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財務管理論文

論文3.36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財務管理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財務管理論文

財務管理論文1

一、當前財務管理存在的基本問題

1、單位預算不規範

很多單位對支出缺少科學論證,預算與實際支出需要脫節。預算執行缺乏應有的嚴肅性,支出控制不嚴、經費支出缺少計劃性、對專項資金把關不嚴。一些單位經常變更基建、維修、採購等計劃,使實際情況與計劃脫離,造成財務“三超”現象——超投資、超概算、超標準。

2、基本的制度管理流於形式

一些單位領導“財務一支筆”的威力過大,領導的隨意性代替了制度的約束性與規範性,導致制度管理不完善以及有制度不執行的情況。很多單位的財務檔案管理不到位,存在着小金庫等問題。

3、資金使用效益低下

在項目資金使用過程中,很多單位沒有樹立講求效益的理財理念,重使用而輕管理,缺乏成本與分析覈算意識,對項目資金的實際使用績效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覈。

4、財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有些人員僅停留在會計覈算上,只保證收支表面上的平衡,忽視了資金使用前的預測、使用中的控制和使用後的績效評價;有些財務人員甚至在會計科目的設定上都不規範,更談不上加強財務管理了。同時,由於領導意志大於單位制度,財務人員工作的規範性受到嚴重影響。

二、財務基礎管理工作創先爭優的途徑

單位財務管理的漏洞,一方面反映財務管理工作的不足,同時也是我們開展創先爭優工作的切入點。抓住制度、管理上的漏洞,夯實財務管理基礎,讓創先爭優取得顯著成效。

1、完善內部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前提與基礎。只有樹立制度的嚴肅性、堵住制度漏洞,才能夠爲財務管理工作開啟一個全新局面。所以,爭先創優的第一步就是完善制度。要根據單位財務管理特點以及現狀,根據《預算法》、《會計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擬定科學合理的財務制度,如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往來賬款管理制度,經費報銷制度、內部審計制度、績效評價制度和財政票據管理制度、基建項目招標管理規定、設備採購管理規定等,將這些制度宣傳到單位的領導與職工,加強制度意識,以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同時,要加強財務人員職責建設,落實責任到人,用責任制約行爲。一方面,制定人員崗位職責、明確責任;另一方面,轉變財務績效管理觀念,相應地把績效評價制度補充到財務制度中去,把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作爲加強資金管理不可或缺的環節,進一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把財務管理責任與財務管理績效評價掛鉤,激發財務人員的積極性。

2、強化預算管理控制

單位要集中集體智慧,制定嚴肅的財務基礎預算計劃,把預算計劃當成內部制度來執行,嚴格控制“三超”現象,在編制預算時,既要“量入爲出,收支平衡”,又要“積極發展,貸款建設”,做到建設規模要適度,結構要合理,經費來源要可靠。同時,要嚴格控制預算計劃的變更,一定遇到必須變更的事件,要集中職工代表大會的意見並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審批,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條件下,重新進行必要的論證工作。從源頭上控制、杜絕工作的隨意性。

在加強預算管理的過程中,要徹底清理單位的小金庫現象。小金庫是單位財務管理的大洞,是各種腐敗行爲的溫牀,是廉政建設的敵人。所以,要堅決杜絕小金庫的存在,財務管理人員要在小金庫問題上認識到自身擔負的責任與法律風險,堅決不參與、不同意、不放任小金庫的存在,作到對國家負責、對單位負責、對領導負責、對自己負責。

3、做好規範管理工作

財務管理的規範就是對制度執行的規範。單位財務管理要把制度的精神吃透,在工作中做好預算的編制與落實工作,嚴格執行好制度條款,做到沒有漏洞可鑽。尤其在基建招標、造價審計等工作中,財務人員嚴格按照程序以及要求開展工作,杜絕徇私枉法。

推行標準化作業。財務管理工作要按人的崗位和事的流程加以明確、準確、精確,從而形成標準化的操作程序。梳理、確認流程崗位,明確崗位責任人,制定崗位標準化操作程序。使得思路更加清晰、職責更加明確、責任落實到人。

