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五臺山導遊詞15篇

導遊詞2.59W

作爲一名可信賴的導遊人員,有必要進行細緻的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臺山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臺山導遊詞15篇

五臺山導遊詞1

五臺山因有五座頂如平臺的山峯而得名。五座臺頂巍峨高峻,各有各的特點,但都如詩如畫,風光秀麗。境內山環水繞,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氣候涼爽,從古迄今一直爲;理想的遊覽與避暑聖地。

五臺山佛教起源於東漢,爲中國佛教發祥地之一。北齊、盛唐、清代爲五臺山佛教史上的三個鼎盛時期。自改革開放以來,佛國聖地又迎來了它的第四個輝煌時代。

根據最新統計,五臺山現有寺院124座,較爲完好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八個朝代的寺廟建築及各種佛像、佛塔、壁畫等珍貴文物,酷似一座蘊籍精深、浩瀚博大的自然生態園暨佛教文化藝術博物館。

五臺山融會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晉文化的精華,遂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國四大靈境之一,中國佛教的縮影,中國佛教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寶塔藝術展覽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博物館,中國佛教藝術奇葩,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榮譽,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可謂此處獨有,它山莫比。

五臺山目前擁有九項桂冠: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級示範森林公園;我國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之一;國家AAAAA級風景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的龍頭。目前,正在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景區內秩序井然,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健全,有高、中、低檔各類賓館,曾先後接待過胡耀.邦、華.國鋒、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喬石、李瑞環、吳邦國、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無數香客遊人。

五臺山導遊詞2

很久以前,這裏築一石亭,南來北往的香客居士及遊人手持香火,來此朝山拜佛,不少人在盛夏到澡浴池淨身身洗滌,據說這一澡便可洗得煩惱怡盡,福慧雙增。傳說雁門太守李靖打獵遇大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澡浴池坐落在中臺北臺之間,距離憨山寺大約10公里,這裏有涌泉,澄清亮麗,叮咚響聲猶如佛樂敲擊。由於這處天然水池位於高峻之處,古人謂之天光雲影之間。據古書稱,遊人到此,悄然可見天仙、沙門、蓮花之狀,彷彿真是一個佛菩薩居住的所在。

如今登臨澡浴池,雖不見昔日古亭,卻見依然泉水叮咚,霧氣蒼茫,特別是炎熱的盛夏,幽幽林木綠蔭片片,兩山夾峙的澡浴池水波盪漾,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無怪明代詩人覺玄發出了那樣的感慨:“一池清且淺,甘潔勝瓊漿,能洗愚癡垢,還生定慧香,光浮天界白,色映四天蒼,無以凡情測,神哉不可量”。

澡浴池正殿內迄今陳列着一塊石頭,上面留有一雙清晰可辨的腳印。並元刀痕斧鑿之疑。相傳這便是文殊大聖洗浴後在池邊站立的腳印。一個冬日的午進時,我們在寂照、正凡兩位師父的引領下前往澡浴池觀光,順便拍攝了這一奇景觀。

古今歷史上高僧就曾登臨澡浴池。拜文殊、求加持、開智慧、早成就,一向被認爲一條妙不可言的成就大道。如今出資修路更是幸事,衆望所歸,有志於心佛事的善男信女,更應該攜手共築一條通往光明彼岸的金色大路。

五臺山導遊詞3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喇嘛宗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爲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處。五臺山衆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爲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衆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爲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爲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衆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爲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爲衆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五臺山導遊詞4

遊客們:

大家好!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爲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菸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爲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爲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爲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爲: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鉢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爲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爲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儲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爲方便朝臺.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爲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爲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爲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爲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爲3間,外觀2層,內爲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鉢,千手,千釋迦的千鉢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爲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臺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臺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說五臺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五臺山導遊詞5

精妙創法:佛教起源於公元6至5世紀的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創教者喬達摩悉達多大家現在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他是釋迦族的聖者能仁而利人羣能寂而得智慧像英勇無畏的大勇士。佛主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在藍毗尼園的菩提樹下降生,七日喪母由其母摩耶夫人的妹妹撫養,太子天資聰慧十二歲就學會了《五明》是《四吠陀》十六歲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妻並得子羅睺羅《他是佛主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密宗最高的弟子》,二十九歲出城拜訪遇老。死。病。

