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精選6篇)

導遊詞1.25W

作爲一名樂於爲遊客排憂解難的導遊,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怎樣寫導遊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島湖景點導遊詞(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精選6篇)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1

梅峯島位於千島湖中心湖區西端的狀元半島上,距千島湖鎮12公里。它以羣島星羅棋佈、港灣縱橫交錯、生態環境絕佳而被確定爲千島湖的一級景點。

梅峯島是目前千島湖登高望遠的最佳勝地之一,登上梅峯觀景臺,可以俯視300多座島嶼,所有到過梅峯的遊客都會對梅峯有這樣的感受,「不上梅峯觀羣島,不識千島真面目」。

關於「梅峯島」的名稱由來,有一說是在千島湖未形成之前,這座山峯周圍環繞着五座小山丘,空中輻射圖形似一朵盛開的梅花,故而得名;另一說是以前這座山峯上遍佈着許多野生的柳葉臘梅,故而得名。如今,梅峯栽種了各種梅樹約五千多株,紅梅、綠梅、白梅、臘梅等居多,每當梅花盛開之際,這裏便成爲千島湖唯一的賞梅勝地。

搭乘索道或步行上山到達觀景臺後,既可以鳥瞰千島湖的羣島風光,又可以遠眺隱約可見的東南湖區,體會「千島碧水畫中游」的意境,盡覽千島湖風光。

位於觀景臺一側的密林中,隱約可見一座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築「梅峯茶室」,這裏可以品嚐到淳安當地出產的口味純正、清香怡人的高山茶葉千島銀針、鳩坑毛尖等。

當然,梅峯島不是隻有靜態的風景觀賞,還有動態的滑草活動,遊客們可乘坐滑車,從約30度的陡坡上由高而下下滑,十分刺激,因而成爲一項受歡迎的活動。您乘坐滑車,從陡坡滑草道上由上而下急速下滑,頓時,只聽風在耳邊呼嘯,滑道兩邊的果樹飛速閃過,空氣似乎凝固了,心好像要從胸口跳出來似的,幾秒鐘之後,滑車平穩的停下來,過程有驚無險,人的膽量和勇氣也經歷了一次極限的挑戰。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2

猴島距千島湖鎮9公里,面積5公頃,海拔126米,地勢平坦。1985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和千島湖林場合作,利用“水困法”建立獼猴繁殖基地,1990年對外開放。

猴島分遠人村、科普廊、猴藝苑三個遊覽區塊,在遠人村可與猴子親密接觸,其樂無窮;在科普廊瞭解靈長類動物知識,增長見識;在猴藝苑可觀馴猴技藝和獨特的猴文化,是老少皆宜的覓趣去處。

猴島上林木茂密,野果叢生,四周碧水環繞,與鄰近島嶼相距水域都在千米以上,該島如同萬頃碧濤中的一顆明珠。猴島是雲蒙列島的主島,整個雲蒙列島由40個綠色島嶼組成,總面積1456畝。

在千島湖未形成之前,當時的雲蒙山地處梅峯觀島景區背後高五百丈,方圓七十里,離賀城約三十華里,突出衆山之上,欲雨則雲霧繚繞其巔,故名“雲蒙”。自古以來雲蒙山就是當地的一處名山,過去的雲蒙山是一座山水俱佳的遊覽勝地。現在新安江流域變成了千島湖,峻秀的雲蒙山下的丘陵變成一串浮在綠氈上的綠色珍珠,遠遠看去,雲蒙山的秀麗還是依稀可識。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3

千島湖蛇島原名五龍島、島上有四個蛇池。蛇池內有水池、噴泉、土丘、灌木叢、洞穴、冬眠室等,放養了十幾個品種的二三百條蛇,多數是毒蛇,如蘄蛇、蝮蛇、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美女蛇等。管理人員用蛙、鼠飼養它們,在實驗房中則取蛇毒,剖蛇取膽供製藥和進行科學實驗。盤纏在草叢和樹上的蛇羣,有的爭食鬥毆,有的昂頭吐信,使遊人驚歎不已。