要做好管理工作的精細化。在財務的成本覈算上,準確分析收支情況,科學提出改進措施,爲單位管理提供決策支援。要嚴格檔案管理工作,讓財務管理有根有據,減少管理漏洞,經得住督查與評價。在清欠工作上要落實責任制,明確責任、用責任克服人情關,保證單位的經濟利益。

4、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素質

財務管理負責人以及單位領導要充分重視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與專業素質建設,不斷帶領他們學習新的財務管理法規與知識。轉變會計人員的觀念,思考自己的工作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並確定改進計劃,定期通報計劃任務的完成情況。建立財務內部考覈打分制度,以得分多少作爲獎勵分配的標準,調動人員積極性。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要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充分讓他們認識到財務管理本身的責任與風險,財務管理對單位與社會工作的影響力,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與責任意識。同時,要加強財務管理人員溝通技巧的訓練,正確處理好私人關係與工作嚴肅性之間的界限,讓他們在維護與單位職工和諧人際關係的同時,保證單位財務管理“高壓線”的穩固。

加強職業技能學習,促進他們互相學習,掌握熟練的財務覈算、分析、審計等知識,提高財務管理的規範性與科學性,爲單位領導提供決策依據,促進單位經濟效益的提升,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積極鼓勵資訊化管理技能的學習,用計算機自動化系統替代人工重複性的勞動。建立崗位結對工程,鼓勵財務人員相互協作,互相學習,資訊共享。

財務管理是單位的重要工作,既是核心部門也是服務部門,在工作中既要鼓勵創新,更要做好基礎財務管理工作,紮紮實實,用踏實的工作作風在創先爭優中取得成果。

財務管理論文2

摘要: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由於決策權和執行權的分離使得決策者和執行者權力和利益的分離,要達到協調製衡機制的有效執行,必須解決資訊不對稱的機制問題。財務監控是提升內控制度執行力的重要手段,它與公司的財務目標高度統一,成爲公司治理的核心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變量。因此,對國內外財務監控有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對公司加強公司治理力度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具有借鑑意義。

關鍵詞:財務監控,綜述

一、國外財務監控文獻回顧與評述

西方國家對財務監控的研究,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企業活動的財務監控階段,其財務監控主要圍繞增加產量的生產活動進行。第二個階段是多角度財務監控階段。19世界末20世紀初國外的股份公司開始迅速發展,由於股權分散,出現經理控制董事架空股東的情況,爲了保護股東利益、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委託代理理論應運而生。第三個階段是以內部綜合控制等爲重要內容的財務監控階段。這個階段外部監管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外部監管並不能取代內部控制,所以透過外部進行監管的同時,仍強調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不同的階段國外學者對財務監控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以Alchian和Demsetz(1972)、Jensen和Meckling(1976)爲代表的企業產權理論,研究委託—代理的問題。Berle和Means(1979)指出,由於公司股權比較分散,股東未能對經理實施重要控制,這種狀況使得經理趁機、作弊等損害股東的利益。還有人總結的有關這方面是市場主導型的英美模式與組織控制型的日、德模式是西方公司財務監控的兩種典型模式。他們有各自的優缺點,在不同的時期受到了不同的國家的推崇。以斯蒂格利茨爲主要的代表財務論文,他拓展了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theory)。該理論認爲廣義上的公司“所有者”除了所有者和管理者外,還應考慮利益相關集團,包括工人、銀行和地方政府,它涉及到了企業外部環境,包括法律體系,金融系統和競爭性市場等,也包括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情況。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對財務監控的研究都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入手,對公司治理的理論基礎的研究較多。

20世紀80年代,美國企業出現了大量的財務舞弊現象,一些大公司相繼出現經營失敗,這些現象引起了美國社會各界的空前關注。爲了研究經營失敗及虛假財務報告產生的原因,“反對虛假財報告委員會”(COSO)對財務舞弊事件進行了全而細緻的調查研究。透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大部分財務舞弊事件都是由內部財務監控失控造成的,COSO隨即開始研究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問題。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發佈了指導企業內部控制實踐的綱領性檔案《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即著名的COSO報告。它使許多美國公司的各層管理者能在一個統一的框架內有效履行其內部控制的職責,併爲會計師行業對內部控制的評估提供了一個基礎。該標準能力促公司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這爲有效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1年12月,卡得怕瑞報告在英國產生,它被稱作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則文獻。報告的題目是《公司治理的財務方面》(TheFinanceAspectsofCorporateDovernance),該報告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財務的重要性,強調了董事會的控制與報告職能以及審計人員的角色。之後,同樣強調董事會作用的Charkham(1995)提出,董事會應該建立專門的委員會,主要有審計委員會、報酬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這三大委員會對於保持董事會監控的獨立性協和使董事會具有良好的監控資訊有一定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末,外國學者已經開始關注財務監控對公司治理的作用財務論文,並將董事會的積極作用放在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位置。

