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城市社會學研究對象與相鄰學科關係論文

論文1.98W

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現狀進行研究,探索中國城市發展的未來,避免重複其他早發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所犯過的種種錯誤。解決我們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出的社會問題,使我國城市走上理性化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爲我國社會學界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城市社會學研究對象與相鄰學科關係論文

一、城市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城市,但城市是一個複雜的自然一經濟一社會複合系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城市進行研究。歸納起來,學術界大致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

(一)研究對象是城市生態系統。

這種觀點以芝加哥學派爲代表,它強調城市是一個以人類社會爲主體的自然一經濟一社會一生態系統,是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綜合體。城市社會學着重研究城市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繫以及城市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係。

(二)研究對象是城市社會問題。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城市社會問題,如人口膨脹、就業困難、住房擁擠、交通緊張、污染嚴重等。這些社會問題的起因,有的是物質性的,即是因爲物質條件缺乏造成的;有的是社會性的,即是由社會和人的行爲引發的。城市社會學要研究城市問題產生的原因、城市問題的表現以及解決辦法。

(三)研究對象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轉變爲城市人口、農村區域逐漸演化爲城市區域的過程。整個世界都處於城市化的過程之中。城市社會學要研究城市化的時空進程、城市化的形式、內容以及城市化的動力機制,並在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城市化的比較中把握城市發展的規律。

(四)研究對象是城市生活方式。

美國社會學家沃思認爲,城市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城市社會學要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點、城市生活方式的起源與變遷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傳播與輻射。

(五)研究對象是城市社會關係。

城市社會關係是在城市生活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在城市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種羣體生活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城市社會關係還包括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農村以及城市與區域之間的關係。

以上觀點都是截取城市社會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過程作爲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很難形成對城市的整體認識。筆者認爲,作爲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城市社會學,應該發揮社會學系統研究的優勢,它應以城市整體爲研究對象。城市社會學不過是把這個“社會”縮小到城市這一特定範圍而已,它用系統、綜合的方法對城市社會整體進行研究,形成對城市社會的完整認識。

二、城市社會學與相鄰學科的關係。

(一)城市社會學與社會學的關係。

在城市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其理論與社會學同時期的主導理論之間,有着緊密聯繫。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城市社會學的創始人師從歐洲社會學理論家,且城市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理論必然受到社會學基本理論的深刻影響。兩者是基礎學科與分支學科的關係。

2、城市社會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實證研究特性。其核心問題,是將現代社會抽象理論在城市這個固定的場所進行調查,以得到驗證。城市社會學家們認爲:城市區域適合用做一個調查點,在這個調查點上,社會學家可以考察構成日常經驗的社會制度,以及它們彼此相互依存的重要細節。各種綜合性理論可以系統闡述,並可在有限的空間地域裏,透過觀測互動關係網絡而得到實證的驗證。城市社會學創始人帕克一貫認爲城市是一個“社會實驗室”。社會學的理論都可以在這裏得到檢驗和驗證。

3、由於城市社會學要在城市區域的調查中驗證社會學的理論,因此,它的理論發展必然與社會學理論所關注的問題存在着緊密的聯繫。城市社會學實證研究的問題,經常是社會學主導理論所關注的問題。兩者的理論關注點是基本一致的。

城市社會學來源於社會理論在城市區域的實驗和驗證。兩者無論在理論淵源、理論關注點或發展過程,都存在着密切的相關性。

(二)城市社會學與城市空間結構研究。

20世紀70年代,米歇爾·福科對“空間時代”崛起的前瞻性觀察以及亨利·列斐伏爾對於空間科學的研究,形成了人文學科、社會學科廣泛的空間轉向,其後,新城市社會學將空間應用於城市社會研究,開啓了城市社會學理論的空間時代。空間是城市活動的重要載體,新城市社會學家們發現了空間,將原來屬於不同領域的現象,以空間的線索串聯起來,使空間結構和社會過程之間的辯證關係得以清楚呈現。空間進入城市社會學的研究視野,空間是一種新的實踐方式、政治策略與理論視野,對於城市社會學的發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用。

在學科發展上,一方面,空間轉向促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爲基礎的新城市社會學的興起,其替代芝加哥學派成爲城市社會學研究新的主導力量,使新形勢下的城市問題有了正確合理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空間轉向推動了城市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空間被引入城市社會學,受其影響,空間學科(如,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建築學)則進行了社會轉向,將空間關係看成社會關係等。

(三)城市社會學與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設計的應用性研究,城市規劃人員使用建築學、經濟學、行爲科學等工具合理地發展現有城市、擴展小城鎮和建設新城市。城市規劃理論的基本思想是透過合理的選擇和環境控制努力影響未來,建設人類城市。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城市規劃的目的是控制和駕馭環境。

城市規劃與城市社會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交叉和滲透,它們在各自的實踐中不斷地應用對方的理論。城市社會學着重從社會聯繫上來運用規劃理論。早年,霍華德以其“花園城市理論”名噪一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後來芒福德從城市的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提出了新的理論,他認爲在形式上任何兩個城市都是不同的,而城市的主要功能則都是爲人類提供交往的舞臺,城市是文化和社會關係的象徵。

城市社會學在規劃方面還研究密度對人類的影響,研究自然空間位置與人們社會行爲的關係。提出了“空間接近”是友誼、交往觀點形成的重要變量,但這個變量又受到人口同質或異質、文化差異、收入等的影響。城市社會學在我國只是剛剛起步,它的一些理論已開始深入到我國城市規劃理論界。如私密空間、半私密空間、公共空間、鄰里關係理論等,其中一部分理論已付諸實踐,並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四)城市社會學與城市經濟學。

20世紀40年代,城市經濟問題的研究已進入系統化的階段,內容涉及城市房地產市場、級差地租、土地價格、土地合理利用、工業佈局、空間距離、運輸成本,等等。城市經濟學的正式形成大約是在20世紀50—60年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城市經濟學成爲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新的經濟學科。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城市經濟學對城市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五個方面: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係研究,都市圈發展與城市之間經濟合作及協調分析,區位選擇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進研究,產業集羣與城市經濟發展分析,城市政府職能與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經過20多個年頭,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五)城市社會學與城市生態學。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的環境價值觀念發生重要變化,先進城市的標準由“技術、工業和現代建築”演變爲“文化、綠野和傳統建築”,人們嚮往“回到自然界”。這種生態保護思想開始成爲一種世界性的潮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開展了對“未來城市”的研究,以尋求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形式,其中關於“生態城市”研究佔有重要地位。人類在城市建設活動中,謀求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生態和歷史文化生態的綜合動態發展。人類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這標誌着人類正邁入“生態時代”。城市生態化就是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實現城市自然一經濟一社會的協調發展。這裏“生態化”已不再單純是生物學的含義,而是綜合、整體的概念。城市生態化發展模式包括自然生態化、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等內容。在三者的關係中,自然生態化是基礎,經濟生態化是條件,社會生態化是目的。

生態城市是人類生態價值取向的結果,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向,是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以可持續發展爲目標,以生態學爲基礎,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爲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爲手段,綜合協調城市及其所在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系統,建設健康、高效、文明、舒適、可持續發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