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現代社會孝文化的傳承探討論文

論文5.64K

一、“孝”的內涵

現代社會孝文化的傳承探討論文

孝作爲一種道德觀念和行爲規範,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從古至今,敬老行孝被人們認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人人都應該遵循它。從“孝”的字源來說,是兒子攙扶老子或者是兒子揹負老子的意思,它表達的是對父母尊敬與愛的情感與行爲。《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孝,善待父母也,從老省,從子,子承父業。”漢代賈誼在《賈子·道術》中指出:“子愛利親謂之孝。”綜上所述,孝是子女對父母長輩的尊敬和愛戴,即贍養和尊敬父母就是孝。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非常豐富的內涵,其基本涵義包括:

首先,善事父母。孝既包括對父母的物質奉養,又包括對父母尊敬與愛戴。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荀子說:“能以事親謂之孝。”從中看出,奉養父母,盡心盡力地替父母做事都是孝。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這表明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現。爲父母解決吃穿住行的問題比較容易,但體貼與愛戴父母,給予父母精神方面的奉養,是更高的一種倫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其次,尊祖敬宗。自從周代開始,孝的主要內涵開始包含尊祖敬宗,而且施孝的方式主要表現爲祭祀。《禮記·祭統》指出:“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孔子在《論語》中也強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即其證明人將孝的倫理觀念寄託在最普遍的宗廟祭祀儀式上,而祭祀的精神實質則在於尊祖敬宗。

再次,傳宗接代。如果說祭祖是出自於對祖先的崇拜,那麼傳宗接代則是對生殖或生命的崇拜。《孟子·離婁》指出:“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也提到:“孝有三:大孝不匾,中孝用勞,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都把傳宗接代擺在首位。孝作爲人口綿延的一種保障,要求人們把組織家庭和生兒育女作爲最基本的、最義不容辭的義務,否則將被社會所歧視和懲罰。

最後,愛護自己。儒家認爲子女傳承着父母的血脈,生命是父母對自己饋贈,因此兒女一定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輕易地毀壞和傷害。比如《孝經》指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愛護自己,是對孝深層次的領悟。

綜上所述,傳統孝文化中養老、尊老、敬老和愛護自己的倫理觀念對於調整家庭倫理關係,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現代社會借鑑。然而傳統孝文化中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傳統孝觀念強調“無違即孝”,它重視父母的絕對權威,忽視了子女的獨立人格與自由,這與現代社會要求的自由平等和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不相符合。傳統的孝道過分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傳宗接代和重男輕女的思想也與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相悖。傳統孝觀念倡導祭祀、認同死得全屍、重視土葬等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器官捐贈、火葬、保護耕地等相矛盾。所以,在孝文化的傳承問題上,我們應該吸取其合理有益的部分,對於其中不合理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部分應該予以摒棄。

二、當代社會“孝”觀念與行爲存在的問題

由於社會歷史的不斷變遷,孝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被現代人所忽視,人們的孝意識逐步弱化,在“孝”觀念與行爲上存在着許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家庭關係的和諧和整個社會的穩定。

(一)當代社會中較爲普遍地存在不能供養父母的現象

所謂“積穀防饑,養兒防老”,向父母提供經濟幫助和生活照料,是中國傳統孝文化最基本的內容,也是爲人子女最基本的義務。然而,當今社會出現了許多明顯的孝道缺失現象。有些子女認爲父母是累贅,是家庭的負擔,不給父母最基本的生活保證金,甚至虐待父母,使父母晚年生活沒有保障。據全國人大代表翟玉和在2006年自費出資10萬元組織三個調查組對中國農村養老現狀的調查,10401名調查對象中與兒女分居的比例是45. 3% ;三餐不保的佔5 % ; 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種養業農活85%自己幹,家務活97%自己做。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養老問題的深思。

(二)現代社會中較爲普遍地存在不能體諒、尊敬父母的現象

孝敬父母不僅僅表現在物質的奉養上,還需要在態度上體諒尊敬父母,給予父母充分的愛和情感的支援,使父母在精神層面上體會到兒女的一片孝心。首先,現代社會的資訊化和多元化加重了代際衝突,影響了兩代人之間正常的感情溝通。加之當代年輕人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渴望自由與獨立,十分迫切地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這使得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衝突更加尖銳。當他們在生活中與父母意見相左時,有些人不能與父母有效溝通,大聲頂撞,大打出手,甚至出現弒父弒母這種駭人聽聞的事情。比如南京一個13歲少年要錢上網不成持錘殺母的新聞,不能不讓我們痛惜和深思。其次,有些年輕人認爲自己的父母過時老套,不尊敬父母的生活和情感,面對父母的噓寒問暖,表現出極其不耐煩和嘲笑。再次,許多子女不顧家庭經濟現狀,盲目攀比,講究名牌和排場,認爲花父母的錢就是天經地義,安心地“啃老”,拿父母的血汗錢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無視父母的期待,對工作和學習放鬆懈怠,整天吃喝玩樂,虛度時光。最後,有些人認爲給予父母物質上的奉養就是在盡孝,並不關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和身體情況,不經常回家看望父母,陪伴父母,忽視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沒有給予父母精神上的陪伴與慰藉。

(三)現代社會中較爲普遍地存在自傷、自殺等傷害自己的現象

爲人子女者應該珍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不做令父母爲自己傷心難過的事情。“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它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賦予我們的最大的財富,我們尊重自己的身體,就是敬畏生命,孝敬父母。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無形的壓力,當面對生活、工作、情感等挫折時,他們沒有選擇積極地面對和尋找正確的解決方式,而是採取一些傷害身體的做法來進行宣泄,甚至採取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對生命的褻瀆,也是對父母的不負責,給父母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這是孝意識缺乏的一種表現。國內的一些學者曾經對大學生自殺的觀念進行過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有自殺觀念或絕望感的發生率爲8. 89% -18.53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極大的關注。