之後,KathleenA、farrell與DavidA。Whidbee(2002)進一步的研究了來自財務媒介的監控與CEO接管之間的關係,分析了財務媒介監控的作用。Hartzell和Starks(2003)認爲機構投資者在經理補償方面可起到監控作用。他們對1992年至1997年間的1914家研究公司進行了研究,發現在機構股權集中與公司經理補償對績效報酬的敏感度之間存在着正相關的關係。這一階段西方學者對財務監控的研究已經開始深入,從單純的關注公司治理結構與財務監控的關係擴大到財務媒介、機構投資者等對財務監控的作用上。

西方理論界對財務監控的研究對財務控制理論發展起到了啓示性的作用。但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顯示,上述研究涉及較多的是與財務監控相關的基本理論研究、監控與公司治理機制關係的研究、監控機制模式研究等方面,其觸角主要集中在財務經濟學,而對純粹財務管理學範疇重視不夠,對財務監控的研究集中在金融控制和內部控制審計領域,對財務監控的內涵及外延未進行深人研究,也未建立完整的企業內部財務監控理論體系有待後人進一步深入探討。

二、國內財務監控文獻回顧與評述

(一)國內財務監控文獻回顧

我國財務理論界對財務監控領域的部分問題已經有所研究,諸如財務監控的基本理論、財務監控的模式、財務監控配置權等方面但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看來這些取得的成果還很有限。應當說,這一研究現狀基本上客觀的反映了目前財務監控理論研究尚處於萌芽階段的現實狀況,財務監控權的配置、財務監控效率、財務監控的執行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對財務監控理論體系的研究也還處於初步形成和探索階段。另外,我國財務監控理論的發展受到自身企業的性質、管理制度及實務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在積極引進西方研究成果的同時,應該從多角度進行更爲深入的研究。

1、財務監控基本理論研究

吳聰玉(2005)指出,財務監控是企業爲了保護其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其經營活動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內部規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經營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風險等目的,在企業內部採取的一系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制度和措施,是確保企業自身能夠持續經營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需要的業務監控。企業財務監控是涉及事前預測規劃、事中監督控制、事後歸納總結的全過程監控,具有基礎性、專業性和經常性的特點。監控主體是企業自身。林忠高等(2005)爲財務監控做出定義,指出財務監控是委託人透過預算控制、責任控制、財務風險控制等以一系列手段,並以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資訊披露機制作爲保障財務論文,在使代理人遵守財務法規、財務制度的前提下,挖掘潛力,融合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的目標,努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種管理活動。齊飛(2005)對財務監控做出瞭如下定義,財務監控是在產權基礎之上,爲確保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而實施的統一的財務政策與監管活動。孫寶霞(2008)在研究企業集團財務監控時,借鑑財務控制的概念將企業集團財務監控定義爲,在出資人所有權及企業法人財產權基礎上產生的,圍繞集團發展的總體目標建立監控組織體系,並利用各種財務手段對下屬子公司的經濟活動進行調節、引導、控制和監督,其目的是使子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符合集團發展的總體目標,維護集團的整體利益。上述定義不管是從什麼角度做出的,我們都不難看出財務監控首先強調的是一種權力控制,所有者對經營者實施監控是基於出資者所有權,而經營者實施財務監控則是出於企業法人財產權。其次,財務監控強調監督,控制是核心,但控制是在有效的監督之下進行的。

