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論文

論文1.12W

翻譯能力是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各級大綱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普遍沒有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意識對學生翻譯能力提高的重要性,進而導致學生的翻譯能力無法提高,翻譯人員的數量與質量也不盡如人意。然而,競爭激烈的社會卻又急需既有充足的英漢語言知識,又掌握了英、漢語國家生活習俗民族心理以及價值觀念、宗教文化等文化特徵的應用交際型的翻譯人才。因此,筆者就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進行探討,以期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

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論文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對大學英語教學翻譯教學的意義

(一)深化原文理解

一般情況下,翻譯活動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即理解原文、表達譯文、校驗譯文。其中理解原文是翻譯工作的基礎,更是翻譯的核心所在,一旦對原文的理解有誤,必然會造成翻譯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翻譯活動中的原文理解,不但需要對詞彙、語篇結構、句法等表層進行理解,更需要對文中蘊含的深層意義進行理解。若翻譯人員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顯然會導致翻譯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中西方對於親屬的稱呼。中國人極爲注重宗族觀念,對於親屬之間的稱呼區分極爲細緻,人們只需要從稱呼中便可以判斷出雙方的親屬關係,同樣根據親屬關係也可以確定稱呼。但除此之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用到這些稱呼,對陌生的老爺爺會稱呼其“大爺”,另外還有“大姐”、“哥哥”、“弟弟”、“叔叔”等也較爲常見。在進行翻譯過程中,若翻譯人員無法理解稱呼中的語境,單純的將其翻譯爲“uncle”、“sister”顯然會使讀者覺得莫名其妙:“爲什麼稱呼陌生人會與稱呼親屬一樣”?由此可見翻譯人員對原文理解的重要性,同樣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的重要性也顯而易見了。

(二)優化譯文表達

翻譯並不是源語的詞語和語句結構到目的語詞語和語句結構的簡單轉換,也不是在目的語言中尋找與源語對等的詞語和語句結構,然後串接成句的過程[3]。若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僅盯着原文的語文層面,最終翻譯出來的東西也只能是徒具其形,原文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卻不得而知。因而在翻譯的表達階段,首先應注意不同文化中語言形式的差異,按照譯入語習慣進行調整。例如: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譯一方法:那是個天氣晴朗、金黃可愛的秋天,對於那些在和平時期的秋天樹葉再度轉黃之前將要失去青春、有的要失去生命的.人們是一個動人的送別。譯二方法:那是一個天氣晴朗、金黃可愛的秋天,爲那些青年們送別的是一抹動人的秋色。待戰後和平,落葉紛飛的秋天再度來臨時,昔日的青年青春已不在,甚至還有的失去了生命。譯一的翻譯忽略了漢語與英語結構上的差異,將英語的定語從句死譯爲漢語的定語,原文的名詞結構也未作轉換,導致譯文不中不洋,原文中傷感、優美的意境也沒有得到表達。而譯二的翻譯則意識到了雙方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對譯文的結構按照漢語的習慣進行了調整,不但將原文的意義進行了充分表達,其蘊含的意境也得到了體現。由此可見,在翻譯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原文的理解,更能優化學生的翻譯表達能力,進而大幅度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革新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單元教學爲主題,強調學生語調、語音、語法的準確性,側重詞彙的搭配與使用。顯然,這是由於教師還未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將重點放於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卻忽略了最爲關鍵的文化因素。就目前而言,最常見的教學模式爲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課後則是做不完的作業與練習。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較紮實的基礎,能夠進行常規的英語寫作,但卻無法成爲優秀的翻譯人才。究其根源,主要在於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必須革新當前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文化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例如在學習“Christmas”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西方人在過聖誕節時的一些習慣,還可以將一些與聖誕節有關的詞彙如Christ-mas card(聖誕卡),reindeer(馴鹿),ChristmasEve(聖誕節前夕),Santa Claus(聖誕老人),roastturkey(烤火雞),sleigh bells(雪橇鈴)等一一例舉。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單詞的過程中,也掌握了一些西方聖誕節時的習慣,今後在翻譯過程中必定會有所助益。

(二)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意識

文化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巨大深遠,使其在接觸他國文化時,往往會先入爲主,用本國文化的意義系統闡釋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對於“Her beauty is beyonddescription.”往往會有學生將其譯爲“貌若天仙”,乍看之下彷彿完美地詮釋了該句的意義,但事實上卻與原文所表達的意義相悖。究其根源,主要在於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雙方對於“美”的審美也不盡相同。例如《詩經》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這些描寫的是我們常說的“美女”,若將其直接翻譯成英語,想必讀者難以想象該女子究竟美成什麼樣。同樣,“貌若天仙”也容易使中國人聯想起西施、貂蟬等女子,但英語中的“fairy”也可以用來形容男性。

(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是指“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在交際中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擺脫自身文化的約束,置身於另一種文化模式中,如實地感受、領悟和理解另一種文化。”(陳二春,2008) 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連接主體與客體的語言、文化及情感的橋樑和紐帶,也是有效溝通的技巧、藝術和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有極爲密切的聯繫。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使學生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避免因中西方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翻譯錯誤。例如中國人對於他人的讚美通常會以一種謙虛的語氣說“哪裏,哪裏”,表現得較爲含蓄,而西方則不同,他們會欣然接受他人的讚美並表示感謝,並且若只是根據字面意思將其翻譯爲“Where,Where”,則會使對方雲裏霧裏,完全不知道該句表達的含義。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雙方的文化差異進行調整。又如《水滸傳》中寫道:“武行者心中要吃,哪裏聽他分說,一片聲喝道: “放屁!放屁!”。該句描寫的是武松在鄉下小店中想要肉吃,店家卻說沒有,而其他顧客正吃着雞與肉,武松因此極爲氣憤。若在翻譯過程中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則會翻譯成“Pass your wind ! Pass your wind !”在西方人看來變成了武松要店家放屁,與原文表達的含義天差地別。真正準確的翻譯應是真正瞭解西方的語言表達與原文含義後,將武松說的話翻譯成“nonsense”,即撒謊。

 三、結束語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能夠反映民族的文化形態與背景,是瞭解一個民族最有效的手段。誠然,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文化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浩瀚如海,包羅萬象,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教授學生必要的語言知識的同時,融入文化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起語言學習的興趣,進而使學生成爲真正優秀的翻譯人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出理解文化差異而又懂得翻譯技巧的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