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現實困境探討論文

論文8.67K

摘要: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近年來,我國發展生態農業只是小範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範圍、大尺度推進困難重重。目前,針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面臨的現實困境是發展規模小、推廣難度大、市場需求低、農戶接受能力低及激勵機制缺乏等問題,提出進一步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的對策。

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現實困境探討論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現代農業;激勵機制

一、生態農業內涵與特徵

1971年美國土壤學家沃艾伯奇首次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1981年英國農學家沃克沃辛頓進一步明確定義生態農業爲“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1]。1980年我國學者葉謙吉對生態農業定義爲“從系統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以期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2]。可見,發展生態農業,目標是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目的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手段是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其特徵如下:

(一)生態農業具有生態性與可持續性

生態農業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爲目標,提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注重農業生產的生態性、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性循環,使農業生產走上生態、持續、協調發展的軌道。發展生態農業,有利於改良土地,降低農村水資源污染程度,能有效減緩現代農業生產帶來的農業、農村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二)生態農業具有綜合性與高效性

生態農業以大農業爲出發點,強調農業生產的整體性、協調性、循環性、再生性,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相互協調和全面發展,具有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特徵。生態農業透過物質能量循環,實現了廢棄物的轉化再利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產出、高效益、少污染。

(三)生態農業具有地域性與多樣性

農業生產表現出一定的地域和多樣性,主要由地域自然環境、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等因素決定的。生態農業是在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現代農業形式,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特徵。現階段,我國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各地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發展了適合本地域特色的各種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體現了生態農業的區域性與多樣性。

(四)生態農業具有外部性

就生態農業生產過程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技術、生態農業產品都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具有外部性特徵。其外部性體現在農業生產者利用生態農業技術發展農業,具有降低水土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還體現在綠色、有機、健康的生態農產品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另外,農戶最初採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是對生態農業技術的一種推廣,但採用新技術投資無法從其他農戶那裏取得補償,又無法限制其他農戶模仿性消費,因爲一旦推廣就可以被許多農戶同時消費,且每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爲零。

二、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經過近30年的探索和發展,其範圍不斷擴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技術不斷提升。2009年駱世明將生態農業分爲景觀模式、循環模式、立體模式、食物鏈模式和品種搭配模式等5種生態農業模式類,在此基礎上將每一種生態農業模式類再劃分爲若干個生態農業模式型。2002年,農業部在全國範圍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型生態農業模式,並建立示範基地進行推廣。近年來,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從生示範縣逐漸擴大到生態農業建設示範市,建立了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100多個、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500多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達2000多個。隨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需求的增加,生態農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生態優勢將越來越多的轉化爲經濟優勢。

三、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激勵和補償機制缺失,影響了生態農業推廣普及

生態農業實質上是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生態農業農民投入的勞動量大,投入技術多、成本相對較高、風險也大。而生態農產品具有外部性特徵,生態農產品定價過高,消費者需求不足,難於銷售,只能採取略高於傳統農產品價格,即生態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導致農戶獲取的經濟效益低。由於我國農產品價格機制的缺陷,使得農戶生產生態農業產品獲得的個人福利小於生態農業產品對於全社會提供的福利,使農戶發展生態農業的外部正性沒有體現。另外,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補償機制,彌補農戶外部正收益,同時也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使得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無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削弱了農民普及和發展生態農業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社會化小農生產,限制了生態農業發展

我國農業生產模式是以家庭經營爲主的小農生產,徐勇、鄧大才、劉金海等學者針對現代農業生產特點及農民演進特徵提出了“社會化小農”,並認爲“社會化小農”作爲現代社會農民演進的新形式,具有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和決策化特徵,是生態農業發展的主體。“社會化小農”在農業生產中的社會化生產決策的基本前提是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一般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分散性和獨立性生產決策,這種家庭經營爲主的小農生產“小規模—小投入”導致“低產出—低效益”,致使農民從事生態農業生產所獲取收入達不到他們所期望的經濟效益,影響了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社會化小農”分散經營農業生產方式限制了生態農業發展。

(三)“均田制”土地制度,阻礙了生態農業規模化經營

從綜合性與高效性的角度看,只有在一定大的區域範圍內,生態農業的生態系統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和效益,即發展生態農業要規模化。我國農業生產耕地面積按人均比例平均分配的,受這種“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影響,我國農戶平均耕地面積僅有0.4hm,且耕地面積呈進一步縮小趨勢。同時,農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時,採取不同質量等級的土地分別進行平均分配,農戶耕地面積被小塊分割,使農戶生產經營極不方便。近年來,有部分農戶透過土地流轉獲得一部分耕地面積,絕大部分仍爲小規模生產,這種以農戶爲單位小塊分割農田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和規模化建設,使我國生態農業發展仍處於小規模的、零星的、低層次的狀態。