湯谷良教授(2006)從財務管理而非公司理財的角度出發,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治理結構的要求,詳細分析了對財務監控的主體、目標、客體和方式的定義。他強調研究財務監控必須致力於具體實施方式、系統架構和它們之間的融合,並提出了財務監控權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閻達五、宋建波(2000)認爲,企業中客觀存在兩個主體,即企業所有者和受託經營者,雙元控制主體構架下現代企業的財務監控必須以“協調”作爲目標,設計激勵與約束並重的控制思路和方法,並建立多層次的監控體系。張雙才(2001)將財務監控中的主體視野拓寬,不僅僅侷限在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關係,將委託代理衝突涉及到不同證券持有者之間。可以看處財務論文,財務監控理論研究的薄弱性。受網絡環境影響,財務監控理論才逐漸興起,財務監控主體、客體、目標、對象的研究很不成熟,缺少一個理論框架,因而財務監控的理論缺乏系統性。

2、財務監控模式研究

王硯淑(2004)在研究財務監控機制時提出,財務監控機制是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講,公司治理中的財務監控機制可以劃分爲內部財務監控機制和外部財務監控機制兩部分。公司內部的財務監控主要由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機構等監控主體來實施。與外部監控相比,內部監控不僅成本最低,而且可以彌補外部監控主體事後被動監控的缺陷,能在事中、事前主動監控,從全方位維護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如果內部財務監控失效,公司不良行爲就會給各利益相關方造成巨大的損失。

韓鵬(2007)強調內外部財務監控的有機結合。他指出,內部財務監控主體基於委託代理關係、授權關係和責權利關係等按層級配置財務監控權,外部財務監控主體以強制性監控市場與競爭性財務監控市場爲核心配置財務監控權。爲了避免重複監控,實現監控資源優化,在強化內部財務監控基礎上,整合外部財務監控資源,建立以國家審計爲龍頭、社會審計與銀監會爲核心、債權人財務監控爲輔助的外部監控體系。

周立寧(2006)主張建立監事會主導的公司內部財務監控機制。她指出,公司內部多重財務監控主體進行統合很有必要,統合監控主體資源的目的,主要是現有的和潛在的資源相互配合和協調,使之達到整體優化。對公司內部現有財務監控機制不同主體之間進行統合與突破,建立一套以監事會爲主導的公司內部財務監控機制,做到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等其他監控主體之間相互溝通,交換意見,實現資訊資源共享,這是完善公司內部財務監控的根本之道。

李志國、張春雨(2009)利用實證分析對董事會對商業銀行財務質量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董事長與CEO兩職合一的銀行可能發生銀行財務風險的概率較小;董事會獨立性對銀行財務質量變化有一定影響,但其檢驗的結果並不特別顯著;銀行的總資產規模、資產質量和財務槓桿對銀行未來一段時期的財務變化趨勢有顯著影響。

程新生(2002)透過研究公司治理結構的問題,指出公司治理監控模式分爲單層監控模式和雙重監控模式。在單層監控模式中,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由董事會對經營者進行監控。雙重監控模式是由董事會對經營者進行監控以及監事會對執行董事、經營者進行監控。

上述對財務監控模式的研究,明確了內部財務監控和外部財務監控的基本模式。但是對於內部財務監控中董事會、監事會、高層經理間財務監控權的配置學術界的觀點尚未統一。從宏觀層次講,財務監控模式受我國經濟環境、立法現狀財務論文,政治背景的影響;從微觀層次講,財務監控模式又受到企業性質、公司治理結構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財務監控模式沒有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一成不變的。另外,由於財務監控是多主體協同作用下實施的,建立模型、數據以及資料的取得難度很大,因此,缺乏模型研究也是我國目前財務監控模式研究的困難之一。

3、企業集團財務監控研究

有關企業集團財務監控的文章數量較多,這些文章分別從公司治理、財務控制模式選擇、財務控制系統設計、預算管理、人員管理、資金控制、業績評價與激勵、內部審計等方面對集團財務控制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不乏具有獨創性且影響較大的代表性觀點。

於增彪等(2001)採用現場研究的方法,概括出了企業集團管理的資金預算管理整合模式和全面預算整合模式,並從技術、組織、行爲和環境四個維度描述了集團公司預算管理系統的特徵,從歷史與現狀、理論與實務等方面闡述了我國集團公司推行預算管理的重大意義。朱元午等(2004)主張,依據系統論、控制論、資訊論尤其是耗散結構理論和博奔論的基本原理,在對傳統全面預算管理賦予新摘要的資料和啓示。

