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親社會行爲的意義論文

論文2.27W

1高校體育教學現存問題分析

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親社會行爲的意義論文

筆者作爲一名大學體育教育工作者,連續9年擔任一線體育課程教學工作,並於2014年3月至6月對合肥幾所高校進行實地調查走訪,得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調查結論,將高校體育教學現狀進行總結:

1.1體育教學流於形式

(1)學分比重偏低,授課時間較短.非體育類的本科院校裏,體育作爲通修課程,一般分三到四個學期開課,本科生4學分,專科生3學分,授課時間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在學位總學分大約130分的情況下,4學分的比例相對較低,這與重視體能教育的素質教育目標大相徑庭.而體育運動和羣體競技活動應該是始終貫穿大學生高校生活的一項必備課程,應該在大三和大四都安排授課時間.

(2)學校師生重視度不夠,體育課程教學計劃傳統單一.筆者走訪的5所本科院校裏,其中3所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使用均超過了五年,新版本與舊版本相比,基本沒什麼實質性的變化.從各級教育部門到學校教務處,再到學校體育部的各位基層教師,大家普遍對體育教學重視度不高,強調保守的安全性教育.一線教師的教學計劃仍舊以基本體育項目爲教學主體,在保障學生課上安全的前提之下,儘量修足學分.

1.2體育教學目的傳統

至今爲止,大部分本科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修滿學分,完成教務處佈置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勞逸結合,不可侷限於全天的理論課程教學;透過體育課選拔比賽項目的優秀運動員,以待在重大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運動習慣、體育素養和學生團隊意識、親社會行爲的培養.

1.3體育教學設施陳舊

儘管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逐漸改變觀念,不惜血本更換體育器材、打造體育訓練場所,但畢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在這個方面思想觀念薄弱.筆者走訪過程中,甚至發現有高校封閉運動場,除了上課期間,其餘時間一律實施封閉式管理,不準任何人隨意進入.現代化的訓練場地、優秀的體育器材,就更不用說了.

2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親社會行爲的意義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基本都是90後,這代人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成長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家中缺少同伴,一人受到多人溺愛和呵護,最終形成了強烈的自我特性.加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味強調學習成績至上,忽視了心理健康和社會責任感的薰陶,最終導致他們社會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會所應具備的、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品德.

2.1有利於降低身心不健康的風險

WHO制定的健康標準中,其中跟身體本身有關的就佔50%,包括體重得當、牙齒清潔、頭髮有光澤、眼睛明亮、肌肉面板富有彈性等.身體健康直接影響心理健康,而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學生注重體育鍛煉、強身健體,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終身體育”的觀念.一旦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落到實處,真正意義上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和運動素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健康的比重,尤其是心理健康.

2.2爲培養學生親社會行爲提供了良好的基石

高校體育教學中,以籃球、足球、健美操等爲首的團體項目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團隊機制、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對團體項目的最終成績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學生在羣體性的體育項目中,他已不再是一個具有相應體育技能的個體,更是一個重要的團隊成員.他必須學會適應,努力提升團隊素養,這就離不開互助、分享、謙讓、合作甚至自我犧牲的親社會行爲;其次,團隊內部每個成員的專業技能必定不同,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都積極參與,並提倡以好帶差.直接將親社會行爲的培養細化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再次,體育老師將學生進行分組,多開展組與組之間的實戰練習,對於對手之間友誼第一、互幫互助的優良體育風格加以表揚和鼓勵,一旦出現個別的惡性競爭和有意傷害,務必進行正確引導,適當進行懲罰.唯有此,才能真正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親社會行爲,使當代大學生能有效地參與競爭與合作、善於與人交往、具有較高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覺遵守社會規範、具有利他主義精神和助人行爲等.

2.3提升培養學生親社會行爲的教育效果

社會心理學上關於親社會行爲的發生,曾經存有“本能論”和“習得論”兩種對立觀點,但經過學者的論證研究,最終認爲親社會行爲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來的一種行爲方式,絕非與生俱來.同時,以魯賓和施奈德爲代表的學者經過研究,認爲6~12歲是助人行爲發展最快的時期.當代大學生自身年齡基本在18週歲左右,儘管親社會行爲的培養相對較難,但是並非完全毫無益處.

一方面他們正處於強調自我意識的青春叛逆期,對師長的一味說教尤其反感;另一方面,他們的社會行爲規範和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薰陶和影響.筆者對合肥市區五所高校的5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65.6%的同學認爲大學裏的思政課沒有太大意義,曠課情況比較嚴重;72.5%的同學對父母和老師頻繁的直接說教非常反感,基本不會用心聆聽;81%的同學認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如自己觀看某部影片的啓發,親身參與某個活動的領悟等.因此,一旦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相應的社會行爲規範和價值觀教育,效果會比常規的說服式教育強多倍.

