂”的含義

(一)生活觸動

高中生的自我意識較強,情感豐富,思維水平明顯提高,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能較長時間地注意與自己興趣有關的事物,並能分配注意力,觀察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統性、全面性。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的教學只有選取或營造其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他們的已有感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運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融合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誘發生成、逐步建構、形成感悟,纔是科學合理而且高效的。同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加有益的情感體驗,提升科學的價值觀。

(二)問題驅動

問題驅動教學法即基於問題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這種方法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先學習理論知識再解決問題。問題驅動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活躍其思維。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和引導能力。

(三)小組互動

小組互動教學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課堂活動形式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和諧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模式。小組互動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交際,較快進行資訊傳遞,減輕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困難心理或焦慮心理,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容易獲得學生獨到的見解,更能較好地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有效地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比較容易得到各種滿意的完整解答。

(四)思維靈動

教育不是要注滿一桶水,而是要點燃一把火。這把火是什麼?我覺得就是思維之火。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維,教人怎樣去思維,教人如何更靈動地思維。學生靈動思維的培養主要透過學科教學實現。學科教學主要包含學科知識、學科思維、學科文化三個維度,其中,學科思維是學科教學的內核。因此,學科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靈動思維,讓學生進入思維世界的核心。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很有幫助。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激發興趣階段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應適應學生的發展特點,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展現自己的想象空間,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比如,我上的“數字化圖像的簡單合成”這節課,教學內容很受學生歡迎,匯入時我讓學生欣賞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中的名句,創設了優美的情境,還展示了一些合成照片的精彩實例,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投入了,才能使教學變被動爲主動,爲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奠定基礎。

二)培養興趣階段

1.精心設計任務

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任務一般分三個層次――基礎篇、提高篇和拓展篇,從簡單到複雜,學生比較容易上手。

2.講解內容要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講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量上要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學、去思考;在質上要精講,排除學生已經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的知識。在教學中給學生點明問題的關鍵,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思維活動解決問題的方法,鍛鍊獨立探討問題的思維能力。學生透過自己完成任務掌握軟件的操作要領,並且在今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知道選擇合適的軟件來解決。

(三)鞏固興趣階段

學生正處於成長髮展期,他們渴望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被別人看不起。所以,對學生恰如其分的鼓勵,會使學生滿懷希望和自信心,延遲了已有的興趣,使興趣從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的轉化,從而鞏固了興趣。

如,我在一個教學任務完成之後,都進行作品展示。學生總是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當自己的作品出現在投影儀或網絡上時,一種得意的表情便會在他的臉上展現,我會給予適當的讚許,讓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滿足,延遲興趣的持續時間,爲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奠定基礎。

三、改進教師教法,倡導“以問題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問題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將問題作爲學科知識建構和誘發學科思維的載體,以整體設計的平行問題組、遞進問題鏈或輻射問題簇串聯於整個教學過程,並恰當地嵌入各個教學環節中。在“以問題爲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採用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一)教師提出問題

教師要在課前準備好問題。這一步驟不僅需要教師熟悉教學內容,還要較好地瞭解學生的情況,這是成功實施問題驅動教學法的基礎。

(二)分析問題

這一階段以學生的活動爲主,常常讓全班學生相互間進行討論和交流,也可以讓全體學生分組討論,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在此階段主要是發揮引導作用,當討論發生跑題或者學生誤解問題的本意時,給予其及時的提醒和引導。

(三)解決問題

即在上一階段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可以讓學生用報告的方式與全班進行交流。

(四)結果評價

包括自我評估、小組互評及教師評價等,評價內容爲小組整體表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合理性、個人貢獻等。

對應以上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四個步驟,本人在資訊技術課堂教學中採用項目教學法,即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資訊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透過該項目的進行,瞭解並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提升資訊素養。項目教學也分爲四步,以Photoshop設計學生作業本封面封底爲例說明。

第一步:提出項目需求。即爲自己學校使用的練習本、英語簿、作文簿三種作業本設計具有學校特色的封面和封底。

第二步:進行項目分析。即爲了完成設計需要收集哪些素材,具備哪些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

第三步:項目實施。包含作業本方案設計、子項目內容確定、項目小組活動實施、教師指導。

第四步:項目評價。即各組展示、交流本組設計的作業本作品,介紹設計思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然後是各個組互評,教師綜合點評。

四、改變學生學法,把“小組合作”落到實處

本人擔任高中資訊技術課的教學工作,組織學生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一般是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進行的,學習任務以基於計算機的問題解決型爲主(如創建個人網站、製作動畫、電腦平面設計等等),學習結果多以作品形式呈現。教師首先提出相關的主題性學習任務,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透過互相幫助、優勢互補,利用計算機(網絡)共同完成資訊處理的全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我發現,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存在分工不均的情況,也存在學生偷懶的現象。往往一個小組操作技能好的學生承擔大部分工作,而一些操作技能較弱的學生會把事情推掉,這樣就得不到提高。這樣的現象發生,我認爲是因爲學生缺乏團隊意識,個人獨立完成作品能力較弱。爲此,我想出一些辦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一)將小組與個人結合,增強學生獨立完成作品的能力和逐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例如,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求每小組展示成果,還要求小組成員完成自己的個人介紹部分。透過這樣的嘗試,不僅每個學生得到了鍛鍊,同時學生的榮譽感也讓他們努力將自己的個人部分做得更好。

(二)及時調整小組成員的搭配

每組儘量安排一位熱心、能帶動其他成員一起動手的學生。保持組內異質,即組內成員在性別、能力、學習成績、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組內異質的學習小組裏,每個成員應該清楚自己和他人的長處,並相信他人的長處能幫助自己和整個小組獲得成功。只有在互相信任的氛圍中合作,成員之間才能彼此尊重、平等對待,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三)要更加明確任務分工和角色分工

把小組共同面對的任務劃分爲幾個相對獨立的子任務,每個成員負責其中的一個或多個,這就是任務分工;讓每個成員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擔任某種特定的角色,如小組領導者、檢查者、激勵者、協調者等,增進成員之間、小組與教師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性,這就是角色分工。合理的任務分工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把握學習機會。

(四)完善監督體系

藉助完善的監督體系對整個合作過程進行監督和指導,可以及時制止不良合作行爲的發生,保證學生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監督可以分爲五個層面:(1)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的直接監督;(2)教師面向小組長、小組長面向組內成員的逐級監督;(3)小組之間的提示性監督;(4)成員之間的主動性監督;(5)成員的自我監督。教師是監督體系的主導者,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應向學生明確監督的權利和義務,提高他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既要積極保護自身的學習機會,也要自覺維護他人平等的學習機會。

(五)對合作學習要採取多樣性的評價方式

首先,評價的主客體要具有多樣性,例如,可採取教師對學生、教師對小組、學生對學生、小組對學生、小組對小組等多種評價方式。爲了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還應加大評價縱向深入的力度,讓評價始終沿着“教師―小組―成員”這條主線逐層深入,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評價中瞭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其次,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對合作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更要對合作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以此來監督小組成員嚴格遵守合作的規則,矯正合作過程中不平等的合作行爲,進一步優化合作學習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推進“四動課堂”可以改進並完善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只要我們經常反思、不斷改進,一定能創造出更加和諧、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朱浩.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2]郭道勝.讓學生進入思考的世界[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馬玉璽.“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操作指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