可見,目前理論界有關企業集團的發展戰略、管理模式己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對於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活動,特別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財務監控方面已經有了較爲深入、系統的研究。但是企業集團的財務監控是現代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中國企業集團在發展中所暴露出來的規模優勢未完全顯現相應的內部管理機制與制度未真正建立起來有關集團發展與經營的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尚不完善等嚴重製約着集團進一步發展的重大管理問題,或多或少地暴露在財務控制上,企業集團財務監控仍有很多問題等待專家學者的探討和研究。

4、財務監控資訊系統研究

傅元略(2003)的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方面進展很快,但對國外先進的公司治理實務和財務監控技術的引進相對滯後,提出加深對財務監控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積極將網絡技術與先進的財務監控思想結合起來,創建適合我國企業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的財務監控機制,並對適時財務監控機制的涵義、調控導向類型、類別和兩層級監控結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梅雨(2007)在網絡全球化和知識經濟高度競爭下,要不斷提高中國的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更需要結合公司資訊系統的變革和適時財務監控機制的重構財務論文,將適時財務監控與企業資訊化系統集成並融合到公司治理的不同層級的監控中去。現代企業應該基於企業資訊化系統,打通財務運營系統(包括日常資金結算與監控系統、流動資金計劃與管理系統、投資和預算決策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等)與企業的其他業務運營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物流管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會計資訊系統等等)的隔閡,形成集成化的網絡系統,從而在整個企業中實現基礎數據的共享。

張傑(2009)指出企業資訊化的發展使財務監控的目標和對象發生了變化,對財務監控和人員產生了諸多影響,有必要構建資訊化環境下的適時財務監控機制和建立基於價值流的財務監控系統。在資訊化環境下,企業資訊流的價值管理比交易的現金流管理更爲重要。企業的財務監控不再單純關注本企業的財務活動,而要全面關注價值鏈中的各個企業之間的關聯關係,只有它們之間相互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有效的價值鏈管理,實現財務監控的目標。

企業資訊化的核心是管理上全面推廣計算機網絡化,包括充分開發資訊資源,其目標是提高管理的效果。可以看出,當前對財務監控資訊化的研究主要目的集中在解決如下的問題上。企業資訊化下財務監控的定義、目標、對象的變化;企業資訊化對財務監控的影響,如何建立新的財務監控機制;在企業資訊化環境下,財務監控怎樣充分地利用企業的資訊資源和建立創新的財務評價體系;財務監控機制重構應怎樣與業務流程再造和企業資訊系統設計的融合。對上述問題的研究雖然有所成就,但仍需進一步深入。

(二)國內財務監控文獻評述

財務監控是財務管理的職能之一,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是有關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國內的財務管理理論研究雖然起步較晚,對財務監控理論與實務的研究也正處於探索階段。從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對財務監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引進西方的內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研究成果;二是利用傳統的控制(含預算控制)模式進行研究。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沒有充分認識到財務監控中財務控制在企業財務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現有論著大多將財務控制視爲財務管理的一個普通環節,並將其與財務預測、財務規劃、財務決策等一併論述。財務控制的核心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其次,對財務監控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個結構嚴謹、內在聯繫緊密的體系。國內有關財務監控研究的專著和文章,絕大多數都是論述財務監控的某一方面,尤其是某一財務監控手段或方式,而沒有從系統的高度進行研究,更沒有很好地與財務實踐相結合財務論文,轉化爲現實的管理生產力。

再次,缺乏對特殊主體的研究。比如,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其公司治理問題在2007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又受到重點關注。商業銀行的本質是金融企業,其公司治理能參考一般的公司治理理論和實踐。但同時,由於商業銀行自身有區別於工商企業的許多特殊性,使得其公司治理有很多特殊性。雖然目前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經有所成就,但是專門針對公司治理中財務監控問題的研究尚少,正處於起步階段。

最後,部分研究內容仍需深入和完善。比如,如何理順董事會、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的關係,使四者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如何建立模型對財務監控進行量化分析;如何加強對於公司財務人員、資金的管理;如何適應經理人員與普通員工的不同需求以制定激勵措施,激發其積極性等。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於財務監控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在我國,針對商業銀行的研究成果還不多。面對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逐步深化、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的今天,對商業銀行財務監控的研究是極爲迫切和必要的。

