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論文

論文1.46W

1創建良好的校園科技創新教育環境

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論文

1.1建設高素質科技教師隊伍

1..1.1配備專職科技教師學校應選擇熱愛科學、年富力強、奉獻精神強、責任心強的教師來擔任科技教師。

1..1.2培訓學科教師可透過面向全體教師的知識培訓、專家講座、制度建設、激勵機制等手段與措施,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學素養,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教育教學活動的探索和指導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師綜合素質定期召開科技教師座談會,及時溝通、相互瞭解教學實施中的問題和經驗;實行青藍工程的管理激勵制度,培養髮掘有科技創新教育教學潛力的科技教師。

1.2開展科普推廣宣傳活動

(1)舉辦校科技周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圍繞科技活動主題,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動。

(2)組織學生觀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電視臺《科技博覽》、《人與自然》、《科技之光》、《走進科學》等科技節目;組織學生徵訂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如《科學大衆》、《少年科學》、《少年智力開發報》等;介紹科學家故事,如牛頓、愛迪生、富蘭克林、貝爾等衆多科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故事。

(3)定期組織學生精心策劃,張貼科普牆報、辦科普專刊,展示科技創新優秀活動項目,展示學生自制的標本、教具、學具;開設科普講座;舉辦“科技在騰飛”的手抄報等形式新穎、富有特色的比賽;組織部分學生寫心得體會,利用校園廣播選播優秀作品。

(4)大力宣傳熱愛科學、具有創新思想的青少年先進事蹟,不斷激勵學生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科技創新潛能。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廣泛參與,才能真正在校園內營造一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讓科技意識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傳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礎學科課程和科技活動

開發科技創新教育資源把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與教育整體改革相結合,併入教育主渠道,以課堂教學爲主陣地和主渠道。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道德情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將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課外”身份轉變爲“課內”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動就是建課外小組、搞小發明的狹小天地,讓課堂中處處有科技,處處有創新,真正落實學校科技創新教育。

2.1將科技創新教育融入到基礎學科課程中

2.1.1高考學科學生學習時間主要用在高考學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學中滲透科技創新教育理念,並對相關的科技知識進行一些系統梳理,必將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1)語文學科。現在的語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關科技內容的文章,語文教師可利用此契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收集整理相關的科技資料和研究背景,拓寬科技知識領域。

(2)英語學科。有英語教師曾留意到一個現象:理科生英語成績普遍高於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應更佔優勢,但透過試卷分析才知,原來英語試卷中的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題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內容涉及到自然科學知識,而這正是理科生的優勢。因此,英語教師非常有必要在教學中融入科技知識,尤其對文科生的教學,這既有利於提高學生英語成績,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3)理化生學科。在實驗教學中,透過讓學生觀察、對比、實驗、歸納、類比等方式,引導學生“做中學”和“探究性學習”,提出種種假設和猜想,能很好地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在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

(4)數學、政史地等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各自學科特點,將科技創新理念滲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以及發現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1.2非高考學科如《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資訊技術》等學科的教學有利於學生創新靈感的產生,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的過程,經歷成功與失敗,這對於直接經驗的獲取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非常有幫助。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實踐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收集處理分析應用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與分享、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個性發展和情商修養,轉變學習方式,完善學生素質結構,提高綜合能力,實現學生科技創新素質的全面提升。

2.2開發校本課程

2.2.1明確校本課程開設目的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科學興趣爲目標,爲學生建立廣闊的知識背景,降低教學內容的理論難度和對學科體系的嚴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學課堂死板生硬,加強觀察、採集、實驗、動手操作和實踐的環節,注重閱讀、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發現。

2.2.2注重校本課程開發針對學生興趣需求、心理特點、個性發展等,合理開發校本課程,避免科技創新教育的隨意性和片面性,認真規範科技創新教育內容,建立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課程目標和內容體系。可開發科學史話(愛迪生髮明故事、歷代科學家史等)、電子技術、機器人制作、建築設計、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軍事科學等校本教材,涵蓋科學前沿與高新技術、實用技術、科學技術史等相關內容的校本課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課程人數只要報名參加某校本課程的學生超過10人,學校就應想辦法開設此課程。另外,每門校本課程人數應儘量控制在30人以內,以有助於教學的開展和提高課堂效率。

2.3開展科技活動

2.3.1比賽競技類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電子製作、物理技能、機器人、天文知識、環保知識等競賽;科技發明作品展、生物標本展、化學晚會等;組織以科技爲主題的班會活動,由學生代表講述科學故事,提出論點,大家相互討論,得出結論;規定學生每學期讀一本科學書籍;利用寒、暑假參加科技社會實踐活動。透過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能強化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鼓勵學生自立、實踐、創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素質、科學方法;認識自我,展示和發展自我,從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2.3.2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組織學生成立科技興趣小組,或由學生自發組織科技社團活動。這些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都是由對某學科研究領域感興趣的學生組成的,其科技活動開展的針對性更強、目的更明確,內容更有深度和廣度,並能及早發現和培養具有科技創新潛質的優秀人才。

2.4緊密結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將科技創新教育作爲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之一,與全國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緊密結合起來。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門大學問,不同高校選拔優秀生源的標準和方式雖各有千秋,但萬變不離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拔尖優秀的創新人才。透過檢索高校自主招生報名條件,發現一個共同條件,即“具有突出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科技創新發明有優異成績者”。那麼高校如何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創新潛質呢?清華大學招生辦介紹:“綜合性面試容易評判出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對於創新性的評估則有侷限性……不是靠一張卷子就能把學生的創新能力評判出來的”。那麼,針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關鍵詞“科技、創新、實踐、發明、優異”,應如何理解和定位,從而給學生更多的選拔機會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組織動員學生參加科技創新類比賽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科普作文大賽、微創新大賽、中小學電腦製作大賽、中小學資訊技術與創新實踐活動等。

(2)輔導學生科技發明申報國家專利並獲得國家專利。

(3)積極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5~15人)參加科技類社會實踐活動。參賽獲獎、申報專利、社會實踐,是最能體現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和途徑,能直接將其作爲高校評價學生創新潛質的重要指標,從而讓學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選拔資格,爭取更多機會選擇心中理想的高校。

2.5舉辦科技專家講座

作爲科技教師,由於課題研究等方面能力受限,學校應儘可能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資源,與相關的科研機構保持密切聯繫,與其相互合作、達成協議,將這些科研機構定爲學校青少年科技活動基地,並從中邀請與青少年科技活動相關的科研人員及專家來校舉辦科普講座。這種以科技專家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爲載體的課程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產生巨大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