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及啓示論文

論文3.21W

產業結構知識化

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及啓示論文

1.資訊產業成爲支柱產業

目前發達國家資訊產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40-60%,新興工業國爲20-40%。美國是世界上資訊產業最發達的國家,1990年美國對以資訊技術爲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超過了對其他產業的投資,標誌着它率先邁進知識經濟時代。歐盟爲了改變高技術領域競爭的不利地位,於1993年在《經濟增長、競爭和就業》白皮書中提出歐洲資訊高速公路協議,擬定了歐洲資訊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計劃。北歐諸國以資訊產業爲突破口,實現了90年代經濟的持續增長,芬蘭的諾基亞和瑞典的愛立信在全球移動電話領域分別佔第一和第三位。新興國家和地區資訊產業的發展也引人注目,臺灣的筆記本電腦、監視器、臺式電腦、主機板等14項電腦產品產值均佔世界第一,與資訊技術相關的產業已成爲臺灣第一大出口產業,約佔製成品出口的50%。韓國明確提出於2002年躋身全球十大資訊產業國的目標,爲此兩年前就制定了《2000年資訊化推進計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資訊產業的發展。

2.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加速

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二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發達國家集中發展微電子、生物技術、新材料、電信、航空、機器人和機牀、電腦及軟件等高新技術,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大批成爲國民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並推動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化發展。由於高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傳統產業爲其提供材料、工藝、基礎器件和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支撐,高技術產業反過來也對傳統產業產生了極強的改造作用,即透過高技術產業的槓桿作用,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和技術水平,使傳統產業開闢新的市場,煥發新的生機。

3.勞動力結構智力化

過去在社會生產勞動中體力型和經驗型的勞動者佔多數,智力型的腦力勞動者比例不大,隨着科技進步的加速和經濟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從20世紀中葉開始,腦力勞動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爲社會勞動中的主力。20世紀90年代後,發達國家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智力化趨勢更爲明顯,腦力勞動者在就業結構中的比重已佔絕大多數。據OECD統計,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裏,在其成員國的製造業領域,技術工人就業人數增加了10%,而熟練工的就業人數減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術技能的高工資就業人數增加了20%。

產業結構的調整

60年代以來,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與傳遞大體出現了三次高潮:

1.第一次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與傳遞浪潮

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鋼鐵、化工、汽車和機械等資本密集工業,同時發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術、資本密集型工業,如機器人、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等,而把紡織、服裝、製鞋等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業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地區。“亞洲四小龍”等獲得了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與出口的良機,開始由進口替代型向出口導向型經濟轉變,並逐步發展成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70年代由兩次石油危機誘發的1973-1975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西方發達國家能耗高的重化工業,迫使發達國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開始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爲主的較少消耗資源與能源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將汽車、鋼鐵、造船等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高了產業結構的水平。與此同時,亞洲“四小”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或地區抓住國際經濟提供的產業調整和轉移的機遇,及時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開始承接和引進美、日等發達國家轉移進來的某些資本密集型產業,並將失去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盟國家等發展中國家,以實現其產業結構的升級。

2.第二次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與傳遞浪潮

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和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國際經濟遭受了強烈的衝擊,發達國家之間貿易摩擦加劇,各國爲了建立新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格局和與國際經濟相協調的經濟結構,出現了又一次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和傳遞浪潮。這次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傳遞有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地區分工向縱深發展。美、日等發達國家爲了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進階化,產業結構重心向高技術化、資訊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大力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爲中心的資訊產業和以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爲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並以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汽車、電子等產業轉移到他國,特別是亞洲“四小”和東盟。這次世界產業結構的轉移和傳遞對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亞洲“四小”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透過大量吸收發達國家的投資,承接美、日轉移出來的重化工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使經濟增長有了新的推動力,並促使產業結構迅速升級。80年代中期以來,“四小”已在鋼鐵、汽車、石化等領域與美、日展開激烈競爭,並已開始大量吸納美、日的微電子等高科技和投資,同時也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盟和中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工業中產業之間的垂直分工向產業內部垂直分工的發展。所謂產業之間的垂直分工是指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以及技術密集型工業之間的分工;而產業內部分工則是指各國在同一產業內產品的“差別化”分工和企業之間工序的分工,即中間產品與組裝成品的分工。一般來說,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部件和組裝成品由發達國家的企業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生產。

3.第三次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與傳遞浪潮

90年代,隨着知識經濟在發達國家逐步成爲現實的經濟形態,全球經濟系統面臨國際分工的變遷,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不可避免。國際分工格局中出現“產品差別型分工”和“生產工序型分工”深化發展的新特點。總體上看,美國站在當今國際分工的頂尖,發揮在新技術、新產品領域的創新優勢,主要從事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則發揮其在應用技術開發領域中的優勢,主要從事一般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其他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較低,主要從事附加值較低的一般工業產品生產。如日本電子機械工業發達,但其中的軟件技術仍要從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進口。

產業開放度不斷提高

隨着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產業結構開放的程度日益深化。而且呈現出新的特徵。

1.各國產業結構的關聯性和互動性增強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經濟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與此相適應,各國產業結構相互聯繫的程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形成了世界經濟產業結構大系統,出現了結構互動這一重要經濟現象,即各國產業結構都是世界產業結構大系統的組成部分,一國產業結構的成長、執行必然要與世界其他國家產業結構發生相互關係,或者說一國產業結構作爲一個開放系統,在與其他國家產業結構的互動影響中成長執行。