財務管理論文3

摘要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定位一直是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研究方面的重要課題。隨着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微觀企業主體的發展,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也在不斷的變化,向更爲科學、合理、全面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有關財務管理目標的討論也從未停息,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爲廣泛運用與認可的財務管理目標,正在接受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挑戰。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財務管理企業價值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財務管理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爲企業管理活動的組成部分,財務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開展勢必對企業的整體運營發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財務管理目標作爲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導向性因素,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重大意義,這也更爲凸顯財務管理目標合理選擇和定位的重要性。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目標的集中體現和深刻反映,決定着企業的行爲模式,對整個企業管理活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由於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本身的確定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同時考慮到企業所處環境的差異性,使得不同行爲主體基於內部運營所需和外部環境的不同,在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上呈現出盲目性,從而影響企業的財務活動,最終導致企業經營活動無法有序開展,給企業的長期穩定帶來負面作用。因此,財務管理目標的科學定位,對企業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財務管理目標,較爲普遍的理論有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等。各種觀點在接受理論推敲和實踐檢驗的過程中,呈現出了各自具有的特點,也推動了財務管理目標的不斷變化發展。

一、利潤最大化

資本是以追逐利潤爲本性的,企業的產生及其發展壯大是不斷逐利的過程,因此利潤最大化最爲直接地解釋了企業存在的意義,該目標赤裸地揭示了資本的逐利性。在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利潤最大化自然地反映了企業經營的根本,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的變遷,其在理論邏輯和實踐效果上的缺陷也暴露無疑。首先,利潤最大化忽略實現利潤的時間和資金時間價值,使得利潤僅僅表現爲一個片面的數字,不能真實反映企業及其所得利潤的內在價值。其次,利潤最大化完全不考慮行業差異性,用相同的標準衡量不同的情況,未能將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存在的風險差異體現。再次,作爲一個絕對數,沒有反映企業投入產出配比情況,無法客觀體現企業的效益性。以上弊端的存在,導致企業趨利性尤爲明顯和短視行爲嚴重,不利於企業的穩定和長遠發展。

二、每股收益最大化

隨着資本市場的充分發展和股份制企業的逐漸流行,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漸發展爲財務管理目標。每股收益作爲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財務指標,受到投資者及相關利益者的高度關注,投資者往往將每股收益的高低作爲衡量企業優劣的標準。由於上市公司具有的特殊屬性,企業在注重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更爲注意每股收益這個指標性因素。但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標並沒有彌補利潤最大化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和未考慮相關風險的'不足,其適用範圍也具有明顯的侷限性。

三、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是西方國家廣爲接受的理論,是股東至上理論的集中體現。股東財富最大化是在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的情況下,透過財務活動和經營管理,使股東的財富達到最大。該目標認爲,企業所有者的權益在企業經營活動及財務管理決策中起主導作用。股東財富最大化反映了對資本和資本家利益保全的重視,但由於資本市場發展程度存在不同,上市公司的企業組織形式也未得到全面發展,加之經濟體制差異性的存在,股東財富最大化並不能夠完全適應。

四、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在充分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關係的基礎上,強調企業在發展中應合理協調各方利益,透過最優財務策略及合理經營積累企業財富,使得企業總價值得到最優化。該理論避免了利潤最大化目標的缺陷,同時能夠解決由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所導致的利益不均衡的弊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核心導向是保持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強調企業在不斷增長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協調各方利益,實現相關利益者均衡的目標。由於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合理性與全面性,其被廣泛運用和認可。

五、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在多邊契約關係的總和前提下,現代企業首先要考慮到利益關係對企業發展產生的系列影響。股東作爲企業所有者,其權責利在企業中是最爲重要的,與此同時,企業經營者、債權人、員工、客戶和政府也成爲企業發展的利益關聯者。由此,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成爲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出發點。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對企業價值的進一步發展,擴大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所考慮的對象,將多方利益納入財務管理目標的範圍。目前,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爲新的財務管理目標開始得以推行。

在以上觀點中,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爲企業新的財務管理目標,並未能完全取代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理論作爲財務管理目標的合理性並未減弱,而對於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質疑也不斷呈現。兩者的對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兩者在具體內容上體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企業價值最大化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爲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所包括的具體內容具有的一致性爲:

