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景點導遊詞(精選7篇)

導遊詞1.48W

作爲一名旅遊從業人員,可能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景點導遊詞(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景點導遊詞(精選7篇)

景點導遊詞1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天津塘沽海洋館和奧林匹克博物館。

我們坐了一個小時的大客車到達海洋館。下了車,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因爲這是我頭一次看海洋動物,以前我只是在電視裏看它們。海洋館很大很大,它是一個梯形的建築物,外牆塗着深藍色,正中間刻着一隻天藍色的小海豚,非常可愛。我們走進海洋館,看到許多魚、海豚、海獅、海象、黃海馬、刺刺球、北極狐、北極狼和北極熊……。然後,老師還帶我們去看海豚和海獅表演了。海豚好像一位藝術家,會唱歌、會跳舞,還能聽懂我們說的話,太神奇了!海獅好像一個雜技師,它會套圈和頂球,非常活潑。我最喜歡北極熊了,滿身雪白毛絨絨的,真像我的毛絨玩具,太想領一隻回家,陪我玩。

看完了海洋館,我們又去參觀奧林匹克博物館,在那裏我看到許多紀念品、許多雕像和七個奧運福娃。到了下午,我們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塘沽博物館位於中心路南端的河濱公園與海河臨界處,建築面積7700平方米,展陳面積5000平方米,其建築外形南高北低,平面呈橄欖形。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陳列共分六大主題,分別是追溯塘沽海岸形成地理地貌的“滄海桑田”;再現塘沽鹽業發展脈絡的“鹽興漕暢”;已闢爲紅色旅遊走廊的“海門古塞”;反映近代民族工業興衰的“工業興邦”;表現新中國初創的“沽口曙光”;展示近年來塘沽區飛速發展的“明珠璀璨”。採用博物館與紀念館、傳統與現代手段相融合的陳列方式,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步入博物館東廳,牡蠣堤、貝殼礁、先民最早居住的草屋、海洋產品、農耕工具及農產品、採鹽業等實物和場景模型,向人們訴說着塘沽滄海變桑田的歷史。十一世紀中後期50十年間,黃河三次改道,奪海河入海,先後共行水62年,濁水所經即爲平陸,具有驚人的造陸能力,海岸線平均以三年一千米的速度向大海推進。至1120年,塘沽退海而陸成。元初,來自周邊地區的移民定居塘沽,以捕魚和煮鹽爲生,開始創造塘沽地區的初始文明,成爲第一批開拓者。

景點導遊詞2

嗨!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當你們的導遊,我姓秦,大家可以叫我芹菜。這次大明湖之行,你們一定很期待吧!繫好安全帶,我們的駕駛員可不留情面。走嘍!

乘客們,現在我們快到了,眼前就是大明湖北門了,哦!威武的石獅子正衝你獰笑呢!不管它的笑有多麼令你起雞皮疙瘩,我們還是繼續向前走吧!

在我們的前方,有一尊大鼎,叫明湖寶鼎,是古銅色的。它被建成的時候,還是金黃色的,只不過年代太久,變成了古銅色。它上面刻着許多文字,下面刻着四條龍。是天子祭祀用的`。

現在,在我們的旁邊,就是大明湖,大明湖有兩個謎題,“蛇不見,蛙不鳴”。據說,蛇不見是因爲這裏是飛鳥的天堂,吃掉蛇是飛鳥的本職,所以蛇不敢來了。蛙不鳴是因爲大明湖由泉水匯聚而來的,泉水大多是涼的,所以蛙就不在這片水域生活了。大明湖天氣好時,可以看到佛山倒影的美景。大明湖上微波漾漾,岸邊垂柳依依,你們見到這麼好的景色,是不是心動了?快照張相吧!

現在,我們在北極閣下面了,北極閣是一座道觀,又稱北極廟。是1280年建造的,拾級而上,我們應該能看見真武大帝和其餘十九尊神像。明朝1463年間又建了供奉真武大帝父母的廟。旁邊還有一個關於吉祥幸福的感應泉,我認爲那純屬騙人。想跟我們的神王照相的就照一張。

現在,我們站在了兩袖清風的鐵公下面了。鐵公叫鐵鉉,是一位明朝的兵部尚書,曾帶領兵馬多次擊敗燕王,後不幸被俘,乾隆爲了紀念他的忠誠和勇敢,就修了這個祠堂。鐵公威武的雕像高2。3米,重1。9噸,有誰想拍?想拍的舉手!哇!這麼多啊!一個一個來,不要搶!