首先,隨着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客觀上要求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最佳資源配置,所以各個國家根據本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狀況,發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產業,以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如製造業在全球範圍進行生產專業化分工和不同生產環節的分工,實現了無國界生產,這說明要在全球範圍實現生產要素和產業結構的互補,才能提高產業結構的執行效益。

其次,由於各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地位不同,各國的產業優勢也不同,一國的產業結構並不是齊全的,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完整性使各國、各區域的產業結構緊密相連,在互補競爭中得以提

高一國或某區域產業結構體系的整體效率。

第三,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趨勢同樣明顯,國與國之間、國際區域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國家產業結構的演進既置身於本區域內部的分工中,又置身於全球國際分工體系中,一國的結構變動既深受國際分工變動的影響,也影響周邊其他國家的結構變動,並迅速波及到全區域;而一個區域的結構變動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區域。因而,從全球範圍看,各區域產業結構體系間的相互依存、互動作用日益明顯和深化。

2.產業結構的開放效應不斷提高

產業結構度的開放是隨着經濟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分工的深化而不斷提高的。產業結構的開放促使產業結構開放效應提高。

首先,一國開放的產業結構意味着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不僅是國內市場,而且還有國際市場,開放程度越高,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就越強。要開拓國際市場就需要發展對外貿易,擴大出口,促使生產規模擴大,從而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有的國家透過市場的開拓,使成熟的產業向國外擴散,延長了產業的生命週期;有的國家透過市場的開拓,加快了產業轉換升級的進程。

其次,要素貢獻來自資本、技術和資訊三個方面。在當代經濟開放和結構開放的條件下,國際資本的流動已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從一個國家來看,外資的流入流出都伴隨着產業的變動和發展,資金缺乏的國家透過利用外資,緩解本國資金的不足,加快經濟的發展;資金富裕的國家透過資本輸出不僅使成熟的產業向國外擴散,並以此突破他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擴大國外銷售市場,而且可以利用國外的各種資源,獲得更多的利潤。資本的流動是與技術的轉讓和引進相聯繫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通常伴隨着技術轉讓,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透過技術引進,改造現有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並使出口行業的競爭優勢強化,以達到促進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開放的經濟還爲產業發展提供了世界經濟和市場的資訊,對各國確定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積極作用。

第三,各國產業結構開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國際生產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的發展必然促進產品特別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出口,進出品貿易發展又帶動了新的需求,從而成爲一國生產擴張的刺激因素。

對我國的啓示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國作爲世界產業結構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如何適應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正確地確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對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順應世界潮流,明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從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看,順應世界潮流,選準結構調整的方向,及時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是一國經濟保持長足增長的關鍵。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一躍成爲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發展成爲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並不斷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美國在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中,抓住主動權,發展資訊技術爲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分工中處於頂尖的位置,並出現了被經濟學界稱爲“新經濟”的現象。新世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結合我國國情,針對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和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之間的矛盾,從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現狀出發,確定我國各產業發展的方向,並實施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結構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緊跟當代世界產業發展的主流,順應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外向化、國際化的客觀趨勢,實行具有超前意識的跨越式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促使產業結構加速升級。

2.實行跨越式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資訊產業,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結構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經濟興起的大背景下,資訊技術與資訊產業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集中表現。我國作爲發展中國家,無疑面臨着嚴峻的考驗。但與此同時,資訊技術的進步與網絡經濟的興起,也爲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首先,透過大力發展計算機軟件等資訊產業的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以資訊、知識爲重要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各地區之間、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繫,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其次,透過大力發展資訊業,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普遍推廣應用資訊技術,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資訊化水平,使各產業改造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生產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服務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各產業整體素質的的目。第三,透過實施產業戰略性重組,建立有利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加大資訊技術、資訊產品的投資開發力度,搶佔各類資訊服務業發展的先機,加快我國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化。

3.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要立足於高起點,以加快高科技產業化發展爲核心

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具有巨大的牽引作用。由於我國長期以來技術進步緩慢,設備、工藝陳舊,因此,不僅要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且更要重視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要進一步創造有利於高科技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特別是要完善資本市場,鼓勵創業投資事業的發展;要借鑑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制訂完善的風險投資業的相關法律法規,扶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成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始終應是中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在集中力量追蹤世界科技前沿,參與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的過程中,要加快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動態結構調整。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還可以從傳統產業中分離出一部分,按新的執行機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4.產業結構調整要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從全球資源配置過程看,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必須體現該國在全球經濟中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我國是一個產業體系完整但產業技術結構多層次的大國,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分工格局正出現新變化的背景下,要爭取主動、贏得市場,就必須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並實施產業差別化策略,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真正成爲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一部分一般製造業將從發達國家中淘汰下來,我國應利用這一機遇,把一部分具有優勢的製造業,以新技術武裝起來,提高內在質量,形成新的製造業技術優勢,增強競爭能力,佔領世界市場。一些幼稚產業也要立足高起點,注意規模效益,提高技術水平,強化整體素質,成爲能替代進口、增加出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要注意發揮比較優勢,從目前具有的比較優勢環節入手,逐步向核心技術領域推進。

5.產業結核調整要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努力提高產業結構的開放效應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在本國範圍內封閉地進行,世界市場、外資的流入,都將影響到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儘管我國有較完整的產業結構(同中小規模的國家相比),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和市場空間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本國,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要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經濟體系的執行效率,就必須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因此,提高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後我國要更多地吸外資進入

國內市場,透過外商投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經驗,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適度開放,引進外國農業技術、資金,透過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現代化;要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加快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商貿、運輸等服務業的外資引進,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在“引進”的同時應加快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企業將國內成熟的工業技術轉移到海外,加大開發和利用國際資源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