(1)強調風險與報酬的均衡;

(2)協調各方與股東之間的利益關係;

(3)關心企業職工利益,創造良好和諧的工作環境;

(4)加強與債權人的聯繫,重大財務決策考慮債權人的相關利益,增強資金供應者的信任;

(5)重視消費者,不斷投入新產品的研製和開發,推出新產品來滿足顧客的要求,以便保持銷售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

(6)關心政府政策的變化,努力爭取參與政府制定政策的有關活動。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具體內容基本與企業價值最大化一致,單從此角度考慮,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爲財務管理目標僅僅是名稱的轉換,並沒有在本質上得到創新和突破。

其次,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導向並未十分明確,存在整體協調性較差的缺陷。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使得企業財務管理更爲細化與多元化,由於相關者的多樣性及其利益存在的相悖性,使得財務管理工作的側重點較爲複雜和凌亂,導向不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多元化外在表現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內在本性是相一致的,其主要是要透過協調各方利益實現企業的最大價值。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明確了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關注各方相關者利益,並不斷實現和積累企業價值。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各方的利益能夠得到充分實現,但由於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目標存在高度異質化,其偏好是和方向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難以確保各方利益均能同時實現最大化。

再次,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可操作性較差。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的程度如何衡量,是衡量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由於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多元化及其利益的多重性,使得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中包含的變量更爲繁雜,透過某種標準或模型對其進行量化很難達到。即使能夠建立模型,由於各利益方的相悖性將導致變量的異向變化,最終也將無法得出結論。因此,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很難量化,無法量化的財務目標是很難用以指導實際財務活動和企業管理活動的。相對來說,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可以透過“未來報酬貼現法”進行衡量。

綜上所述,相比較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而言,企業價值最大化更具優勢。企業價值最大化體現了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目標的一致性,從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具體內容及其整體和諧性來考慮,該目標在結合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均衡理論的同時,注重股東利益的實現性,還同時考慮了與企業密切相關的債權人及員工、政府等各方利益。當企業的財富增值後,各方利益都會有所增加,這將更有利於企業的運營環境,實現企業財務管理和所處環境的良性循環,確保企業的穩定和長遠發展。

財務管理論文4

我國中醫院大多屬於公立醫院,對財務管理缺乏市場敏感性,因此導致很多中醫院都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想要從根本上解決中醫院財務管理問題,必須要優化中醫院資本運作方式,在中醫院的綜合管理方面引進市場因素,從而促進中醫院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中醫院的財務管理體系。

一、我國中醫院資本運作現狀

相較於我國大型綜合性醫院,中醫院的發展較爲緩慢,在醫院規模、收益以及發展前景上都處於明顯的劣勢地位。中醫院想要將我國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從中醫院的實際出發,結合我國醫療改革的具體方針,積極改善財務管理,加強中醫院自身對資本運作的管理能力,在我國市場經濟大環境中走良性發展之路。資本運作的良性循環在促進整個中醫院財務管理的健康發展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中醫院的資本運作主要分爲資本籌集與資本運營。[1]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醫療改革方案的實施都爲我國醫院籌資指明瞭大方向,我國醫院僅僅依靠政府撥款就想發展的思路已經行不通。醫院想要在新的時代中站穩腳跟,必須要積極優化資本結構,建立多元化的市場融資體系。目前,中醫院的運作資金主要來自於銀行貸款、商業貸款、社會融資、社會基金以及捐贈,中醫院自身處於較被動的地位,想要化被動爲主動,中醫院必須加快資本籌集,合理優化自身的資本結構,並且加快提升中醫院的經濟運營效益。受傳統中醫學的影響,中醫院和大型綜合型醫院相比,除了規模、效益上的不足之外,其在整體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適應性方面都存在着明顯的缺陷。因此,建立適合時代特點的資本運營模式,突破傳統觀念的限制、樹立市場運營觀念,調整中醫院本身的發展模式對於中醫院的壯大有着重大作用。合理的資本運營方式可以讓中醫院在資本籌集方面擺脫傳統的靠政府扶持的陳舊之路,走上隨市場發展規律前行的科學發展道路。

