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論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內實踐方式的合理性論文

論文2.52W

論文摘要:課內實踐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基礎性環節和重要方式。在界定課內實踐內涵的基礎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課內實踐方式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對於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試論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內實踐方式的合理性論文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合理性

高校在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研究者們傾情投入,致力於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討與實施。但是,毋須諱言,一直以來高校普遍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多囿於社會實踐教學,並呈現出“重形式,輕實效”、“內容簡單”、“組織形式不規範”、“覆蓋面有限”等諸多的困境和弊端,使教師們已經意識到社會實踐不是實踐教學唯一的內涵,因此,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更具有合理性和實效性,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成爲教師們深入思考和探討的課題。在這種形勢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方式及其合理性,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界定課內實踐的內涵

縱觀學術界、教育界的專家和學者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的各種界定和解析,筆者認爲,實踐教學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指導下,根據既定的教學計劃,圍繞其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把理論與實際、課堂與社會、學習與研究緊密聯繫起來的自我主動學習,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思考問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自主研究解決問題能力爲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依此看來,實踐教學存在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它是課內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

課內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施方式之一。它既不同於以教師講授爲主,進行理論傳授和知識灌輸的課堂理論教學,又不同於對場地、經費、時間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的社會實踐教學和校園實踐。課內實踐教學是摒棄傳統的知識的灌輸和一切以“我”爲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運用豐富生動、原汁原味的“實踐資料”(比如:學生專業實習獲得的資料、學生社團實踐活動資料、假期接觸社會積累的資料等等)或利用直觀鮮活的圖像、案例、情境等實施教學,從而達到讓學生間接接觸社會,將所學的政治理論應用到實際中去,用相關理論觀察、分析和研究問題的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近年來,這種“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看‘社會’”的課內實踐方式在實踐中逐漸被驗證,教師們開始認同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合理方式和最佳途徑。

二、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課內實踐方式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內在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在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積極拓展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從廣泛意義上來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整合。在筆者看來,課堂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落腳點,我們只有使“理論”和“實踐”的整合發生在每一堂課上,讓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過程中能充分把握時代的脈搏,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才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真正實現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因此,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方式就顯得尤爲必要。

(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瓶頸

在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大多數情況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是“貌合神離”的。“課堂教學”即是“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即是“社會實踐教學”,一個在課堂內展開,一個在課堂外開展,導致了這兩種教學出現各行其是的局面和難以整合的困境。其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要是教材的解讀、知識的灌輸和一切以“教師”爲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重教有餘,重學不足,灌輸有餘,啓發不足,講授有餘,研討不足,偶爾的提問式教學或啓發式教學也是單向的互動,學生缺乏應有的學習熱情,課堂擡頭率不高,教學流於形式。

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實際上沒有把其中的“課堂實踐”環節剝離出來,沒有給學生以任何的.活動空間,妨礙了學生的活潑發展;也沒有給學生以任何的思維空間,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沒有給學生以創新的空間,扼殺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從而制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第二,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很長時間以來,不少學者把它狹義地理解爲將課堂實踐活動排除在外的以社會實踐爲主的教學活動,以至於高校普遍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多囿於社會實踐教學。然而,社會實踐教學在目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首先,它需要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援。事實證明,只有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建立實踐教學指導老師激勵機制,建立合理的實踐教學經費管理體系,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落到實處,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其次社會實踐教學組織困難,覆蓋面有限。實踐教學作爲必需的教學環節,應該像理論教學一樣,面向全體學生。然而涉及學生衆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進行普及性的社會實踐教學都將面對場地、交通和安全管理方面等問題,使得實際組織起來難度較大。最後,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導致社會實踐教學可操作性不強及其效果無法保證。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組織形式上採取大班合堂教學形式,每個思政課教師要面對好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學生,實踐教學無法積極實施,而且,很難落實對學生社會實踐的逐個檢查和指導,造成實踐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第三,通常情況下,高校組織學生社實踐活動的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外,還有高校的其他部門,如學工處、團委、學生社團組織和各系(部)等,即使他們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由於負責授課的教師與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師分屬不同的管理系列,兩者各自爲陣,不能有效結合,從而使“知”與“行”之間的距離人爲拉大,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者,如果“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整合僅僅是要等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以後纔開始,那麼,這種整合是難以如願的,因爲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在現實中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總是滯後或被擱置。

因此,作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立足現實,想方設法,克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瓶頸,探索更加符合實際的實踐教學方式。

(二)對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方式合理性的認知

“教學相長”是自有教育以來的一條古訓,也是現代教育與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所謂教學相長,就是教者與學者,即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教學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一種教學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正是教學相長規律在具體教學中的真正落實,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克服了“傳授—接受”教學模式中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而是堅持“以學生爲本”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課內師生關係的民主、平等、和諧,形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自己在知識的重新建構中獲得真知,在面對紛繁複雜、千變萬化的社會矛盾中做出正確的行爲選擇。

與社會實踐教學的開展相比,課內實踐具有其明顯的特點和優勢。一是課內實踐對經費需求少,其他條件要求也不多,學校現有的硬件設備基本能夠滿足課內實踐的實施需要;二是課內實踐可操作性較強,只要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就可開展課內實踐,教師可在課堂上精心組織覆蓋全體學生的實踐方式,使所有學生受益,並且能夠杜絕安全事故發生,如果在開展過程中發現新問題新情況隨時都可調整。三是在課內實踐的教與學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面對面相互交流,積極互動,使得師生感情不斷增進,實現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相長。因此,在當前資源不足、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探索課內實踐方式顯得既必要又迫切,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

