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現代產業結構相關論文

論文1.03W

現代產業結構相關論文

一、連雲港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現狀分析

現代產業結構相關論文

連雲港產業結構演進的第一個階段爲1984—1997年,產業結構主要體現爲“一、二、三”型和“一、三、二”型的交替變化特徵。1984年連雲港的三次產業結構爲49.7:29.7:20.6,1990年三次產業比重變爲46.1:26.6:27.3,依然表現爲農業大市的特徵,但是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1993年—1997年三次產業結構又變爲“一、二、三”型。連雲港產業結構演進的第二個階段爲1998—2012年,產業結構主要實現了“二、三、一”的轉變,這在圖1中表現明顯。1998年,三次產業結構首次實現第二產業超過第一產業,三次產業結構變爲33.2:34.1:32.7,產業發展邁向工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尤其是到2004年,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達到41.6%。一產比重逐年下降,到2012年,一產比重較1984年下降了70.8%,而二、三產業比重分別比1984年提高了54.5%和92.3%。第三產業比重上升趨勢非常明顯,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但是,連雲港的第二產業比重佔比偏高,這與近幾年臨港重化工的佈局相關,並且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一方面表明連雲港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連雲港產業結構與江蘇省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即二產比重都高出三產比重6個多百分點。

二、連雲港產業結構調整成效分析

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實現資源在產業之間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進產業經濟協調、穩定和高效發展。

1、比較勞動生產率

比較勞動生產率能較爲客觀地反映某一部門勞動生產率的高低,2比較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相同的勞動力所創造的產值越大。表1表明連雲港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是符合產業結構變動規律的。與全省相比,連雲港市一、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略低於全省水平。從縱向上看,自2005年以來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都呈下降的趨勢,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呈現先升後降的下降趨勢,但是和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差較大,仍存在較大的剩餘勞動力,資源配置不合理。2、產業結構偏離度產業結構偏離度(B)是反映產業結構效益以及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性的重要指標,當B<0時,該產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當B>0時,意味着該產業勞動力過剩,應該從該產業部門中轉移出去。從表2看,2007年接近於零,此後波動擡升,平均水平低於全省2.21個百分點,說明連雲港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較好。

2、產業貢獻率

三次產業貢獻率是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用以分析經濟增長中各產業貢獻大小的程度。從橫向看(表3),連雲港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平均爲48.1%,略低於全省0.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爲40.02%,低於全省平均6.16個百分點,表明第三產業發展層次依然較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第一產業平均貢獻率爲14.67%,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反映出連雲港農業大市的特徵明顯。從縱向上看,2005年以來,第一產業產值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處於下降的趨勢,但到2012年又上升到14.67%,這說明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和投入反映在地方,突出的表現爲現代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力度增加。第二產業產值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處一種不穩定的波動狀態的趨勢,同時也表明連雲港正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期。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波動也較爲劇烈。

3、產業結構指數

產業結構指數是某一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所佔的比例與全員勞動生產率的乘積,而全員勞動生產率是指某一產業的增加值與該產業從業人員數之比。透過產業結構指數變化可以把握該地區產業結構演進的整體情況和各行業的變化情況,明確產業結構調整成效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表4所示,連雲港2005-2012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指數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明顯低於江蘇全省水平。除第一產業外,二、三產業結構指數都低於江蘇全省。連雲港的二、三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較高,相對於全省來看,第三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三、連雲港市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的構建

1、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按照“調高、調優、調強”的要求,順應產業“綠色化、精緻化、高端化”發展趨勢,下一步我市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按照“傳統產業品牌化、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化、傳統農業現代化”的思路,突出綠色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在“工業化、資訊化與生態化”融合發展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2、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與着力點。

從我市的區位、資源、產業基礎等現實情況出發,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應着力構築以現代服務業爲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爲支撐、現代農業爲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結構進階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產業績效高效化、產業鏈羣配套化、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1)建立創新型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體系。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提升傳統農業的競爭力,努力打造農業特色產品品牌和綠色品牌,依託鏈羣關係建立體系完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以創新驅動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驅動發展與特色發展相融合,實現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融合,增強產業鏈創新能力,從而形成融合創新的具有產業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新體系。(2)建立高端化的先進製造業體系。依託現有基礎和港口條件,積極引進發展臨港基礎型產業、基地型企業。重點發展資金與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現代裝備、汽車、石化、船舶製造等產業。推進先進製造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形成高端化的先進製造業體系。(3)建立開放高效的國際化現代產業體系。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爲契機,加快海陸雙向開放,加快發展港口物流與相關服務業,創辦通海國際物流博覽會,建設國際展覽交易中心和產業技術合作中心。主動融入上海自貿區建設,爭取設立綜合保稅區和連雲港自由貿易港區。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設立省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合作示範區。透過依託港口資源條件提升產業體系的外向度,發揮臨港經濟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形成開放的產業體系,融入國際產業的高端層次。(4)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調整和逐步淘汰資源浪費型、能源高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產業,發展環保、綠色等低碳產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爲將來產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留下必要的空間。(5)建立推進現代產業發展的現代市場體系。一是培育市場機制,消除制約產業發展的制度障礙。二是建立科學完善可行的產業促進政策,更好地促進產業政策與宏觀政策相協調、產業政策與對外政策相協調,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產業調整升級。三是建立現代服務業新體系。要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積極培育新生業態,拓展新領域,推動服務業發展延展壯大。

標籤:產業結構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