修行人意識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決定奉行婆羅門教的修行方法以擺脫命運枷鎖遂出家,出家後的太子過着乞食的生活拜訪聖者可難以解除他心中的疑團決定自己尋找答案,經過六年的苦修他沒有找到答案無奈他獨自到了菩提迦耶修禪總結過去的經驗調整了思維方式經過七日苦思在東方破曉時覺悟時年三十五歲,覺悟之後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初轉動法輪標誌這佛教的成立,在其一生中在七處弘法九次最後在拘屍那羅入滅終年八十歲以上是佛主簡單的本生事蹟大家可以詳細瞭解;其實在這一時期印度長期佔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它的基本教義是梵創世界、因果報應、輪迴之說,最大的特點是種姓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出現了思想界的新思潮,有人否定因果、輪迴之說也有人肯定,有人提出了新思想,佛教的產生和其理論與當時的社會整體環境有關,許多的基本理論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羅門教義形成的。如《因果、輪迴》說。廣泛來講佛教是當時的沙門思潮中的產物。

佛教之美:那麼佛教的基本教義到底是什麼,四聖諦《四真理》:苦、集、滅、道,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佛主認爲人生有八苦,肉體遭受的四種苦: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怨憎、求不得、愛別離,對自己永恆追求而得不到產生的苦:五陰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愛,有了渴愛就會有種種慾望,可現實是這些慾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因而就有了痛苦。當你知道痛後痛徹心扉之後大家就認識到要消除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消滅了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後,人就會擺脫輪迴生死達到涅盤的狀態,每個人和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自我調節不同但佛主總結了“八正道”:正見、正語、正命、正行、正業、正念、正思、正精進、正定,以方便衆生找到解脫之道。

五臺山導遊詞6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是直映公司的導遊員,我姓賈,大家可以叫我賈導。今天我帶領大家遊覽五臺山。暈車的遊客趕緊吃點暈車藥,我邊走邊給大家介紹。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說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臺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臺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臺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爲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臺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的,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臺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臺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臺“頂平廣,圓周四里的,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爲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臺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臺“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爲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臺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五臺山導遊詞7

遊客們:

大家好!

我們今天要去五臺山,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自然

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合爲一體的旅遊區。”

“看!這今天我們要參觀的顯通寺。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超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約10000斤!這要幾十個大人才能擡動呢!而且這超級大鐘建築時要耗費多少材料啊!”

“參觀完了顯通寺,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多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偏偏加了個”大”字,有人會說:“不就是一個“大”嗎?有什麼了不起的!”不是的,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儲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

“今天我們就走到這裏,希望明天我們有更好的心情來參觀這裏。 ”

五臺山導遊詞8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遊觀光,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爲中心的五臺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臺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臺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衆多佛教寺廟。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所以叫五臺山。五臺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3058米,爲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臺山是如何成爲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臺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爲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臺山也就成爲佛教聖地。從此五臺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臺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爲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臺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臺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爲集中,香火最爲旺盛的。而且五臺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峯。因爲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臺山地區最爲集中,而五臺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爲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爲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爲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裏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20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爲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爲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羣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爲何能夠完好地儲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裏高而背風,較爲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儲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衆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爲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儲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爲珍視,列爲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爲“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築和許多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啓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樑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衆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樑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2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樑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透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後,轟動了中外建築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爲“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後來被毀。現在佛光寺的正殿爲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阿彌陀佛是直髮。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脣端正,具有極爲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後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範。

另外,供養菩薩均爲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着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着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冑,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兩山牆砌臺上還排列着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雲,確係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爲唐代遺物。其中最爲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爲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爲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鬍鬚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鬍鬚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樑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纔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樑思成先生稱爲孤例的“四絕藝術”。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於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於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裏“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爲瓦,瓦上塗金”,以合“金閣”之聖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爲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後院主體建築爲大雄金殿,內供三佛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爲十八羅漢。