我們踏上了歷下亭,這裏是杜甫飲酒作詩的地方。寫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後面是仿古建築名士軒了。這裏有辛棄疾、李清照等等的畫像,前面還有一棵古柳樹,想長命百歲的就跟古柳樹照一張吧!

好啦,現在我們走出了大明湖的門,這個大明湖的景色十分秀麗吧,歡迎你們在到泉城來!

景點導遊詞3

東麗湖位於市郊東麗區,距市中心24公里,距港口30公里,距京津塘高速公路出口10公里,距濱海國際機場12。5公里,距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7。5公里。市級公路均可通往東麗湖。東麗湖溫泉旅遊度假區佔地面積22。01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4。0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8公里。湖岸周長12公里,湖水容量2200萬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1。5倍。湖中盛產銀魚,梭魚等多種水產,每年有10萬多隻野禽在湖邊繁衍生息。這裏地熱資源豐富,是中國北方地熱帶源頭,有許多地熱井出口,水溫高達97度。

盤山主峯掛月峯海拔864米,峯頂聳立着一座八角三層的塔,就是遼代統和年間建造,天五尺”,“一覽衆山小”等題記,回首望天明代重修的定光佛舍利塔。從掛月峯下俯瞰,修葺一新的雲罩寺於綠樹環抱之中尤爲奪目,頗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雲罩寺曾受到過乾隆的“特批”,破格用了“皇家專色”,將屋頂等修成金黃色,這是許多寺廟所不敢企盼的。從魏武帝曹操開始,陸續有唐太宗、遼太宗、遼聖宗、清康熙等多位皇帝到盤山“巡遊聖境,禮佛參禪”。但與盤山關係最爲密切的.當數乾隆,他不但發出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讚歎,而且言行一致,28次上山。其對盤山的特別眷顧,的確超過旁人。

現在我們也將做爲皇帝來休驗一下度假村的意境。

景點導遊詞4

各位遊客,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遊園賞泉。

我們公園始建於一九五六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現居市中心,位於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衆多,構成了趵突泉羣。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鉢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雲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成了四大泉羣之首。作爲衆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徵。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爲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劃爲十個景區,這就是趵突泉景區、三大殿景區、尚志堂景區、漱玉泉景區、東門入口區、楓溪景區、滄園景區、白雪樓區、南門入口區、萬竹園景區,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在我們公園內西側,是全園構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築像衆星捧月一樣,簇擁着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爲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是《春秋》上關於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發生戰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於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爲人所知已經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並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曾鞏始稱爲趵突泉,並流傳至今。但是,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傳神。

趵突泉,三窟併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雲霧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爲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多有讚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康熙、xx皇帝都曾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讚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爲木橋,明代萬曆初所建,天啓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後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爲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先的樣貌,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爲何稱“蓬山舊跡”?意爲東海神山但是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爲“蓬山舊跡”。泉池西側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於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亭西牆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爲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鍾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爲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遊客有的可能會發現突轉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掉了,才使“突”字轉成了此刻這個樣貌,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後所建,近年來成了“閒時墨客會名優”京劇名流演出的舞臺。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几淨的建築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那裏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當品嚐到趵突泉水後,竟將南巡中攜飲之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爲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遊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築羣。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呂洞賓的教師鍾離權,稱“鍾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鬥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應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後恢復爲“濼源堂”。遊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水經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此刻的祠是明代建築。娥英祠後面的“三聖殿”是清代建築。在院落內花格透牆鑲嵌着的30餘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後《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極爲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各位遊客,那裏是尚志堂景區。尚志堂原是“金線書院”(亦名尚志書院),由金線泉得名,同治九年,山東巡撫相寶禎建書院,手書額“尚志堂”,“尚志”是“仁義”的意思。堂後設齋舍數十間,門口寫着“金泉精舍”。此後,相繼改爲“校士館”、“師範傳習所”、“存古堂”,是專門培養科舉人才的機構。院外三面小溪環抱,泉水深淙,沿屋穿廊,使整個院落顯的敞中有蔽,鬧中有靜。北廳房爲主建築,背後有修竹、芭蕉相掩。西廊的冬青樹叢,掩映道路,構成綠廊。院內名石“待月峯”屬宋代壽山艮嶽遺物,上面佈滿月形透洞,每當皓月當空,月光穿過洞穴,灑在池邊水中,景觀奇特,故有詩讚詠:“精靈俊逸玉玲瓏,神工鬼斧渾然成,一輪三十六輪月,變幻俱在此石中”。(竹石軒)尚志堂院中栽植的白玉蘭,紫玉蘭,初春花開,芳香撲鼻,人們還把該院稱作“玉蘭院”。