五龍島,沿用水下五龍橋之舊地名,位於千島湖中心湖區,距淳安縣城西北3.4公里。主島面積0.04平方公里,海拔126米。20世紀80年代,於此闢建蛇島景點,有五龍橋、漣漪閣、紫藤園和蛟峯塔次第其上;周邊有4座小島,相繼闢建爲鎖島、鳥島、水貂島和宰相島,是爲“同冠五龍之名,各白另立門戶”.世紀交替之際,5個小島用浮橋和吊橋相連,拓展爲0.3平方公里的景區.其景點有五龍遺址、鎖鑰大地、漁歡人樂、狀元橋、鳥類樂園等。景區以民俗文化爲主體,集鎖文化、石文化、花鳥魚蟲及自然風光爲一體,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爲一爐,是遊客觀光遊覽,休閒娛樂的理想場所。景區在千島湖中以遊客滿意率最高,旅遊項目最豐富,年接待遊客量最多,經濟和社會效益最佳而容獲“千島湖最優景點”、“星級服務優秀單位”、“浙江省消費者信得過單位”等多項榮譽。並率先透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4

千島湖龍山島位於中心湖區,距千島湖鎮5.5公里,因其山形似蒼龍而得名。

龍山古爲浙西名勝,民謠“桐橋鐵井小金山,石峽書院活龍山”,便指此處。1959年秋,由於新安江水庫建成蓄水,龍山便成了龍山島。

明嘉靖年間,海瑞任職期滿調離淳安,淳安百姓爲紀念他勤政清政的業績而立“去思碑”,建生祠以示紀念。如今島上的海瑞新祠建於1985年,建築面積625平方米,飛檐翹角,古樸典雅。龍山島前廳有碑廊,大都出自古今名家之手筆,尤以“壽”字碑最爲吸引遊人。

後堂豎有海瑞九尺高度之塑像,左右兩壁並配掛一組反映海瑞生前治績的國畫。重建海瑞祠,旨在供世人憑弔海公。永久紀念海瑞的廉潔政績,藉以警世育人,爲民造福。

從海瑞祠拾級而上,一路鳥語花香,林木蔥翠,約行五百級石階小徑可直達寧古鐘樓。樓內置一寧代鐵鐘,遊人可乘興撞鐘覓趣,亦可眺望湖光山色,隔水遙望縣城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5

龍山島是千島湖中心湖區最大的島嶼,以人文景點爲主,島上建有海瑞詞、石峽書院、半畝方塘、鐘樓等。從東碼頭上島後能看一個寬大的臺階通向山頂,前端是一座牌坊,上有“龍山”兩字,據說此牌坊原系南宋年間淳安人方逢辰高中狀元后皇上所賜。在牌坊前面,有三級平臺,每級平臺分別矗立着兩根粗大的龍柱,共六根。再往東面,看入眼的一座古建築就是海瑞祠了。

明嘉靖年間,海瑞任職期滿調離淳安,淳安百姓爲紀念他勤政清政的業績而立“去思碑”,建生祠以示紀念。如今島上的海瑞新祠建於1985年,祠堂前廳有碑廊,大都出自古今名家之手筆。 後堂豎有海瑞九尺高度之塑像,左右兩壁並配掛一組反映海瑞生前治績的國畫。

從海瑞祠拾級而上,一路鳥語花香,林木蔥翠,約行五百級石階小徑可直達寧古鐘樓,在這亦可眺望千島湖山光水色,到是看景的一個好地方。

千島湖景點導遊詞6

天池是南宋建都杭州在此採石建宮殿而留下的採石遺址,現已改造成由百龍碑長廊、天池觀魚、四疊瀑、石文化展示區、石器製作坊、賞天下第一秀水等景觀組成的具有較高品位的一處文化景點。

天池,又名寶石山,位於蜜山北一公里處。該島頂端,有七個人工開鑿的石池,是南宋王朝爲在臨安(杭州)建造宮殿、碑亭、牌坊而大量採取茶園石而留下的遺蹟,後人稱這七個石池爲天池。