龍泉寺:參觀了金閣寺,我們乘車向臺懷鎮方向下行約10公里,便進入一道東西走向的溝峪,名叫東溝,著名的龍泉寺便位於溝北的山嶺下,離臺懷鎮約5公里。龍泉寺之名源於寺東側這眼泉水。泉亭下這股山泉清澈晶瑩,味道甘爽。傳說很久以前九龍作惡,文殊菩薩施行佛法把它們壓在附近這九道山嶺之下,在這眼泉水底部還可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所以被命名爲龍泉。泉旁古剎便取名龍泉寺。龍泉寺位於中臺頂腳下,九道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並身會飲於龍泉,因此人稱這裏爲九龍岡。

龍泉寺創建於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佔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餘間,坐北面南,並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瑰寶。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臺階相連。臺階底部這道照壁,正中所嵌這組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中心這個葫蘆形寶塔代表臺懷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則是中臺頂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頭,代表佛母洞;東南側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標誌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棲賢寺。這組石雕,刻工精細,構圖巧妙,堪稱一絕。而臺階上面這座三門四柱牌坊更爲精緻壯觀,全部用漢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後垂檐和三門拱券,都採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整個牌樓雕滿飛龍、花樑、紙扇、寶鏡、書筆、塵撣、玉壺等多種圖案,形象逼真。這座民國年間用2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藝術的稀世之寶。牌坊後面的東大院前後兩進,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等建築。

中院也叫塔院,龍泉寺三寶之三的墓塔就位於中院的祖師殿前。這是爲清末民初五臺山高僧普濟所修的墓塔,通體全用漢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臺6.4米見方,高1.5米,上邊和下邊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託塔金剛,臺基中間內槽的坐佛小像爲110尊。墓塔底座爲八角須彌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寶壺形塔肚設四塞,各刻一尊彌勒佛像,這是因爲普濟生前自稱彌勒轉世,所以弟子特刻彌勒像。塔腹上面這八角飛檐,配以斗拱,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頂覆圓盤上原安銅頂,現已不復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爲南山寺第二代當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龍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傳楊業戰死後,其子五郎收其遺骨葬於塔下。

南山寺:從龍泉寺出來向東望去,我們可以看見一處宏大的殿宇羣高掛於對面山坡,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驅車幾分鐘,東行北折再東過清水河不遠就到達了南山寺腳下。南山寺北距臺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餘間,佔地6公頃,規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羣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爲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建於元代,當時叫“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爲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爲南山寺,連續施工23年,終於形成今天的規模。

南山寺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氣魄、石雕和泥塑。我們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未入山門已被古剎的氣勢所折服。五臺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這一影壁是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築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多有題詞和對聯,頂部壁據有磚雕。轉過影壁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石牌樓。108級臺階在五臺山不只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的臺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臺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臺階分三段,每段36級,直抵盡頭的牌樓。南山寺的這座牌樓同樣以氣勢取勝。這座牌樓寬達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樓頭,中間大而高,兩旁稍低矮,比例勻稱,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構更使牌樓氣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額更令人玩味。牌樓之後的大鐘樓兼作山門,下面是方臺石券門洞,上面是兩層木樓,高大而穩健,我們可以順門洞兩側小洞的28級臺階登上木樓,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臺、北臺、南臺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領略了南山寺的雄偉氣魄,我們再去欣賞其精湛的塑像和石刻。從大鐘樓左側穿過一座小院便進入大雄寶殿所在四合大院,這裏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繪一新的大雄寶殿內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釋迦牟尼佛,兩旁站立者爲阿南和迦葉兩大弟子。佛壇前正中是文殊騎獅石像,右側爲木雕普賢菩薩,左邊爲石雕送子觀音,殿兩壁是十八羅漢。該殿的造像之精,在五臺山寺廟中頗有名氣。特別是送子觀音,一個白胖胖的小孩,天真無邪,活潑可愛,慈愛的觀音左手抱護小孩,右手撫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親切。另外,腳踏蓮花,臂有十八,身後跟着兩頭活蹦亂跳的小象的普賢造像亦相當精美。而十八羅漢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給人印象同樣很深。出大雄殿,從左側拾階而上,穿過善德堂,便來到最上三層的佑國寺。這裏可說是石雕的海洋,幾乎是無石不雕。一進院共有石刻圖案316幅,以“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蘇武牧羊”等最爲人們熟悉;二進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擇鄰”、“太公釣魚”的故事等;三進院共294幅,有“三顧茅廬”、“孫悟空、豬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個佑國寺石刻圖案近千幅,內容之豐,數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稱全山一絕。