漱玉泉景區與尚志堂景區相鄰。東側高近4米,重約8噸的太湖石,挺拔露骨,筋絡明顯,紋理凹凸,具有皺、痩、透的優點,名叫龜石,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浩之物。別小看這塊石頭,它是重要文物,現鳳、龍、麟稱爲四大靈石,是唯一儲存下來的.一塊名石,極爲珍貴,稱爲鎮城之石,堪稱泉城第一名石。傳說在這塊石下留影將可健康長壽。這方名石立於這蒼松翠竹之間,宛若一幅立體山水畫軸。龜石北面隔路處的假山建於六十年代,泉溪環繞,山徑盤曲,青松垂蔭,登高望下可一覽園內外景色。漱玉泉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呈長方形,四壁欄杆皆有漢白玉石砌成,潔白溫潤,清澈可見的泉池。您們看,泉水從石壁上平展溢出,狀如水晶簾幕,經過一片雲集的亂石斜濺,活潑歡騰地瀉入這方遠二十餘公尺的池塘裏,其聲琅琅,響若漱玉,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居住時,經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的這座民族形式的小院落,是爲紀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念堂”。這是根據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邊的歷史記載,按照民族風貌六十年代的建築。院內由正廳溪亭、疊翠軒、迴廊、大門構成,奇峯聳立,松竹掩映,整個院落顯得樸實清幽。門樓、正廳、迎門屏風前後均爲當代文豪郭沫若民題字。正廳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的對聯體現着郭沫若大師的文才。院內東墻壁嵌刻的20方石刻墨跡出自啓功、蔣維崧等著名書法家之手。紀念堂正廳,迎門聳立的李清照全身塑像,爲著名雕塑家王照善等人創作。廳內陳列的李清照生平事蹟、各種版本的著作和書畫家爲紀念堂所作的字畫極爲珍貴難得。漱玉泉景區名泉衆多,除了千秋飛流的漱玉泉,還有春城飛花的柳絮泉、千載神奇金線泉,古樸如鏡皇華泉,水聲聲情馬跑泉等諸多名泉。您們看,天資慧質的李清照難道不正是這名泉爭流的優美環境和晶瑩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嗎?東門入口區建築中採用了許多“建築小品”。運用障景手法,迎門疊山,避免一覽無餘,山高4米,寬13米,長30米,氣勢磅礴,青條披扶,松柏儲澗。山後溪流環抱,山中洞壑幽深。遊人可繞繞山穿洞進入南側景色開朗的楓溪區。楓溪開闊狹長,透視線達120餘米。前景爲向島榭,中景爲曲橋,遠景是假山,山後跌瀑布,兩岸植花木,景深悠悠。

趵突泉東南的滄園,是一九五六年爲紀念明代嘉清年間濟南的著名詩人,也就是“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滄溟)所建,因其自稱滄海一勺,故爲滄園,共三廳兩院,外廊環繞,曲廊相圍,園內植有奇花異木,陳列有各種盆景,如果在冬季,蒼松滴翠,修竹婆娑,臘梅盛開,恰似一幅立體歲寒三友圖。滄園,內設王雪濤畫,王雪濤是當代著名畫家,善長小寫意,與潘天壽、李苦禪等齊名,展室內珍藏着200餘幅珍品遺作,供遊人長期觀賞。

白雪樓景區西臨無憂泉,東靠楓溪島、南沿新泉池,白雪樓位於景區中心。原先的白雪樓是明代萬年間所建,樓是五間兩層,坐北朝南,前面出廈,落地木鬲,起初稱“歷山書院”、“白雪書院”直到嘉慶八年,樓上房檐下方有“白雪樓”匾額。光緒年間,在此居住的膠州人匡源在門的上方又雕刻了“李滄溟先生祠”的匾額。房舍後爲李姓居住,擴建公園時被拆除。白雪樓是李攀龍的讀書處。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中國文學史上後七子之一,被尊爲“宗工巨匠”,蔚爲一代詞宗。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寫過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人稱“爲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集》,考中進士後去陝西任按察司提學副使。嘉靖三十五年,因與巡撫殷中丞意見不合,辭職東歸,後起復爲浙江按察司副使,轉河南按察使,卒於官。白雪樓景區藤蘿掩蔭,地形開闊成了趵突泉的文化娛樂中心,每一天絲絃悠揚,古箏陣陣,專業劇團爲遊客獻上他們精心創作的節目,聽曲觀泉別有一番情趣。

