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中地理興趣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1.97W

[摘要]地理是研究人地關係的綜合性學科。透過地理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還能在準確理解人地關係的基礎上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然而,許多學生往往會談“地”色變,以爲地理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學科。作爲地理教師,我們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從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多個角度切入,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展開地理學習。

初中地理興趣教學研究論文

[關鍵詞]初中地理;興趣教學;教學策略

只有在興趣這位智者的指導下,學生才能在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積極、主動的學習意願,進而以滿腔的熱忱投入地理知識的探索中。那麼,如何才能將興趣的指導作用在地理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呢?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略作說明,還望諸位同行不吝賜教。

一、從地圖入手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基礎,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理學習的過程就是地圖學習的過程。初中地理涉及到地球運動、經線、緯線、氣候、地形等極爲抽象且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內容轉化爲可視的圖片演示(比如,彩色地形示意圖和氣候成因對比圖)或者地球運動的動畫演示等,學生不僅能從枯燥、乏味的抽象地理事物理解過程中解放出來,還能充分感悟到地理學習的獨特魅力。

二、從故事入手

在矇昧未知的原始狀態,由於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遠古人類就創造了一系列關於自然想象的神話故事。比如,在“開天闢地”這則故事中,古代的勞動人民就異想天開地描述了天、地、星辰以及江河湖海的成因。在之後悠久、漫長的歲月裏,由於人們探索的領域不斷拓展,許多自然現象逐漸得到科學的解釋。同時,也就是在這個未知到明白的過程中,無數精彩的故事便流傳了下來。這些故事並不見得都是符合科學規律、自然規律的,然而,他們卻無一例外地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於真善美的渴望以及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知程度。比如,喜馬拉雅山的“神女峯”就流傳着五位仙女制服殘暴毒龍,守護一方百姓平安的傳說。此外,我們還可以將這些與地理故事相關的影視片段等摘錄下來,藉助多媒體將其生動還原到課堂上。如此一來,單一、枯燥的知識講述便在視音頻的幫助下恰到好處地呈現到學生眼前,而學生不僅能夠舒緩認真聽課帶來的疲憊感,還能被精彩有趣的故事情節所打動,拓展自身對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增加對地理事物的好感。

三、從詩詞入手

秀麗山川,歷來是文人墨客喜歡的地方,也是無數文人留下足跡和詩文的地方。透過這些詩文,比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描述的是山區氣候;“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描述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的是赤道地區;“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描述的是長江中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橫斷山的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這些意簡言賅的詩句將形式各樣的地理現象描繪的淋漓盡致。透過這些意境優美、蘊涵豐富的詩詞,學生不僅能夠對這些被描述的地理事物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還能在詩詞精闢、獨到、優美的表達中充分體驗到地理事物的美感,領悟到地理學科中別緻的山川河流,進而培養自身對地理事物的熱愛。因此,我們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旁徵博引,充分調動自身的文化積累,爲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並使他們在這種氛圍的帶動之下,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與之相關的古詩文。

四、從生活實例入手

生活是最貼近學生實際的一種存在狀態,想要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足夠的興趣,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自覺地從生活中尋找相關的地理現象。比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自然資源有哪些?它們主要被應用到哪些方面?在應用的過程中有哪些浪費的現象?這些現象最終將會導致哪些問題的出現?諸如此類的探究活動不僅使學生從課堂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還爲他們提供了真實、自然的地理知識學習環境。在這種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學生更容易感知到自然資源的珍稀以及保護資源、杜絕浪費資源的重要意義,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作爲初中地理教師,我們必須在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教會學生觀察與發現的能力,使之能夠留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總而言之,地理知識雖然抽象且繁雜,但是它並不像學生想象中的那麼難以理解。雖然課堂的時間有限,然而,只要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並善加誘導,使之能夠在興趣引導下全身心地參與到地理知識的學習中,那麼,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學習認知能力與感悟能力必然會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強.新課標下初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方法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9).

[2]沈忠於.讓多媒體成爲初中地理教學的點金石[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4(05).

[3]董瑞傑.初中地理“活動”內容的處理與學生能力的培養[J].地理教學,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