(三)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內實踐與社會實踐的關係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必須同時注重課堂理論教學效果與實踐教學效果的取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課堂理論教學是基礎,敷衍理論教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會失去根本;實踐教學是深化,輕視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勢必流於空談。因此,一方面,實踐教學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和內容展開,以課堂教學的理論爲指導,來進行實踐教學目標、內容和環節的選擇、教學地點和方式的確定。另一方面,課堂理論教學要依賴於實踐教學,搞好實踐教學,有利於增強其實效性。只有高水平的課堂理論教學與高質量的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纔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可靠保證。

儘管如前所述,課內實踐相對於社會實踐具有節約教育資源、時間短效率高、可操作性強、參與面廣等獨特優勢,能夠做到教學相長,但課內實踐畢竟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它不能完全取代社會實踐實現“外化踐行”和校園實踐強調“現實體驗”的作用。課內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是三種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方式,三者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共同構成比較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發揮着各自的作用。

三、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方式的創設

課內實踐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始終秉承着“育人爲本”的根本目標,以實踐教學改革爲突破口,着重對課內實踐教學做了諸多有益的嘗試,創設了一套突出“合作學習”特色、形式靈活多樣的、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的實施方式。 合作學習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觀察社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在課堂上透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小組之間合作來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其主要做法是教師將每班分成4-6人組成的若干學習小組,組員之間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教師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設計的各種學習任務。

以“合作學習”爲特色的課內實踐實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生活感悟或時事評議。這是根據課程性質創設的實踐方式(“生活感悟”適用於“基礎”課,“時事評議”多用於“概論”課)。學習小組可以近期你所見、所聞的事件爲選材範圍,包括最近發生的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或生活中讓你有所思有所悟的大小事件,提煉2-3個關注主題,學習小組充分討論,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形成共同的感悟或評議,並利用課餘時間分工合作完成資料收集整合、編輯製作PPT課件的學習任務,並由學生主講人在課堂上進行5-8分鐘的陳述,由教師和其他學習小組進行點評。這種課內實踐教學,給學生提供張揚個性、展示能力的舞臺,激發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理性想問題慧眼看世界,端正世界觀、價值觀,效果顯著。

(二)專題研討。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出相關的研討題目,提前把任務佈置下去,讓各學習小組在課後進行充分討論,並形成小組相對一致的認識寫成發言稿。課堂上圍繞研討題目,各小組代表上臺發言,其間,對有爭議的觀點,可以展開自由討論,暢所欲言,最後由教師結合知識點進行點評及總結。這種實踐方式既可以方便教師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又能鍛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與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與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在表達中加深理解,在討論中自主學習豐富知識。

(三)情境模擬。即根據教材章節內容,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扮演某種角色,透過現身說法消化教學內容。如“基礎”課,上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可根據課程內容組織“人生價值拍賣會”;上社會公德時,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小品表演;在法律內容時,可以組織模擬法庭。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樹立展現自我的信心和勇氣。

(四)主題演講。這是強調“說”的實踐活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演講的主題,如“我的大學生活我做主”、“今天,這樣的愛國行爲令我感動”等,學生課前已經過思考和討論,在課堂進行演講比賽。這種方式,學生的參與率一般不高,但效果良好。即便不參加比賽,作爲觀衆欣賞別人演講也會獲益頗多。

(五)案例評析。教師選取與授課內容緊密相關的典型案例或典型行爲,在案例閱讀與背景介紹的基礎上,提出精心設計好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形成小組集體意見,並推薦代表發表自己的觀點,各小組之間可以交流看法,最後由教師予以引導或總結。以案例評析方式開展的課內實踐教學最終目的不在於讓學生強記內容,而在於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在於透過案例評析,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意在鍛鍊學生作出決策的能力,推導、驗證倫理和法律知識的能力,培養思維能力。精選案例與問題設計是關係案例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案例選擇要具有典型性、時效性、貼近性和情趣性,設計的問題要有理論含量、有現實感、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和熱烈討論。

(六)影視觀摩。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選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經過剪輯的、短小精典的視頻或教育類影片。教師設問,學生邊觀看邊思考,最後,學生回答教師提問或課後寫一篇讀後感。影視觀摩教學是學生最喜愛的課內實踐方式,藉助於形象生動的畫面與聲效,教學效果最好。

“合作學習”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較好地把課程內容滲透到了實踐教學環節中,有效地踐行了思政課“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使學生既掌握了的基本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應有的綜合素質。如透過“專題研討”、“案例分析”、“生活感悟”等合作學習實踐方式,使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視角觀察社會,有效地激發了大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現實、關愛自身成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還讓同學們鍛鍊了思維,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透過彼此協作,體會了合作學習的成就感和培養了團隊精神。這種“入腦入心”的課內實踐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課的“到課率”和“擡頭率”,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魅力,解決了學生上課參與度不夠、學習興趣不濃的難題,同時,有利於學生逐漸由學習角色向社會角色轉變,提高綜合素質,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

商英20___-2班的鐘文秀同學在座談會中說:“我蠻喜歡上思政課的,喜歡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老師的精彩講授,尤其是課堂的實踐教學方式把我們鬆散的心帶動起來。如新聞播報、感悟活動等課堂合作學習活動,既鍛鍊了同學們的思考能力,帶動我們的積極性,也讓我們有機會鍛鍊自己和體現小組的合作精神。”;數控20___-3班李仕威同學認爲:“小組合作學習突出了‘集思廣益’的教學思想,讓我們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提高我們的實踐能力,激發我們的求知慾望,也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使我們對學習充滿熱情,使課堂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