趵突泉南大門佔地1575平方米,東西長47.5米,南北深13米,主門高8.4米,設計新穎,古今結合,造型別致具有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韻味十足的垂花門,配以懸山歇山鉤連幹革塔屋面,門樓飛檐,前後丹柱,雙脊比翼。紅柱、綠瓦,盎然古意。石級、圍欄、平臺典雅莊重。門前方池總長29米,寬9米,池內吐水吐雨,人造噴泉珠濺玉。大門內外顏額上的“激湍”、“趵突泉”金字匾牌取自康熙、乾隆手跡,門內側“濼源門”集書聖王羲之之字。抱柱前“噴珠屑玉水瀾翻,盈魯育齊相鼎峙”的楹聯摘取自乾隆的詩文筆跡。整個建築空間通透,園景顯露,景色交融,流線貫通,迎門假山上的紅楓、耐冬、青松、翠竹與大門相映增輝,優美和諧,有關專家認定,趵突泉南大門堪稱中國園林第一門。是濟南又一重要景觀。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於公園西鄰,是一座環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園林勝景,它佔地18畝,以13個不同院落組成,園內外有白雲、白龍、東高、望水、登州、杜康諸名泉,是一處獨具風格的私人庭園。萬竹園之名始見於元朝,明代隆慶四年(1570)宰相殷士儋歸隱濟南,居萬竹園易名爲“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朝康熙年間,濟南著名詩人王蘋購得此園,又易名爲“二十四泉草堂”,取園內望水泉居濟南二十四位之意。到了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佔據該園,歷經數年修建方成今日規模,一九八四年正式對外開放,一九八六年,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設在園內,李苦禪珍藏的書畫、文物及本人作品共400餘件長期展出,供遊人觀賞,萬竹園也稱李苦禪紀念館。萬竹園由四部分組成,前、東、西三園成品字形排列,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礎上,揉合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和風格,利用牆、廊、溪、橋等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這個園子現有186間房舍,各院廳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堂、亭廡參差錯落,樑、額枋等處彩繪和雕刻的人物、鳥獸巧奪天工,細膩逼真。進門假山爲清末民初遺物,萬竹園以竹爲基調,各色名貴花木繁多,如玉蘭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等。萬竹園是個不可多得的園林,一九九三年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圖集》》,它無論從園林藝術,還是從歷史文物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夕陽西下,我們已經遊覽完了行程裏的所有景點,感謝大家這天的配合,下次旅途我們再見!

景點導遊詞5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硃紅玉,是桂林旅行社的導遊,我將和大家共同度過這段旅程,感謝大家給我了這次機會,我一定會爲大家服務,讓大家在桂林玩得高興愉快,希望大家對我們的工作多多關照。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桂林的概況;

桂林市著名的旅遊勝地,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以她山清,水秀,洞奇,石秀的秀麗風光聞名於世,每年吸引着千萬的海內外的'遊客帶桂林來觀光旅遊。

桂林這一帶的山,一座座高峭聳立,拔地而起,各不相接。桂林的水蜿蜓彎曲,清澈見底,在日後的行程中我將帶領大家乘着小舟去觀賞桂林最美的一條江——灕江。灕江的水是出奇的靜,靜得我們根本感覺不道它在流動;麗江的水清澈見底,可以看見有許多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

旅客朋友們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我隨時恭候大家的再次光臨,我相信大家一定對這迷人的桂林流連忘返,一定喜歡上了我這個跟桂林一樣美的導遊,對嗎?再見了!

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景點導遊詞6

大家好,我是這次的小導遊。我姓藍,大家可以叫我小藍,希望在我的陪同下大家能渡過這愉快的一天。

我們這次是要去看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布達拉宮。下面請由我介紹一下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

我們現在步行來到了拉薩最寬闊最漂亮的北京中路。大家往下看,我們已經站在了鋪着長方形花崗岩的.北京中路上。大家看布達拉宮是不是隻見一片青綠的草坪後面,橫着有一堵高而堅固的圍牆呢?圍牆後面便是紅山及其山頂上的雄偉宮殿。因爲底部和東西兩岸則爲白色,所以人們稱作白宮。中間頂部是褐紅色,人們稱作紅宮。一排一排的視窗四處都塗滿了黑色,白、紅、黑、這三種顏色是不是很漂亮呢?

好了,今天就遊覽到這,明天我們再來遊覽布達拉宮的其它地方。

景點導遊詞7

各位的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我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長城來旅遊。現在由我來擔任你們的小導遊,我叫李禹默。

從北京出發,不過100多裏就到長城腳下。這是北京八達嶺上的一段長城,它全長一萬三千多裏。長城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

八達嶺長城很寬,五六匹馬可以並行,城牆外沿設有兩米高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用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遙相呼應。

長城一塊條石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就靠者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

我的講解結束了,祝大家旅遊開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