三、傳承優秀孝文化,促進現代社會和諧發展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孝文化具有很強的道德教育功能,對於調整家庭倫理關係,構建和諧社會極其重要。因此,應該以傳統優秀孝文化爲切入點,提高整個社會對孝文化的認識,並踐行孝文化,促進我們整個民族整體道德修養水平的提升。

(一)發揮家庭的基礎性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家庭是孝道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教育對傳播優秀孝文化起着基礎性的作用。首先,父母應該努力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源於血濃於水的親情以及親密的接觸,是對創造和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愛戴。父母要理智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既不能溺愛,更不能虐待,只有形成平等、和諧、友愛的親子關係,才能激發孩子內心深處對父母的愛與尊重。其次,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深化對孝的理解。父母有意識地讓孩子知道母親懷孕的艱辛與生產的痛苦,使子女明白生命的`可貴,進而使他們敬畏生命,愛護自己的身體;有意識地使子女瞭解父母工作的艱苦和掙錢的不易,明白父母爲家庭、爲子女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體會父母對他們無私的愛與奉獻,從而從內心深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與敬重。再次,從具體小事入手,培養孩子行孝的行爲習慣。父母有意識地指導和訓練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能表達對父母愛與尊敬的事。比如打掃衛生、洗衣服等簡單的家務事,給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製作生日小禮物,節省零花錢等等。透過這些方式培養孩子孝的行爲習慣。最後,父母要言傳身教,發揮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將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充分闡釋了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所以,家長們應該從日常生活開始,關心父母的衣食住行和身體狀況,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多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久而久之,子女就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尊敬父母、孝順父母的言行。

(二)發揮學校的主導性作用

學校承擔着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弘揚優秀的孝文化要以學校爲主要陣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孝道教育。首先,完善孝文化教育的內容。現代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很少正面接觸傳統文化,對《論語》《孝經》等經典知之甚少,甚至對《二十四孝》中以前那些耳熟能詳的孝德故事也一無所知,缺乏最基本的孝道觀念,因此要對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孝”,什麼是“不孝”,進而激發學生孝的情感。其次,開闢多種孝道教育途徑。學校除了利用課堂、專題講座等形式將孝意識傳遞給學生,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實踐活動,使人們踐行孝道,培養孝的行爲習慣。學校應抓住各種機會,結合時政教育、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開展以孝敬父母爲主題的各種教育活動,如“孝敬父母月”活動,爲父母洗一次腳、幫助父母做家務等。使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表達對父母的愛與尊敬,進而培養他們的孝道意識,養成盡孝的行爲習慣。學校也可以利用話劇表演、電影觀賞等形式,讓學生形象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使他們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也能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最後,開展網絡教育,搭建現代化平臺。現代學生利用網絡的頻率非常高,幾乎每天都會接觸網絡,由於現代的網絡平臺非常多,所以學校應該利用網絡優勢來爲孝道教育提供新的平臺。如開通微博,傳遞學生盡孝的感動瞬間;組織大家進行有關孝的微電影和話劇的製作,捕捉並感受盡孝的溫暖瞬間;建立BBS論壇,讓人們說出在與父母溝通時候遇到的困擾,並給予幫助;建立人人公共主頁,分享世界各地孝文化的異同,深化人們對孝的認識等等。

(三)發揮大衆傳媒的引導性作用

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廣播、電視、網絡等大衆傳媒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密,成爲文化傳播、資訊溝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大衆傳媒技術,宣傳和倡導有利於孝行的輿論,營造有利於孝行傳播的媒介環境,強化人們的孝意識,使其自覺踐行孝道。一方面,大衆傳媒要加強孝文化的正面宣傳,弘揚正能量,從而感染人們,使其受到鼓舞,學習先進人物,踐行優秀孝文化。透過播放《常回家看看》和《感恩的心》歌曲和“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宣傳片等方式,使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必須把孝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孝的行爲習慣。透過《感動中國》《孝行天下》等欄目,宣傳孝順父母的感人事蹟,給人們以啓示和鼓舞。另一方面,大衆傳媒要加強對孝的監督。大衆傳媒要對各種孝行異化現象進行分析、批判、鞭笞,逐步地在全社會營造孝教育的良好氛圍。在現實社會中,一些虐待父母、拋棄父母的惡行時有發生,透過大衆傳媒的監督與批判,對他們這種惡劣的行爲進行批判與鞭答,引起人們的警醒與反思,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孝順父母爲榮,虐待父母爲恥,激發人們自覺形成履行孝道的內心信念,選擇孝敬父母的道德行爲。

(四)發揮法律的規範性作用

孝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依靠道德的約束,還需要法律的規範。我國的法律,比如《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等,有關於養老敬老的相關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大部分側重於物質或經濟方面的贍養。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對父母精神上的奉養越來越受到重視,並與時俱進地納入法律的範疇。在2013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我們應該按照法律規定,嚴格地貫徹和實施這些法律,讓父母的權利得以實現,過着幸福的晚年生活。當然,對不孝的行爲應該給予懲罰,引起人們的重視,鞭策人們自覺地履行盡孝的基本義務,用制度和法規來保證孝道的實行。

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孝文化中養老、敬老、尊老和愛護自己的倫理觀念對於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傳統孝文化的傳承,深化對“孝”的領悟,自覺踐行孝道,孝敬父母,從而爲構建和諧的社會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標籤:傳承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