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讓身體解放給心靈鬆綁的論文

論文7.35K

——使音樂課成爲孩子快樂的舞臺

讓身體解放給心靈鬆綁的論文

摘要:傳統的音樂教學已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不足之處,如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卻忽視孩子音樂興趣的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忽視了孩子心靈深處對音樂的感悟和本能的熱愛。理想的音樂課堂應當是充滿着人性與智慧,充滿着激情與生命力的課堂;應當是處處盈溢着音樂與甘醇的芬芳,孩子們在生動、富有靈性的交流與碰撞中,生成屬於自己的幸福體驗——在這裏要讓學生身體解放,給學生心靈鬆綁讓每個孩子熱愛音樂,擁抱音樂,爲孩子搭建一個快樂的舞臺,讓孩子們成爲舞臺上快樂的歌者和舞者。

關鍵詞:情感 情緒 自信

正文:傳統的音樂課堂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的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學生作爲學習的主人,卻只能端坐於課堂中,被動接受着音樂,如倉庫一般儲存和積累着音樂知識,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探索,儼然象書本和課堂的奴隸。

新課程指導我們,新時代的教育應該以“人”爲本,以“學生”爲本。學生不是作家筆下被動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波動的圖畫,也不是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衆,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做爲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興趣、知識、經驗、思維、情感參與學習活動,併成爲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想的音樂課堂應當是充滿着人性與智慧,充滿着激情與生命力的課堂;應當是處處盈溢着音樂與甘醇的芬芳,孩子們在生動、富有靈性的交流與碰撞中,生成屬於自己的幸福體驗——在這裏音樂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是讓他們透過學習讓他們身體解放,給他們的心靈鬆綁,是音樂課成爲孩子快樂的舞臺!

一、讓身體解放

1、解放眼睛,解放嘴巴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孩子們總是憑着形狀、顏色、聲音和一般感覺來思考事物。”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透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去感受事物,他們就會覺得無比興奮。我們在教學中要運用生動的視覺材料,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耳朵豎起來,小嘴巴當然也會跟着動起來。在我給學生欣賞過一段音樂後,我試着讓學生用相應的圖示表現出來,有時書中圖示或者線條已經給出,供大家選擇;或者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性地畫出適合音樂情感的線條、圖像、色塊等等,別人猛一看還以爲是一節美術課呢,可是這種教學方式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師講述給學生音樂的內涵以及情感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本身的喜愛,也更能說明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樂曲的理解。

理想的音樂課堂,是充滿孩子的聲音,洋溢着孩子的音樂的課堂。語言在音樂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在音樂中失去優美、生動的語言,就會使其變的枯燥、乏味,失去藝術魅力。俗話說“言爲心聲,音爲心語”,音樂要藉助想象,正因爲想象的存在,音樂纔會變化無窮。教師在教學時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語言、神態要充滿對音樂的濃厚情趣,同時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好語境,在把握好語感的基礎上,把學生的興趣引到音樂中來,使學生產生高昂和振奮的心理狀態,情不自禁的'參與到討論中來,做好師生互動,達到以語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在教學管絃樂《海上風暴》時,我先用語言,音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歌曲《海》的美麗,寧靜,學生也用語言描繪了月光下碧博相逐的海面;我再問學生:“歌曲中的海是美麗、平靜的,可大海永遠都是這麼美麗平靜嗎?我們再聽聽這段音樂,大海發生了什麼變化?你的心情怎麼樣?在初聽了《海上風暴》後,七嘴巴舌議論開了……這就是他們對樂曲的理解,海的另一面直接從音響上給他們深刻地感受,他們要用語言來詮釋對海上風暴的理解。

學生1:像來了魔鬼,真可怕!

學生2:好象要把船打翻了,好恐怖!

學生3:風很大,有巨浪,還有閃電,大海發怒了!

學生4:它發脾氣了。

學生5:我都緊張的發抖了,海肯定是生氣了!