(四)現代農業技術“新式粗放式”應用,進一步污染農業生態環境

從生態和可持續角度看,生態農業倡導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等物質,關鍵是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傳統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指蔬菜的新式育苗、農作物的新品種採用及農業機械化使用,以提高農業產出。農業生產種植採用家禽肥料+化肥,主要採用人工方式種植、除草、收割;農業蟲災氾濫採用大量人工投入治蟲。現代農業生產整個過程都融合了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採用“新式粗放式”方式。大棚蔬菜從種子選擇到菜苗孕育,再到蔬菜採摘,多采用先進現代農業技術,同時在整個過程都有價格較低的高倍農藥被使用,致使蔬菜幾乎見不到一個蟲洞;農作物種植除草工作只需要一袋高劑量除草劑就能解決,整個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本不需要人工除草。農業生產中這種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退化、土地及水資源污染嚴重,使得原本脆弱不堪的農田生態環境更加難以爲繼。顯然,現代農業技術“新式粗放式”推廣應用,進一步污染農業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發展要求相去甚遠。

四、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

(一)建立發展生態農業的激勵和補償機制

生態農業的效益包括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透過市場機制只能實現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現階段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要實現經濟、生態效益,政府的支援和引導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應建立發展生態農業的補償和激勵機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財政補償政策及相互配套措施。建立生態建設專項基金,實施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生態農業在稅收、金融等政策上傾斜。同時,地方政府實行配套資金支援等。二是建立發展生態農業的利益誘導機制,透過利益驅動使農業生產者積極主動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有利於生態農業建設行爲進行資金補貼和技術扶助,如良種補貼,綠色、無公害種植補貼,同時加大技術部門在技術上的免費指導和服務。

(二)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分配及產權制度

依據生態農業特徵,發展生態農業的農田土地一般生產經營週期期限比較長、投資成本較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市場風險較大。因此,爲了鼓勵農戶發展生態農業,鼓勵其增加農業資源投入、積極主動採用生態農業新技術,政府應適當延長生態農業戶的土地經營承包期,爲此,一要儘快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使生態農戶對土地的使用權拓展到實際上的佔有權,即農戶在土地承包期限內,對其所承包土地有實際上使用、佔用、收益和處置權,集體只是保留法律上的最終歸屬權。二是農村農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時,推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透過土地產權制度的完善,穩定土地使用權,延長農戶對土地投入的利用效率,從而有利於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加大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強化生態理念

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方面要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戶的生態理念。一是加大生態農業技術及生態理念宣傳。利用互聯網、電視進行宣傳農業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對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產生的危害。二是推廣新農藥和綠色有機肥。鼓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畜禽糞便生產商品有機肥,鼓勵廣大農民使用商品有機肥,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大幅度減少農藥的濫用和亂用。三是加大生態農業科技培訓力度。政府牽頭組織各類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接受能力,鼓勵科技人才推廣生態農業實用技術,引導農戶採用農業科技新技術、新成果來提高生態農業及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場競爭力,促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

(四)透過生態農業示範基地,推廣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具區域性與多樣性特徵,我國區域差異性大,各地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資源狀況不一致,各地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選擇“最佳”生態農業模式,並建立生態農業示範基地進行推廣應用。一是加強生態農業試點示範建設,利用生態農業建設基地,建立生態農業模式並形成配套技術,爲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奠定基礎。二是繼續堅持已經開展的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遴選出生態農業模式好,配套技術先進的示範基地,透過以點帶面方式,由“縣—市—省”的方法進行推廣,直至推廣到全國。三是鼓勵企業自建生態農業基地。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依託“企業+基地+農戶”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帶動農戶實現生態化種植養殖,使自己有穩固的基地和農戶羣,並實現已有非生態型農業基地向生態型農業基地轉變。

參考文獻:

[1]劉秀豔,王麗靜.再論生態農業的內涵及特徵[J].中國市場,2008(1):108.

[2]鄭軍,史建民.我國生態農業研究述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7(1):93.

[3]張燕.我國發展生態農業保障制度研究[J].農村經濟,2010(5):103-105.

[4]駱世明.論生態農業模式的基本類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3):406-409.

[5]黎振強,楊新榮.生態農業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14(12):104-109.

[6]楊曉鋒.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出路———基於社會化小農的調查分析[J].財經理論研究,2015(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