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未來地鐵換乘站空間設計的思考與探討論文

論文1.12W

摘要:對於長春市的軌道交通來講,輕軌的兩條線路以及與軌電車成爲了城市居民出行最爲喜愛與熱衷的出行方式,同時地鐵一號線即將於今年6月末開通,由此線路之間交匯處的換乘空間的空間體驗也日益受到關注。人口集聚多、人口流量大成爲了換乘空間的最大特點。那麼在交通引領城市發展,軌道帶動大衆提升出行效率的今天,如何能夠提高地鐵換乘站的換乘效率與空間質量,加快資訊交流,與設計藝術相互通,與文化歷史相連接,使居民在出行體驗中更加凸顯人性化成爲了研究者們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未來地鐵換乘站空間設計的思考與探討論文

關鍵詞:長春市;換乘站;空間設計

1背景資料

1.1長春市現有軌道交通的運營及換乘現狀

長春輕軌3號線是長春市軌道交通的首條線路並於2002年開通,距今已有近15年的歷史了。到2016年,長春已運營線路一共爲四條,分別爲輕軌3號線、4號線和有軌電車54路、55路。其中,輕軌3號線的臨河街站與輕軌4號線的衛星路站交匯於一處,兩條線路也僅有此處設定有換乘點。由此現狀分析可知,長春市地鐵換乘空間相對較少,無論從外部空間設計還是內部空間形態構成來講,都處於不斷摸索和發展的階段。同時,換乘站是乘客轉換線路的的核心區域,其內部空間的設計的方向與特徵,將直接影響着居民的出行效率與質量,並從一定程度上引導着乘客的審美與價值觀。

1.2輕軌換乘樞紐實地調研與問題考察

換乘中心對於城市交通脈路來講可以稱爲是至關重要的節點,而落實於長春市的軌道交通中來,又可以稱之爲城市道路肌理中的心跳與脈搏,具有人流集散、資訊傳遞、媒介交換等多種功能。由此對輕軌換乘中心進行了實地調研,該換乘站空間佈局形式爲節點交叉式,由於兩個站點相互分離且有一定的高度差距,因此採用的.是通道換乘+垂直換乘的方式。同時透過數據採集與調查問卷的研究方法,從換乘空間功能性、合理性、導向性、趣味性等多個維度進行了相關的考察。統計分析後可得出以下結論:在功能方面乘客反映缺少扶梯的設定,換乘距離遠、換乘時間長,影響出行效率;在合理性方面乘客認爲在坡道的設定、無障礙設計以及電梯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經常看到殘疾人拄柺杖、婦女抱着小孩上下樓梯,設計不夠人性化;從導向性上來講,乘客認爲作爲輕軌目前唯一的換乘中心,其標誌性引導標識不夠明顯,乘車資訊不準確,且對於一些並不熟悉路線的乘客來講,會產生耽誤時間、坐反車等情況;從空間趣味性上來講,乘客認爲換乘的內部空間過於乏味單調,資訊量極少,並沒有吸引乘客的焦點,尤其冬季室內溫度很低,根本無暇顧及其周遭情況,只想儘快乘車。由此可見隨着居民生活質量與審美觀念的提升,單一而枯燥的換乘空間形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乘客的出行要求。

2基於長春地區軌道交通換乘空間相關特徵的思考

2.1空間體驗趨於人文關懷

近年來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與快速建設,使羣衆擁有了安全、高效、精準的交通工具,但是與此同時,以“運輸人”爲目標的軌道建築設計往往會忽視人的感受與需求,上述的調查問卷中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增強人文關懷,凸顯人性化,注重乘客的出行體驗尤爲重要。以日本軌道交通公共空間與設施爲例,可從三方面進行考量。其一是規範化標準化設計,要求符合地體換乘站的基本空間特徵,滿足大衆出行的基本功能,日本銀座地鐵站分爲三層,作爲較爲大型的換乘站,其換乘安靜有序無不歸功於功能的合理性,使大衆在此模式下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換乘;其二是是站內的無障礙設計,對細節的把握力求細緻到位,不僅要設定無障礙衛生間、無障礙坡道、無障礙電梯等還要提高其使用效率。比如在衛生間外部設定盲道、內部設定不同高度洗手檯、地面採用防滑材料等等;較爲大型的換乘中心的流線比較複雜,坡道的設計也成爲了一大難點,可採用迴轉、貫通、扶梯等方法解決坡道的問題。長春輕軌換乘站有設定無障礙電梯,但經常處於停運狀態,針對此問題應該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與解決。總之將不同階層人們的需求分類,功能細化,充分照顧老人、兒童、殘疾人士的感受;其三是導向性設計,在不同的高度(牆面、柱子、天花板、地板)上增設標識,增加電子屏的設定,力求資訊的快速準確;設定相應的隔離帶,透過地面標識或顏色將人羣進行有效區分,使進站出站更爲有序,使水平流線更加清晰,避免人流衝突,提升換乘效率。