“我覺得……”“我想說說自己的想法……”“我也來試試”……音樂課堂是孩子傾吐心聲的地方,抒發自己情感的地方。音樂課堂應該是孩子最願意表達自己情感的地方,既是一種情感的需要,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與張揚。充分釋放他們的音樂潛質,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老師們多給學生提供感性的材料,解放他們的眼和耳,讓他們能看、能聽,他們就會捕捉資訊,並急於去表達,從而解放嘴巴,享受音樂。

2、解放手腳,解放大腦

俗話說“聽來得忘得快,看來的記得住,動手做的學得快”。心理學的有關研究也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資訊,但遠遠不如親身體驗給人的印象深刻,把老師的感受告訴學生,還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獲得體驗。

音樂是一種善於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着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爲正確的音樂欣賞。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爲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或是快樂的,或是優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憑藉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我在教學欣賞曲《嘀哩嘀哩》時,我想到首先要讓學生感受“春天”體驗“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音樂帶來的暖意,帶來的笑聲,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學會聆聽大自然的音樂。首先,我在教室裏提前佈置了以“春”爲主題的場景讓學生走進春天感受氛圍,參與討論春天的種種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歌聲《嘀哩嘀哩》發掘春天的美,用動作表現春天來臨時你的喜悅心情,經過前面的體驗,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角色,歌曲唱的異常興奮動聽感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春天的聲音。最後,我們開了以“春”爲主題的音樂活動會,我認爲這是對歌曲最好的理解。

實踐證明:孩子們喜歡這樣的“動手動腳”活動,在實踐探索中學習,音樂纔會變的豐富、鮮活起來,孩子們纔會更積極的、自主地將音樂留在自己的大腦中。

二、給心靈鬆綁

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說得好:“藝術的精髓並不是技術,而是心靈,一旦心靈可以毫無障礙地自由表達,便能創造出完滿的音樂效果。”我想面對音樂教學現狀,我們首要給學生心靈鬆綁,放鬆他們的情緒與自信。

1、放鬆學生的情緒

西方的課堂,學生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有的還跟老師打成一片,學生的積極性卻受到了極大的發揮。再來看看我們的課堂,老師居高臨下,學生正襟危坐,雙手放桌腰筆直。若有學生爲了吸引老師注意,舉手時“恩恩”,踮着腳尖拉長身子,或者不舉手頻頻插嘴,則被視爲沒有紀律,那些學生定會惹來老師的責罵,老師成了絕對的權威,學生呢?只好“封嘴”,也許還對老師產生了反感的情緒,你說還會有興趣主動學習嗎?

筆者認爲:紀律無非是爲了要利於學生的學習,但如果是“掌櫃是一副兇面孔,主顧也沒有好生氣,叫人活潑不得”就大可不必,雖然規矩有了,但學生學習的興趣卻蕩然無存。上課起立,不必千篇一律的“老師好”;上課時,老師也可以坐上學生的座位,讓學生上講臺當“老師”,老師必要時可以“指點”;回答問題,爭相討論、你辯我駁也未嘗不可;唱久了,可以閉目幾分鐘;欣賞後坐不住了,可以引導學生隨音樂動起來;……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纔不會覺得有壓力,才學得有勁。

2、放鬆學生的自信

教師的評價是學生成長中自信好壞的參照物。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學習過程中,特長生一般都很有自信,他們的自信來自課後的學習,來自課堂優異的表現,來自老師慷慨的表揚,而衆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幾乎默默無聞,原因也來自老師的評價。老師在他們的回答後表現出來的往往是很少“眉開眼笑”,答對者老師覺得不及特長生,評價“沒有***說的好”;答錯者老師更沒有好生氣了,輕則說聲“不對、坐下”再請另一位,重則“坐下”之前還要數落幾聲。這樣,學生的心靈在老師的評價中受到了傷害,怎麼還會去張揚他們自己的個性,去發揮他們的想象,當然只會“默默無聞”。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豐富的潛能。他們的潛能象空氣,放在多大的空間裏,它就有多大。我們所做的就是要多利用我們的評價,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發揮潛能,要堅信“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以“閃光點”來帶動所有點。

對於中等生,儘量在課上多給他們提供發展才能的機會,並鼓勵爭優,讓他們敢於去和特長生競爭。

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上,見教師指名唱歌時,有意叫了一位沒有舉手的同學。站起來唱,不行。一直唱到第八遍才唱完整。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說的:“這麼長的一個首歌第一遍只唱錯了一處,不容易。最好一個樂句也不錯,那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