二、中醫院的財務管理在資本運作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着資本運作開始在中醫院財務管理方面發揮作用,許多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目前中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在資本運作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中醫院收支不平衡、市場適應力太差、資本盲目投資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較差等方面。[2]患者康復率是衡量一個醫院好壞的首要指標。隨着我國現代化醫療設備的引進以及大型綜合醫院的發展,中醫的患者治療率相對西醫處於明顯的劣勢地位。據統計,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如鍼灸、推拿、拔罐等的患者治療率僅在25%左右,住院治療率更不樂觀,這遠遠低於國家醫療部門對中醫治療率的期望值。[3]中醫院治療率較低直接影響影院的整體收益,限制了中醫院提升醫療條件以及引進更多人才的指標,不利於中醫院科學可持續發展。爲了改變現狀,必須加強資本運作的應用,改善中醫院的籌資及資本運營模式,切實提高中醫院的患者治療率,促使我國傳統中醫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能夠持續發揮自己的優勢。

三、資本運作在中醫院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一)有效實現資本良性運作。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設以及醫藥改革的不斷跟進,目前中醫院正在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透過調整自身的收入結構,逐步實現以中醫技術帶動醫院收益的嶄新發展模式。但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在當前的發展模式中取得新的突破,並且保證中醫院的資本運作處於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狀態。針對我國中醫院普遍存在的結餘率偏低的情況,能夠保持多元化的資本籌資以及多維化的資本經營成爲了醫院發展的一個“瓶頸”。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謀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加強中醫院本身的資本運作是保證醫院實現收支平衡的一項重要舉措。中醫院在處理醫院規模擴大以及降低負債的關係上,必須權衡自身財政實力,降低在發展路上可能出現的風險,實現中醫院整體平穩發展。

(二)加強對中醫特色的投入力度。

中醫院在現代藥品以及現代醫學技術方面無法與大型綜合醫院相比,傳統的經營模式又使中醫院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不斷降低,因此中醫院必須加強對自己中醫特色專科的投入力度,培養自己的特色,爲增強市場競爭力增添籌碼。中醫院在進行財務支出時,應該加大對傳統中醫院校的研發力度,深入學習我國傳統中醫的精髓,用創新有效的治療方法爲醫院贏得好評,拉動中醫院的經濟效益。另外,廣泛的宣傳也是改變中醫院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

(三)做好風險預測、評估。

醫院具有的總資產量也是評判醫院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也限制着醫院規模的擴大程度。隨着資本運作在中醫院財務管理中逐漸發揮作用,中醫院擁有的總資產量在不斷上升。目前,我國衆多中醫院正在透過各種資本籌資方式改善醫院的醫療環境、引進先進的醫療器械,這種做法無疑是爲了增強中醫院的市場競爭力,但是同樣避免給醫院帶來一定的負債風險。由於缺乏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方法,很多中醫院財務工作者無法正確評估這些投資所帶來的效益,稍有不慎便會導致中醫院的財務風險,爲醫院的可持續健康經營留下了隱患。爲了避免上述現象的產生,從源頭上避免這種風險投資,中醫院必須在進行大筆投資前對風險做好預測、評估,做好合理的預算管理,避免盲目投資、盲目擴張現象的產生。

(四)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資。

隨着國家對人才培養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中醫畢業的高校畢業生開始走進中醫院,致力於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目前,中醫院中的技術醫師數目不斷上升,但是所佔的比例卻持續走低。由於我國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短暫的大學教育階段只能讓學生對中醫學達到入門階段,倘若不繼續深造,很難達到臨牀實踐的水平,很多高等院校中醫學畢業生只能進入醫院進行基本的服務工作,這就導致了中醫院專業人力資源的不足,極大地妨礙了中醫院的發展。想要提高中醫院的整體水平,人才資源絕對是重中之重。中醫院的財務管理部門必須加強人力資本運營意識,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資,積極引進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並且加強對在職人員的義務培養力度,打造一批本醫院的核心骨幹,增強醫院的整體就診水平。

四、結語

中醫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中寶貴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發揚光大先人的智慧。中醫院的科學、持續、健康發展關乎中醫文化能否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完美傳承。財務管理的是否得當又是限制中醫院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積極引導資本在中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中有效運作。只有不斷完善中醫院的財務管理機制,才能使中醫院實現更穩定、快速的發展。

作者:趙俊平單位:涉縣中醫院

標籤:財務管理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