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論文

論文2.09W

論文摘要:探索以就業爲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共性問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基本特徵及改革的結構和基本原則等是改革的基本依據。透過對這些理論的研究,可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可遵循的思路。

關於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就業導向

準確地理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與基本特徵,改革的結構和基本原則,對探索以就業爲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養模式是大學爲實現其培養目標而採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執行方式。同一類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養模式,但具體到某一種模式則必然有其獨特的架構。從培養模式對微觀人才培養過程意義的角度出發,人才培養模式是教學資源配置方式和教學條件組合形式,是人才培養過程中表面上不明顯但實際上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同樣的教師、同樣的教學條件、同樣的學生,透過不同的培養模式所造就的人才,在質量規格上會有較大差異。閉還有觀點認爲,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指導下,由教育對象、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質量評價標準等要素構成並且集中爲教育教學模式的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組織過程的總稱。

1998年,教育部在《關於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將人才培養模式表述爲:“是學校爲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徵並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範疇,是人才培養過程中若干要素的有機組合,但是,它又只是對人才培養過程,特別是其中管理過程的某種“提煉”,而不涉及具體教學過程。

研究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最終要落實到提升教育對象的發展潛力上面。因此,不管如何界定“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始終應是同培養目標緊密關聯的專業設定方式、課程體系結構和教學管理制度三項內容,其中課程體系結構是核心。

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職教育理念引領下,以社會需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爲導向,依託自身可利用的辦學條件,在特定時限內爲學生達到一定職業人才規格要求所預設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較爲穩定的施行範式,主要解決高職教育“培養什麼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性問題。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培養目標和質量規格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因素,對其他因素有制約作用。任何人才培養模式都是爲達到某種目標及規格而建立的。其他因素只是爲實現該目標而採用的方式及手段,只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才起作用。

依據一定的人才培養理論、原則和培養對象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結構,爲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對人才培養活動系統和要素進行優化設計,形成一種人才培養方案或計劃,然後經過實踐多次驗證和修正,最後形成一種比較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目標規格體系,涉及培養目標和規格;內容方式體系,涉及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質量保障體系,包括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實踐條件和教學評價。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徵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應具有系統性、穩定性、示範性、時代性、多樣性和實踐性。舊系統性指人才培養模式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這些要素間既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不斷地作用於模式的組織樣式和執行方式,從而形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全貌;穩定性指由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大模組所構成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主體框架是穩定的,不容隨意改變;示範性指人才培養模式是理論建構與實踐驗證相結合的產物,是人們對高職教育規律長期探索和社會實踐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旦形成就具有示範性作用,對形成辦學特色及提高人才培養效益具有最要的實踐意義;時代性指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時代性,要把新知識和新技術及時充實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多樣性指沒有哪一種特定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完全適用於所有院校和所有專業,因此,必須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選擇、探索和構建出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培養多樣化人才的需要;實踐性是指人才培養模式來源於人才培養實踐,並應用於人才培養實踐,而且要經受實踐的檢驗,只有經過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才具有生命力和推廣價值。

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結構

(一)宏觀結構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既要求對內部質量特徵進行自我評價,又要接受社會對其外顯質量特徵的評價。所以。基於人才培養質量爲核心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一方面必須遵循高職教育外部關係規律,以就業爲導向,調整專業設定以及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另一方面必須遵循高職教育內部關係規律,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調整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途徑,使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與培養目標的符合度。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根據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不同類型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客觀需求,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學校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恰當的定位;根據培養曰標沒計培養規格;根據培養目標與培規格制訂培養方案;根據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與培養方案選擇培養途徑並予以實施。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接受社會的評價,即高職院校向社會輸送的畢業生羣體是否適應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接受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即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羣體質量是否符合學校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而且,高職人才培養結果必須用高職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予以評價。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所反映來的培養結果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甚至滯後於社會發展時,高職院校必須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案及培養途徑進行調整。

(二)微觀結構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微觀結構包括個層次:全校性的、專業性的和培養途徑的改革。

高校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社會的表現。它以社會需要爲參照基準,首先優化學校的專業結構,並對每一個專業,包括增設的、合併後的專業重新定位培養目標、設計培養規格、制訂培養方案、選擇培養途徑。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專業整體適應社會的表現。當專業的人才培養結果反饋給社會,認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與高職教育發展趨勢的時候,高職院校應當以社會對本號業人才的類型、規格要求爲參照基準,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進行淵整,進而根據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調整業的培養方案與培養途徑。

專業培養方案與培養途徑的改革,是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局部適應社會的表現。當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結果用原培養目標進行評價時,若人才培養質量不能很好地符合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時,應對該專業的培養方案與培養途徑進行調整。

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則

(一)突出特色、準確定位

以形成辦學特色爲指導思想和定位,透過科學分析社會需求、準確估價自身的辦學實力、主動適應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來實現正確定位,優化教學資源分配,制訂切合實際的發展目標及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就業導向、能力本位

高職教育作爲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應充分體現出人才的職業性和高等性。要根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堅持以就業爲導向以崗位能力培養爲主構建課程體系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三)工學結合、突出實踐

校企合作、學結合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建立教師深入生產一線的制度,調查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以此爲依據修訂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要加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聘請企業領導或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改革,建立穩定的頂崗實習基地,將就業與頂崗實習緊密結合。

(四)特殊針對性與普遍適應性相統一

人才培養模式既要有普遍的適應性,普遍適應於學校專業羣的整體實際;又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針對不同專業的個體差異。作爲以就業爲導向的高職教育,教學環節及課程的設定必須針對一定的職業崗位(羣),同時還必須考慮培養學生的就業彈性與持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