3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親社會行爲的若干建議

3.1改善高校體育教學考覈制度

截至目前爲止,各大高校普遍採用體育達標考試的考覈手段,運用與評定運動競技水平類似的體能測評法,這種方法完全忽視了大學生先天體育技能的個體差異,也和素質教育目標完全脫節,最終導致師生流於形式的教學過程.爲了達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真正培養學生親社會行爲的目標,筆者認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良:

(1)國家教育部門發佈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檔案,並提倡部分高校進行試點改革.國家教育部結合各個下級部門的反饋意見,制定關於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檔案,主要補充關於滲入體育思想、加強體育素養、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相關具體條款,並下發各級教育廳,要求輔之具體的實施保障措施,最終在部分高校進行試點改革.

(2)高校教務管理部門制定具體可行的體育

教學考覈制度,補充體育素養、心理素質評價等相關考覈要素.目前的高校體育考覈仍採用傳統的體育達標考試,預定的達標分數是對學生進行體育考覈的唯一標準.作爲教學指揮棒的課程考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本性,顯而易見,高校體育課程仍然侷限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之中.作爲高校的主管專業部門,各校的教務處應當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多開展教學改革之類的課題,並最終落到實處.對於體育課程的考覈制度,應該建立多維度的體育成績評價體系,考慮學生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方面存在的差異,將運動成績的定量評價、學習態度的定性評價與身體形態機能變量的評價有機結合在一起,兼顧生理素質評價與心理素質評價.同時,體育課程考覈過程加以明確規定,確保體育老師能夠統一、有效執行.

3.2加強對高校體育教師的培訓

筆者調查的幾所高校中,80%以上的體育教師都是體育院校畢業的體育專業人員.他們的教學重點都侷限在體育技能本身,除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受到關注以外,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行爲基本被完全忽視.相關教育部門及高校自身,應該加強對高校體育教師的.培訓,除了本身的教學技能以外,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和社會行爲.

(1)定期舉辦高校體育教學培訓班.高校的體育部每月開設一次培訓課程,課程主題除了基本的教學技能外,更多的是體育教師自身師德和教學目標社會化方面的課題.培訓課程的任課教師可以邀請學院社會學專業和心理學專業的相關專家,也可以讓體育部經驗豐富、運用效果較好的優秀老師來主講.培訓班以理論講授和案例探討爲主,多加入互動環節,切忌流於形式.

(2)完善體育教師的考覈管理.年終考覈是每個高校每年必做的基本事項,但目前的考覈表基本分爲職工個人鑑定、基層單位審覈意見、學院領導審覈意見等常規內容,最終只能在平時考勤這塊得到實際的體現.建議將年終考覈表加以細化,儘可能量化,從業務水平、職業素養、學術水平等多方面加以衡量,可採取傳統的記分制,由學生、同事、領導共同打分.

3.3建立規範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體系

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仍採用傳統的傳授式的授課模式,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基本的技術動作,然後分組訓練,最終考覈.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注重體育運動專業技能的學習,部分教師在教會學生基本技術動作後,根本沒有用心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心理變化,更沒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社會帶來的社會影響.結合親社會行爲的影響因素與具體的高校體育教學實際情況,建議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體系適當考慮以下因素:重視羣體規範的作用.助人和利他是我們的社會規範所要求的行爲,但是有要求不等於人們就有行動.羣體理論告訴我們,一旦有人不遵從規範,從衆傾向將大大降低,不遵從的人隨之增多.羣體一致性降低,規範力度下降.個體和羣體的這種互動進行下去就有可能使現有的規範瓦解,代之以其他的規範.高校教育工作者一貫的傳統思維模式就是在專門的德育課程或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上強化學生的親社會行爲教育,導致大部分以說教爲主的教育結果就是學生不能很好地領悟,達不到最佳效果.

體育課程中的專業技能學習,可採取“好幫差”“分組競爭訓練”的方式.“好幫差”就是鼓勵體育專業技能強的學生主動幫助弱的學生,幫人者既是這個班級羣體的優秀者,又是班級羣體的帶領者,優秀示範者的社會角色、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信任會賦予他對應的社會行爲和社會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實施助人和利他的行爲.在體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他不再是簡單地完成相應的體育技能動作,取代單純炫耀心態的,恰恰是在幫助同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助人、利他等相應的親社會行爲.“分組競爭訓練”就是將學生隨機分成幾組,每組人數控制在10人以內,體育老師制定具體的競爭標準,在規定時間內各組採取自己制定的方式進行體育技能訓練,最終體育老師綜合訓練方式、訓練表現、訓練結果進行打分,並予以獎懲,對排名靠前的小組予以獎勵,對排名靠後的予以懲罰.此種方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組織凝聚力,體育課堂學習不再是單獨的個人行爲,而是榮辱與共、相輔相成的集體行爲.各個學習小組此時儼然已經成爲一個學習團隊,他們會互幫互助,共同爲了提高小組總分而努力.這種在最基本的生理技能訓練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心理,在個體心目中的印象相對會深刻很多.

作者:李萍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