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如何應對厭學現象得論文

論文2.47W

衆多調查資料表明,厭學症是目前中學生諸多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爲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爲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爲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爲上主動遠離學習。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噁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如何應對厭學現象得論文

厭學症是由於學生學習行爲獲得的內外反應不同而造成的,中學生患病率最高。初中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學生自身來看。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由於種種原因,經過多次努力卻只獲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敗,巨大的思想壓力和精神負擔使他們難以承受,又長時間受到社會的偏見、家長的漠視、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他們學習中無法滿足成功的願望,生活中又無人能理解關懷,品嚐到的只是失敗感、孤獨感和乏味感,逐漸形成學習無價值、自己是學不好的“差生”等觀念。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偏差,又反饋到學習行爲上,如此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便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患上厭學症。另有一些學生小學時成績較好,上了中學後生活學習環境改變,面臨新的挑戰,由於心理適應能力差,在挫折和失敗面前無法正視自己,喪失自信心,消極地對待學習,從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厭學症。

其次,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環境的不良影響也起着消極的強化推動作用。多數學生家長“望子成龍”,企望過高、要求過嚴,孩子在學校要完成過重的學習任務,在家裏也得不到輕鬆,成績稍差還會受到家長指責。這種氛圍壓得孩子喘不過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厭學情緒便會油然而生,進而形成一種與家長、老師“對着幹”的逆反心理。而不良的家庭文化環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強的初中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蝕。有的家長忽視自身作爲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師”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們糊塗認識多,偏頗看法多,簡單粗暴多,放任自流多。有的家長認爲,送孩子上學是義務教育的規定,孩子學差學好全靠學校; 有的家長不但不重視子女的學習,反而經常在孩子面前做“經商致富無需文化”的宣傳,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們的價值觀;有的學生父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草率離異,在孩子的心靈上投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使他們無心學習。

作爲教師和家長,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根治厭學症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轉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如何有效地矯治中學生的厭學症呢?可試着從以下幾點入手:

1.改善環境,愉悅心境   要改變厭學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對學習的認識,首先就必須要改善他們所處的環境。一個好的環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相互配合。社會的鼓勵、家長的關懷、教師的重視、同學的友好都有利於營造一個重學、樂學的氛圍,消除厭學學生被拋棄、被歧視的感覺,對學習由厭惡感、恐懼感變爲愉悅感、舒適感,從而積極、主動、愉快地開始新環境中的生活、學習。

2.改變觀念,接受自我   讓厭學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價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這是變厭學爲樂學的重要一環。應認真地發現厭學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行爲,從正面予以肯定,並不斷強化,讓他在前後比較中接受自我,認識到自己並非無可救藥,而是能學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個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變自己無能的觀念。對厭學學生的評價必須客觀、中肯、善意,不能諷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緒。

3.培養興趣,樹立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厭學學生對自我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後,隨即就要開始自我實踐,這種嘗試結果的好壞是他們能否徹底轉變自己的關鍵。要儘量創造環境,讓厭學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興趣,品嚐到學習的成功感和趣味感,並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樹立信心、堅定信念,徹底矯治厭學的心理障礙。

當然,對於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厭學學生,靠以上常規性的輔導和轉化還不能根治的,就必須儘早請心理醫生診斷。利用醫學手段對患有厭學症的學生進行教育和幫助,切實解決好他們的學習心理問題,讓每一個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順利走完健康成長的歷程。

總之,面對學生厭學現象,搖頭嘆息無濟於事,一味地強調客觀原因也於事無補。老師和家長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經常鼓勵他們進步,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習主動性,儘快地從厭學情緒中掙脫出來。家庭中,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給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儘量營造一種積極進取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平等、民主、關愛、和睦的環境下,保持身心健康,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對待學習差的孩子,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標籤:論文 應對 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