殊像寺:遊畢金閣寺、龍泉寺、南山寺沿途三大名寺;我們的下一個景點是殊像寺。殊像寺位於臺懷鎮南的鳳林谷口,北距塔院寺僅0.5公里左右。這裏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薩頂,地勢優越,風光秀麗,寺旁還有般若泉,是一處風水寶地。該寺創建於元代,明代重修,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頗有名氣。全寺佔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餘間,其中主建築文殊閣殿闊5間,進深3間,兩層歇山式,是臺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華所在。

殿內所供文殊騎獅像,高約9.3米,造型生動傳神,名皤遐邇。仔細觀瞧,神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捲舌,大有抖擻威風、騰雲而起的氣勢,充滿靈性和動感,在五臺山所有文殊的座騎中,數這一隻塑得最鮮活傳神。端坐獅背的文殊菩薩,面容安詳,雙目平視,右手微舉胸前,身後一片黃亮,好似菩薩身上放出的靈光。內蒙、西藏、青海的許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臺山有一尊養面頭文殊菩薩,指的就是這尊塑像。相傳,在建造這座寺廟時,綠毛獅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頭部了,這時工匠們犯了難,由於誰也沒見過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夥七嘴八舌,衆說不一。爭論聲驚動了做飯的伙伕,伙伕大聲說,文殊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造的,你們再吵也無用。正在此時,突然院內金光照耀,文殊菩薩顯出真容。這時尋找畫匠描摹已來不及了,伙伕急中生智,將面案上和好的養面拿起,照着菩薩真容的樣子捏了起來,剛把頭部捏好,文殊菩薩便在空中隱去了。匠人們急忙把養面頭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人們就稱此像爲“養面頭菩薩”,並在民間廣爲流傳。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觀音像,圍有懸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嶺,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間塑有善財童子、淨瓶玉女,聽經龍王及唐僧師徒取經等等。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上的懸塑,高達6.5米,總圍長47米多,內容爲五百羅漢圖。圖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場景,圖上部則反映陸上生活場面,大幹世界在這裏得到形象生動的表現,寓意頗深。

顯通寺:臺懷鎮到了,由於這裏是五臺懷抱的中心點,故名臺懷,當地人把臺懷地區稱爲“臺內”,其他地區稱“臺外”。

臺懷鎮的大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裏破土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曆史的第一頁。

他們之所以選中五臺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當時五臺山叫清涼山,佛經《華嚴經》裏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案可據;其二,兩位高僧看了五臺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鷲峯極似,靈鷲峯又是釋迦牟尼向弟子講經的地方;其三,據說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臺山已有一座佛塔。於是,五臺佛國的奠基石——五臺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連那座山也稱作靈鷲峯了。

寺院面積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築四百多間,多爲明清遺物。排列於中軸線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築,很有氣勢。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約670平方米(一畝二分)爲五臺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蔘加。

無量殿是我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樑殿。

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築物,人稱“顯通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後,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紀和少主打入了冷宮,想絕明朝後裔。這少主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人冷宮行讕,李娘娘又氣又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少主交給了徐、楊二人帶走,讓他們好好撫養。後來少主當了皇帝,懲除了奸臣。爲了感謝母思,就決定在五臺山爲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據記載,這座銅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在現在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兩座大塔(宣文塔)後,正在興建永柞寺(即雙塔寺)的過程中,又奉萬曆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建築的。

銅殿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20年)。殿高8.3米,寬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國僅有的三銅殿中的一座。另外兩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過就其建築藝術和美觀俊雅而言,那兩座都不及這座銅殿,而且峨眉山的銅殿早已在戰火中焚燒壞了。

銅殿外觀爲重檐歇山頂,共分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松柏、鳥獸等圖案。、“龍鳳配”、“喜鵲登梅”、“玉兔拜瓤”……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門扇的上端都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形態各異,玲瓏剔透。正面橫樑上的“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更是活靈活現。第二層的四周,有大約1米高的銅欄杆,其24面門上均有各式圖案。殿脊的兩端有銅鑄的似龍非龍的寶瓶,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殿內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琳琅滿目,多達萬尊。

