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生德育管理及價值取向的構想教育論文

論文1.19W

【摘要】新媒體技術及環境的發展完善不斷衝擊着大學校園,使大學生獲取資訊、社會交流、娛樂生活、日常學習等狀態發生了很大改變,對大學德育產生雙重作用,在爲大學生帶來了方便快捷的同時,由於較難掌握和監控,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帶來新的挑戰,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德育建設、思政教育、日常服務與管理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對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及取向思路產生影響。價值取向在大學生德育教學實踐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德育工作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新媒體視角下的德育管理工作,應當秉承和諧的社會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對大學生的價值追求進行全新的探索和提升,達到個人與社會、學校與社會、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的和諧相處狀態,從而在和諧的校園文化中,培養高素質的大學人才。

大學生德育管理及價值取向的構想教育論文

【關鍵詞】新媒體;德育;價值本位

一、協同、競爭關係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競爭和合作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在高校德育實踐中不僅需要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競爭關係,也需要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需要培養他們對集體的責任感,培養他們相互協作的精神,這是新時期教育與新媒體時代的目標。合作和競爭,源於合作者之間更好地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源於競爭者之間整合個人優勢,源於團體工作的高效率。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爲,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是要透過良好的課程設計,透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切身體會社會行爲與思想,就是讓他們提高適合社會生活的能力、掌握社會生活的技能,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夠熟悉各種溝通技巧,才能養成團隊性思維,大學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實現。社會不僅需要積極的競爭者,也需要良好的合作者,競爭與合作是人類存在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也是新時期大學生羣體和個人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修養。大學生之間的合作競爭,有利於調動大學生提升德育素養的積極性,在高校教育實踐過程中,對大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培養,就是激發學生競爭與合作過程中個人潛力得到發揮,取長補短,透過安排德育課程併發揮其最大功能,培養新時期大學生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利己、利他關係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品格的養成

利己是以傷害某個個體爲目的,而達到自我利益的最大滿足。利他是有益他人的行爲。利他行爲有三個層次:把他人的利益視爲同等重要;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犧牲自己以利他人。這三者之間的和諧,體現了價值取向中自身與他人關係的公平處理,它要求,當需求與滿足趨向不一致時,不僅僅要從人的自我需求出發,還要依據他人或社會價值取向定位及公平性考量,當個人需求與滿足的相互關係達到和諧共存程度時,要達到個人需求的必要滿足,當然這並不是說人的發展完全脫離了社會的需要,否則就演變成極端個人主義,極端的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和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在教育中都是不利於人的發展的,都是片面的。一方面,要儘量發展個人素質等內在的力量,使其經過教育達到人盡其才;另一方面,教育的重要目標和目的在於個人在社會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理應實現和達成。在利己及利他綜合教育方式的基礎上,促成個人內在力量的提升和完善,使大學生在個人素質及其個人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個人、社會與新時期大學生參與意識的形成

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因爲個人要從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和人性關懷,而離開社會的個體就會被社會遺忘和邊緣化,就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個人受到社會的規範和制約,個人要遵守社會的規則和秩序,這都體現了個人對社會的依賴。另一方面,社會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成的,人和人之間由於所處社會環境不同,其個體也存在明顯差異,存在不同的喜好、信仰、思想、追求。社會離開了個體,就缺乏色彩和多樣性,就會變得呆板,離開了個體的社會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是相互制約及共同發展的。社會的良性發展要以個人的發展爲積累,個人發展對於社會發展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整體性個體努力的結果構成集約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個體化發展的彙總和綜合,構成社會化的整體性發展,個人與社會在運動中達到利益的平衡和滿足。在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德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只有和諧共進才能達到最大的進步,把人和社會的關係割裂開來,人爲地加以破壞就會走向極端,表現爲一方面過於強調個性的發展與個性滿足而排斥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強調社會的整體利益滿足而排斥人性關懷,這些都是不利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才使個人與社會達到和諧統一,辯證地處理了兩者的矛盾統一關係。新時期的高校德育實踐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展開的,是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提出來的,並隨着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的認識水平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大學德育實踐中,要處理好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探索更好的教學內容、方法,健全德育評價體系,健全德育評價目標,而這些體系、目標的建立,要在個人與社會、高校與社會、大學生素質提高與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中實現,因爲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一個相互輔助的系統關係,在雙向作用和互相提升的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彰顯。大學生素質的提升,在社會參與意識的提高方面表現顯著,大學生對於社會參與的行動力度和意識形態有着強烈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因素及特點對於大學生社會參與意識有着個人與社會雙向作用關係,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物。社會參與意識及社會參與價值觀念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及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具有強烈和自然的參與意識,不同的因素及標準對於大學生參與意識有着顯性化的影響程度。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及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資源優勢和整體化效能,不僅要大力提升綜合素質和文化知識,更要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質及思想政治理論基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及綜合實踐能力。

四、利益、公平與新時期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社會的變革一般都是在不斷地追求公平或者無限地靠近公平中實現的。經濟學家林毅夫提出:“改革勿帶仇富心理”。富人賺錢後就得到社會輿論的不理解和大衆的仇恨,是一種歪曲的認識和定論,換言之,把富人透過付出的所得補貼給窮人非但不能平衡財富的分配,反而會加劇更大的失衡和不公平。這段話自然有他思考的角度,也有他存在的道理,對於公平及其如何實現提供了思考的維度。就從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方面來看,公平和公正相對於效率和效益而言更具有關鍵性、衝擊性,沒有公平、公正作爲一切行爲準則的前提,效率和效益就無從談起。不公平和不公正會導致矛盾的激化和遞增,進一步加劇和惡化了效率的正面效應,無法實現和諧穩定及資源優化配置,更難以促進合力效果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綜合效能會處於政策終結的尷尬境地,所以公平、公正是效率效益的根本前提和不竭動力。新媒體時期的高校德育在價值取向方面也應該進行這樣深刻的思考,教育作爲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中介和關鍵環節,既與個人發展有着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又與社會發展有着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德育作爲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爲明顯。

德育的終極目標在於統籌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個集約統一體,教育系統和教育活動就是圍繞在兩者之間不斷開展工作、在協調統一中不斷髮展的,它貫穿於教育內容的始終,都帶有價值觀的根本性思考。社會發展如果不能夠遵照和尋覓個人生理及心理髮展的客觀規律,社會發展就無從談及,在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協調一致的同時,要遵循個人發展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所以,只有把公正作爲社會的目標和價值,才能達到社會正義,才能取得效率和效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和諧。塑造大學生責任意識要從多個角度和方面入手,首先要顧及到大學生基於學習塑造和成才的關鍵時間點,另外要在思想引領和意識開拓方面進行指導,全方位思考對於大學生責任意識影響和觸及的各個因素,採取行之有效及科學合理的方式確立責任意識培養的有效性和效能化,正確處理利益與正義的關係。

參考文獻:

[1]扈中平.教育目的中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的對立與歷史統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2).50-52.

[2].陳飛.關鍵績效指標法(KPI)在高校輔導員績效管理應用性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1,13(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