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羅漢菜的進展狀況與功用論文

論文5.27K

顧月蘭等[5]在羅漢菜收集、儲存的基礎上,對其植物學性狀、農業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並研究了羅漢菜的種子破眠技術,土壤含水量、溫度對羅漢菜種子發芽的影響等,初步掌握了羅漢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羅漢菜的進展狀況與功用論文

羅漢菜的植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

普通羅漢菜高9~60cm,全體無毛。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具棱。基生葉有柄,倒卵狀矩圓形,莖生葉矩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5~5cm,寬2~15mm,先端圓鈍,基部抱莖,兩側箭形,具疏齒。總狀花序頂生,花白色,直徑約2mm。短角果側卵形或近圓形,長13~16mm,寬9~13mm,扁平,先端凹入,邊緣有寬約3mm的翅。種子5~10個,卵形,長約1.5mm,黃褐色[6]。

上海地區羅漢菜種子發芽最適溫度15~25℃,最適土壤含水量25%~35%。10月中下旬播種,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種子成熟,全生育期200~210d,營養生長期120d左右。羅漢菜宜在出苗後60~80d後開始間收,2月中旬以後,植株開始現蕾抽薹,莖部逐漸木質化,加工食用品質欠佳。另外可採取提前播種或保護地栽培,以延長收穫期,提高產量和質量[5]。

羅漢菜的功用

食用加工羅漢菜葉片含有豐富的VC和胡蘿蔔素[7]。郭永元[8]分析了上海地區羅漢菜的營養成分,提出了涼拌、炒或蒸煮的食用方法。因羅漢菜鮮菜辛辣味濃、苦味重,上海地區多加工醃製後食用。顧月蘭等[9]參照南翔當地醃製瓶菜的傳統方法醃製,儲存了羅漢菜獨特的甘香風味,加工後的成品菜常溫下儲存一年風味基本無變化。羅漢菜種子含脂肪油達28%~34%,出油率22.5%,其種油可供食用和工業用。同時羅漢菜是甘藍型油菜的較近緣物種,其種子油的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比普通甘藍型油菜高,因此可以考慮作爲甘藍型油菜優質育種的雜交親本[10,11]。

羅漢菜全株和種子可藥用。性微溫,味辛,歸脾、胃經,可治胃炎、丹毒、消化不良、脘腹疼痛、肝炎、闌尾炎、疔瘡癰腫,有殺菌作用,亦可用於痛風。其莖葉含黑芥子甙,水解後能消炎殺菌,有和中益氣、利肝明目之效[12]。種子可治風溼性關節炎、腰痛、急性結膜炎、胃痛等,用量15~20g。

研究展望

嘉定地方品種保護課題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當地羅漢菜資源繼續加以人工馴化栽培和定向選育,透過多年的努力,已經獲得了新的株系,2012年收穫種子16kg。根據幾年來的經驗得出羅漢菜種子壽命僅1a,因此對種子貯藏和種子壽命的延長有待研究;羅漢菜的生物學特性與薺菜相似,二者之間透過細胞融合、轉基因、遠緣雜交等手段進行種質創新也是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羅漢菜藥用價值已被廣泛認識,全株和種子均可藥用,除羅漢菜種子成分分析有報道外,對羅漢菜的營養成分分析未見報道,本課題組已開展嘉秀羅漢菜商品植株主要營養成分和重金屬含量測定,但尚缺乏進一步的生理分析和複雜營養成分檢測,主要是缺乏相關檢測方法和標樣,因此對羅漢菜新品種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評估有待進一步探索。

羅漢菜的藥用價值已被廣泛接受,而作爲一種人工栽培的保健蔬菜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常規栽培羅漢菜產量低,667m2不到400kg。嘉定地方品種保護課題組透過系列工作,實現羅漢菜平均單株質量96.7g,667m2產量達到1000kg。但同時發現羅漢菜耐高溫及耐旱性差,夏季前期生長良好,高溫乾旱期死亡率極高,對其生理性成片死亡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早秋栽培的病蟲害發生相對嚴重,葉片皺縮等原因有待分析。研究種子破眠技術,提高出苗、齊苗和成苗率,促進分櫱是羅漢菜高產的關鍵。因此實現羅漢菜規模化栽培技術需要從設施栽培的肥水溫溼調控技術等方面做進一步探索。

目前羅漢菜的工廠化加工尚未啓動,南翔傳統作坊式瓶式加工醃製方法生產的羅漢菜雖然風味獨特,但規模小、加工成本高,難以適應工廠化生產要求。嘉定地方品種保護課題組選育的新品系爲羅漢菜的高產栽培提供了種質保障,2012年2月1日課題組採用層積醃製法開展了羅漢菜的小規模醃製,分別於3月1日和4月1日起菜,採用真空袋包裝,加工成品1100袋,以第二批起菜風味更鮮美,常溫儲存4個月品質不變,風味佳,爲產品的商品化、工廠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援,但相關採收標準、加工配方、醃製方法、工藝流程和包裝技術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另外實現羅漢菜的恢復和推廣應形成產、加、銷一體化體系,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同時滿足市場的需求,建立健全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