2.2空間設計彰顯地域文化

從地域性來看,長春市位於東北地區,是典型的寒地城市,因此首先考慮其氣候特徵,在外部形態設計中儘量避免流線型曲面設計,尤其是對於人流聚集較多的換乘站來講,冬季結冰墜落會嚴重危及到行人的出行安全,同時爲了保證冬日的保暖性能,其處於室外的換乘站基本上處於封閉的空間形態,所以增加其建築的保溫性能是十分必要的,適宜和舒適的室內溫度能夠充分照顧乘客換乘時的心理感受。其次,軌道交通作爲一座城市歷史文化交流的載體,其換乘站所承擔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長春是典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汽、長影電影製片廠、僞滿建築、淨月潭等等無不代表着象徵着長春的文化與風采。因此,在換乘站的空間設計中應融合這些相應的因素。南京地鐵1號線的花神廟站就是一個實例,將梅花的形態和風骨透過繪畫的形式掛於站內牆面上,不僅僅突出了南京市的文化風采,而且也讓乘客感受到了一絲浪漫的氣息。而對於即將開通的地鐵一號線的換乘站———南廣場站,代表着長春市沉甸甸的歷史與記憶,因此,在換乘站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當時長春南站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築特色以及文化特色,重現當時的歷史印記,同時這也是對歷史真實性的尊重,使大衆在換乘站中能夠感同身受,在潛移默化當中將文化進行傳承。

2.3空間形態關注資訊藝術

換乘站除了有它本身的換乘功能外還具有資訊傳達、媒介交換的作用。資訊的時效性、傳播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一座城市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吸引一定客流量的關注。而目前的廣告宣傳方式太過千篇一律,乘客會產生煩躁情緒,並不能有效吸引其目光。所以在空間形態設計上,應運用不同的室內裝修材料,透過對空間的簡單的凹凸變化,可以達到一定有效的交流契機。以杭州市江陵路地體站和一號線樂評專列爲例,用微博上的5000條評論印滿了每一列的地鐵,紅底白字,衝擊着、喚醒者每一位乘客內心的情感波瀾,也成爲了西子湖畔一抹亮麗的風景線,使每一位得到共鳴的乘客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因此,換乘站也是傳播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節點。同時關空間內裝修藝術也是值得關注的,枯燥、匆忙、不舒適、不耐煩現已成爲了羣衆換乘的常態,透過內部裝修或是科學技術等手段將冰冷的建築構件生動化;也可以採用粘貼壁畫、瓷磚等形式豐富牆面以增加其趣味性以及空間的吸引力。

3關於長春市未來地鐵換乘站設計的探討

透過對上述換乘站空間特徵的相關思考,對未來長春地鐵換乘站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啓示意義,透過對其地鐵建設的路線圖分析可以發現,長春預建設地鐵換乘站多爲十字交叉式,由此換乘空間構成方式的研究顯得尤爲重要。站廳換乘、通道換乘、垂直換乘或組合換乘等換乘方式將會更適用於長春未來換乘站的建設。應搜尋國內外相關案例,總結相關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考慮爲換乘站設定主題,使其與所到站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並融合上述空間特徵,打造出整體性較強、較爲全面的的地鐵換乘站。

4小結

長春市未來幾年內將大量建設地鐵,而換乘站也將應運而生,因此,對其關注與研究成爲了至關重要的課題,換乘站內部多爲封閉形態,其垂直交通,水平流線,空間形態等各個要素都成爲了設計應考量的因素,其換乘站設計的合理性將直接影響居民出行的質量,甚至會影響整個城市軌道交通執行效率。本文從空間入手,初步探討了長春市未來地鐵換乘站的未來設計思路,並進行了相應總結。另外筆者對該方面的研究上有不全面之處,希望在今後的研究中及時更正與補足。

參考文獻

[1]張曉偉.王太亮.趙景偉.城市地鐵車站公共空間設計藝術[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6(09):5-9.

[2]姚敏峯,吳堃,李泰.香港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建築空間構成[J].設計前沿,2015(0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