天池原名青石埠,以出產優質建築石料“茶園青碧石”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南宋遷都臨安時,宮廷所需石質構件大多取材於此,年復一年,便鑿出了無數的石塘。千島湖形成後,原有石塘大多淹沒於水下,如今只剩下山頂的七口石塘,因而稱作“天池”。該地所產石料,質地韌柔而均勻,採掘前石質較軟,大小厚薄因需而取,採出後經風吹雨淋便逐漸變硬,且不宜風化,故有“天下美石出茶園”之說。

一上天池島,遠遠就可以看見石壁上鐫有“天下第一秀水”的石刻,這是原新華社社長穆青遊覽千島湖時置身於青山碧水之間留下的讚語。在這裏,只要是遊客目光所及的,到處都能見龍字,究其原因,是附近有個村莊叫九龍源,又值龍年景點翻新,於是就萌發了百家書龍的念頭。這個巨大的狂草“龍”字是我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87歲高齡時所書,整個字型氣勢磅礴,融貫古今,集中體現了一代書法名家的風範。細心的遊客還會發現,其他的地方的龍字都是金黃色的,而這個巨“龍”卻極具創意,溶進了這綠色的千島湖,裏面的星星點點恰代表了湖中的1078個島嶼。旁邊的臺階上,是一條龍字碑帖廊,展示各具風姿神韻的25個龍字,全部出自國內書法名家之手,如呂國璋,戴盟、劉江等。對書法有興趣的同志,可以把它們拍攝下來,帶回去細細揣摩,極富收藏價值。

天池區:

寬6.5米,高達2.4米的巨大石浮雕由兩個內容組成,左邊是天池由來的傳說,右邊是古代開採茶園青石的浩大工程場景。頂端老者俗稱把作師,他手展圖紙在講解取材的尺度;身旁排列着開鑿石板的一夥石工正在埋釘,橫錘,直錘將石板張裂;左側二位石工正在出細,再往下是二位石工師傅選材彈墨,最後經監官檢驗後,擡上船,經水路(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轉往內河),運往杭州、蘇州、上海、安徽、江蘇等地。這塊巨浮雕,就是用茶園石雕刻而成的,用手摸上去,感覺很細膩,並且很軟,不像別的石頭那麼生硬。

石文化區:

路的兩旁散置着各種石磨、石臼、步碓等古老的工具,遊客可以親自動手試一試,體驗農家生活。這種拉的磨在南方比較多,一般用於磨豆腐,而這種推的磨在北方比較常見,用於磨稻穀、小麥等。不過拉磨的朋友要注意,光靠力氣是不行的`,要有訣竅,轉彎的時候,要特別快,人也不能跟着跑。累了的話,可以要杯清茶,在斗笠亭下休息片刻,揣摩一番名人題詠千島湖的詩句

走過一點,便是極具東方神韻的北斗七星盤龍柱。他口吐龍珠,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裏陳列着較爲珍貴的碑坊,如六員祝壽碑,孝節碑,恩榮碑,無字碑。看到的巨型“石棋盤”是以朱元璋與劉伯溫下棋論天下的傳說爲主題而建的,石雕描繪的便是他們下棋論戰事的浩大場面,上聯是“天作棋盤情作子,與日月爭光”,下聯爲“雷爲戰鼓風爲旗,共風雲際會”。

古藤古木區:

古藤古木區有許多的攀附在大樹上的藤蔓,其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紫藤,開紫紅色的鮮花,即可觀賞由可食用;另一種是葛藤,葉可製成飼料,藤是捆紮材料,它的根塊搗碎沉澱可製成葛粉。葛粉是淳安縣的主要的特產之一,是饋贈親友的營養佳品,其所剩的葛毛又是製造木船的必須的添縫材料。

千島湖天池,論規模和氣勢,比不上和東北的天池,但其獨特的風光和“以石爲主”的景觀特徵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天池問石”景觀吸引了衆多的觀光遊客,且呈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