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以石觀史的論文

論文1.05W

以石觀史

摘 要:碑刻是千百年來人們羣衆用來記載當時的社會生活的載體,它帶有濃厚的風土民情,最具有地方個性,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最可靠資料之一。《永福石刻》這本書收錄了永福地區的主要有代表性的石刻碑文,是研究廣西地方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關於以石觀史的論文

關鍵詞:碑刻;以石觀史;永福石刻 中圖分類號:K877.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25

一、 以石觀史的歷史意義

日本學者太田辰夫在專著《中國語歷史文法》所寫的“跋”中,將中國古代文獻區分爲同時資料和後時資料兩大類。所謂“同時資料”,是指某種資料的內容和它的外形(即文字)是同一時期產生的,如甲骨、金石、木簡、作者手稿等。而“後時資料”則基本上是指外形比內容產生得晚的那些資料,它們均已被轉寫和轉刊。太田辰夫指出,中國的資料基本是後時資料。而從歷史研究角度上來說,當然最好是以同時資料爲基本資料,而以後時資料爲旁證。廣佈城鄉各處、歷經滄桑的碑刻資料就是中國歷史研究中難得的原始證據和同時資料。錢大昕說:“蓋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壞;手抄板刻,展轉失真。獨金石銘勒,出於千百載以前,猶見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徵,故可寶也。”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資料中,碑刻文獻作爲一種以石頭爲載體的特殊文獻,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史價值:一是史志價值,記述當時人們活動的蹤跡,可以彌補史志的不足;二是輯佚價值,可以輯補文獻圖書的不 足;三是校勘價值,可以校勘文字某些字句之訛。而且有些石刻有作者署款,提供了創作的準確時間,爲研究名人生平或某一個歷史事件提供了可信的資料。

二、《永福石刻》主要內容

黃南津、黃流琪主編的《永福石刻》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本書共計244頁,內容非常豐富,是研究廣西地方史的重要文獻資料。本書收錄了永福地區的主要有代表性的石刻碑文,大體上分成兩大類:摩崖和碑刻。石刻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記事託思的方式,自古以來,先民將生產生活、社會發展、人生經歷的重大事件、重要規章、重要結果及個人觀點與情感鐫刻記錄於摩崖上、碑記中,以求彰顯後世,流芳萬古。正如韓愈讚頌“石刻之祖”――石鼓文所云:“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韓愈《石鼓歌》)因此,我們透過解讀石刻,能夠更好地瞭解地方歷史,領略地方文化。該書收錄了四十多處石刻,近二百餘通。

按時間來劃分,涵蓋了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其中,宋代有2處,元代有1處,明代有13處,清代有23處,民國有3處,另外有2處時間待定。這說明收錄的石刻以明清時期的爲主。

按體裁來劃分,有遊記、墓誌、族譜、紀事、詩賦、地契、禁約告示等。其中宋代的2處和元代的1處都是文人題寫的字;明代的13處體裁以紀事和文人騷客題寫的詩賦爲主;清代的23處,體裁比較豐富,有紀事、族譜、地契、詩賦、禁約告示等;民國的3處體裁以紀事爲主。

按內容來劃分,包括福壽文化、環境保護、民間互動、民族融合、回族定居發展、佛教信仰、李氏家族、抒情詩賦、移民的遷入等。宋代的2處和元代的1處內容表達了福壽文化的豐富內涵,突出了“和諧”“安寧”的氛圍;明代的13處內容包括俞大猷平定古田農民起義、望北亭的修建的記載以及詩人託物言志的詩賦等;清代23處內容包括林村八甲祠堂的記載、李吉壽一門家族情況的詳細介紹、村人重修石牆事件、齋巖廟的籌建及管理事宜、木村莫家歷史、保護私人財產的.禁約、清真寺的告示、彩調的發展等;民國的3處內容包括詩人登臨月山的感受、百壽新縣定名的始末等。

本書的寫作特點是:作者先實地考察和現場拓片,在對永福地方文化、典籍、風土人情調查研究瞭解之後,對石刻作者及內容進行解讀,從民族學、民俗學、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角度交叉分析研究,對碑刻進行鑑賞。《永福石刻》作爲物質載體,展示豐厚的精神財富,不僅是永福福壽文化的重要支柱,更是永福福壽文化的紮實根基,是永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變遷的歷史依據,是研究永福地方史的重要史料。

因此,“以石觀史”,是一種研究歷史的很好的方法,透過碑刻分析歷史,能更好地提出新的歷史觀點。

參考文獻:

[1](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畢沅.關中金石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黃南津,黃流琪.永福石刻[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

標籤:觀史 以石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