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論文

論文1.93W

現代教育區別於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徵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和諧地發展,創造條件促使學生學習應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智力潛能得不到應有的開發,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論文

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爲認識和發展的主體以一個積極主動,有發展和創造潛能的自在個體進入教學過程中,這種潛能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如果教師對具有創造性潛能的主體輔以科學的指導,必然能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提高教學效益和教學質量。

爲此我們提出了“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這一論題,主要討論了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觀念的更新

從行政措施、激勵機制、業務指導方面,組織教師學習創新教育理論,幫助教師樹立創新意識的具體策略。

2.教學的改進

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收集資訊、指導探究、反饋調節等相關的教學方法。

3.學法的改進

實施創新教育,要使學生不僅學會一般性地學習,而且要學會研究性地學習,創新性的學習,如: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經討論,我們達成了以下共識:

一、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1.要求教師不斷加強學習創新教育理論。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並把這一理念具體應用到教學實際之中,增強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自覺性。

2.組織各學科骨幹教師外出學習,回來後進行專題講座等。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還認清了當前的教育形勢,爲自己在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奠定了較爲紮實的基礎。

二、積極探究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認爲新型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設定情境,激發興趣,引起探究動機——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源泉。

(1)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思想政治課本身且有理論抽象、偏重知識,趣味性少的特點,如果教師將政治課上成純粹的理論講授課,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昏昏欲睡,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想盡辦法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貶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啓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生活問題等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作好心理輔墊。 (2)巧妙“布惑”,設定障礙,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考慾望,創新精神孕育而生。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故意布惑巧設學習障礙,干擾學生,使學生處於真假難辯的狀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絃,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

那麼,何種疑問方式最能啓迪學生創造思維呢?教師應該經過認真篩選,找出最佳方式。其標準是:能聯繫實際,發人深思,給人啓迪;能激發、喚醒、鼓勵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於分析、綜合、發散、聚合、想象等思維能力提高。

(3)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法國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爲可取。”可見,教師以影視顯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一些可感可知、有聲有色的具體對象,給學生以鮮明生動的形象感覺,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活潑、積極、主動地思考。

2.大力改革課堂教學,變一言堂爲羣言堂,變重視教師主導爲更重視學生主體,讓學生在主體作用發揮的過程中自覺完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一人當一次“教師”。有計劃的安排指導學生每四人一組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處理教材,蒐集材料,強調學生要在解決“爲什麼”和“怎麼樣”這兩個問題時,除了按照教材講述之外還要繼續追問“還因爲什麼”、“還應該怎麼樣”,讓學生在課本外進行再思考,然後進行組內試講,每節課給一個學生10分鐘的上課機會,“老師”必須簡明扼要的講清本課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難點等問題。最後,教師總結。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處理教材的能力,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

(2)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基本特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重視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訓練,而課堂討論是訓練學生兩種思維的有效形式。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間相互交流切磋甚至爭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討論形式主要有兩種,即:分組討論和全班集中討論。分組討論,爭取每個同學有機會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這種討論範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

全班集中討論,是面向全體學生、範圍較大,它的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爲中心,學生廣泛交流思想,交流資訊,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只要是給予巧妙的啓發和點撥,就能使學生熔爲一體,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得到發揮,無論採用哪一種討論形式都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3)注重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處於知識的接受和模仿,高分低能,缺乏創造和實踐能力,學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不強,思維方式同化傾向嚴重,因此,必須實施更先進的參與式教學,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參與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只要認真投入精心策劃,形式上不拘一格,思想大膽創新,就一定會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閃現出創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