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教學管理中的辯證法論文

論文7.07K

一、因材施教

教學管理中的辯證法論文

一個班級是由不同氣質類型的個體組成的集合體。教師在施教前要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氣質類型,做到“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蔡元培倡導:“知教育者,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他認爲:“在深知兒童身心發達之程序而擇種種適當方法以助之。”借鑑教育家的成功經驗,教師在施教時要注意方法和氣質的“一一對應”,做到“對號入座”。對熱情爽朗幾乎能“一碗清水看到底”的膽汁質學生應採取單刀直入的教育方法,這樣的教育方式一針見血、立竿見影;對思想敏捷、情感豐富的多血質學生,應採取含鋒不露的教育方式,能收到“於無聲處化驚雷”的教育效果;對接受能力強,心眼小,戒備心大“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粘液質學生,則要採取旁敲側擊法,說此譬彼,能起到“破繭化蝶”的作用;對自卑心理重,信心不足,“裝在套子裏”的抑鬱質學生,則要採取安撫式的教育方式,於鼓勵中隱含批評,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總而言之,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在施教方法上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異,剛柔相濟,學會用“一把鑰匙”去“開一把鎖”。

二、追根究源

“現象是本質的表現”,這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據這一觀點,教師做工作就要透過現象抓本質,即要追根究源。

《文心雕龍·論說》中指出:“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意思是說,論述一個問題好像劈柴一樣,可貴的是能準確地劈在紋理上,只有視理而析,才能劈如破竹。教育學生既像劈柴,又如治病救人,而治病務求治本,切忌捨本逐末。言爲心聲,學生言行不當的現象是由其思想認識不端正這個本質決定的。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一定要摸準學生的脈搏,然後再用情去疏,用理去導,方能水到渠成。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就要講求教育效果的長期性,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錯誤定要“斬草除根”。

三、適可而止

唯物辯證法認爲,度是使事物能夠保持質和量的關節點,是事物存在的界限,通常也稱爲分寸、火候。據這一原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就要把握好度。

1.嚴之有格,寬之有度

“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中學生天真幼稚,自控力差。

不嚴,無以養德;不嚴,無以正風;不嚴,無以肅紀;不嚴,無以育人。但嚴不等於時時聽訓斥,也不是處處被控制。否則,學生就會畏而遠之,師生間就會變成貓鼠關係,達不到心與心契合,情和情交融。教師對學生嚴中須有寬,但寬不是一味地“吹柔柔的風,灑綿綿的雨”,也不是“任你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否則,學生覺着教師軟弱可欺,就會出現對抗行爲,上言不能下達,上行不能下效。 2.緊的有限,鬆的有距

中學生自我約束力差,教師對他們管束要緊。不少教師緊的“殺手鐗”就在於親自“督戰”,緊鑼密鼓;一天到晚眼盯着學生,嘴批評着學生,腳跟着學生,把他們置於自己的高度監視、高度控制之下,使學生處於“一級戰備狀態”。結果,差學生產生牴觸情緒,出現違紀現象,且屢禁不止,防不勝防;而好學生則成了“死讀書”的“小綿羊”。中學生是創新的一代,教師應讓其個性突出出來,給他們創造施展才能的機會,使他們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師對學生的`緊要有限,緊中要有鬆,而鬆中要有距,鬆不“放羊”,否則,部分學生就會出現紀律鬆懈,學習抓不緊等現象,進而耽誤他們的美好前程。

3.抓中有放,放中有抓

中學生已漸趨成熟,具備了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教師在日常事務中要注意鍛鍊他們,把部分權利下放。魏書生說過:“民主像一座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所承載和透過的資訊量就會越大,師生之間相互理解、支援的程度也就越高,教育效果也就越好”。而放權就是民主,實踐證明教師唱“包打天下”的獨角戲,會事倍功半;而權利下放,放得好就可以事半功倍。如組織文體活動、舉辦各種比賽等,這些權利都可下放,但這是抓中的放,並不等於班主任對這些活動不管不問,因爲中學生經驗欠缺,不能盡如人意,爲確保各項工作的質量,一定放中有抓,進行宏觀調控,做到抓不專制獨裁,放不放任自流。

4.冷不過頭,熱不超溫

教師對學生要“熱”,熱情關心他們,以情動人;誠懇對待他們,以誠感人;善於激勵他們,以激催人。但要控制好用情的度,因爲長時間使用後就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抗藥性”。個別教師對好學生的態度過“熱”致一葉障目,一好百好,就會使之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最終陷於孤芳自賞的窠臼中難以自拔,使“優質樹苗”出現了不應有的“彎曲”。“冷”就是教育者將自己的感情深藏內心,以靜制動,以冷促熱,讓學生在冷峻的氛圍中反思自己的行爲。切忌對後進學生堅持“一點論”,甚至產生光暈效應而對他們太“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師不能求全責備,中學生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師能正視他們,矯正缺點,挖掘優點,適當地給予“熱”,後進生也會成爲砌牆的磚———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