整個銅殿結構嚴謹,建造精巧,瑰麗輝煌,全部用銅,傳說是妙峯祖師化緣而來的。爲取“萬”字吉利,他曾出外雲遊數年,走了13個省、1萬家人家才化緣來10萬斤銅。人稱“顯通,顯通,十萬銅”,就是指這座銅殿。

塔院寺:大家可能都知道,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而這大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內。塔院寺雖然沒有顯通寺那麼宏大,但要比顯通寺更引人注目。全寺佔地15000多平方米,平面佈局呈正方形,分爲殿堂院、禪堂院和發塔院三部分。

我們從南正門進院,過天王殿便進入殿堂院或稱塔院。與天王殿相對的這座大殿一般寺院都稱大雄寶殿,而這裏卻叫做大慈延壽寶殿,這是爲了和大慈延壽寶塔即大白塔相一致。內供華嚴三聖,中間爲釋迦牟尼佛,兩旁爲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及十八羅漢。該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誦經、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

大殿北側與大慈延壽寶塔相接。大白塔按佛家正統說法是佛舍利塔。據傳釋迦佛圓寂之後,其佛體燒就職84000個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寶鑄成84000座塔,分佈於大千世界,每座塔內藏一個舍利於,五臺山這座塔爲中國19座佛舍利塔之一。現在這座藏式大白塔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須彌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通高56.4米,其中銅質塔剎高4.43米,塔身高50.27米,須彌座高1.7米。塔身四周,遍掛風鈴,共有252個,每遇風來,鈴聲悠揚,與寺院內的鐘聲、木魚聲、誦經唱詩聲相互呼應,無疑是一曲佛國交響樂,令人神往。大塔下層四圍築有木柵欄,欄內可供僧衆和遊人附塔繞行。在大白塔底座的一個碹洞裏立有釋迎牟尼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長53釐米,寬20釐米,足心有千輻輪相和寶瓶魚劍圖。相傳,佛足印爲釋迦牟尼涅盤之時留下,誰見到這足印並瞻禮供養就能消除災難。唐僧到印度取經時,把佛足拓印下來帶回,先是唐太宗下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於宗廟,後來五臺山建大白塔時,有人攜圖敬獻,刻在碑上,供僧人香客頂禮膜拜。

五臺山導遊詞9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遊——張智盈,歡迎來到佛教旅遊聖地五臺山。

現在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它由五座山峯環抱而成,而且五座山峯的頂端平坦寬闊,好像是土砌的平臺,故而稱作“五臺山”。又稱清涼山,是個避暑的好去處,所以,最適合在酷熱難耐的夏天來玩哦!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五臺山別具一格的景點——黛螺頂。大家擡頭看一下,要想到達黛螺頂,我們必須要先攀登面前的這條“大智路”,它有1080級臺階,一定要耐住性子,親自攀上這1080級臺階,據說登了之後,可以消除1080種煩惱呢!快點加油攀爬吧,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恭喜大家成功登頂,來,這裏叫做望景亭,從此向下俯視,是不是很像一個倒扣的大海螺呢?所以黛螺頂又叫“大螺頂”了。

咱們再往裏面走,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這裏的主殿——五方文殊殿,它寬16。5米,深11米,殿內供奉着五座文殊銅像,每座高約2米。我們一進入這個大殿就會感覺到它的莊嚴肅穆。咱們仔細來看,每一座法像都神態各異,金光奪目,莊嚴祥和,把文殊菩薩的聰慧、大度等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還有背面的碑記是值得一提的,那可是當年乾隆皇帝的親筆題詩,字態飽滿,剛勁有力,不愧爲書法大家呀!

接下來,就請大家自由參觀,拍照留念,有心的人可以去拜拜文殊菩薩,他可是有求必應的哦!要注意,在這裏有一個小小的規矩,就是進殿時,不要踩踏門檻。最後衷心祝願大家開心、愉快!

五臺山導遊詞10

五臺山寺院前,精刻漢白玉石牌坊有兩處,一處是龍泉寺,一處是古佛寺。龍泉寺的石牌坊建於1920年,古佛寺的石牌坊建於1922年8月。兩者比較起來,龍泉寺的石牌坊,精細華麗,古佛寺的石牌坊,粗獷豪邁,各有千秋。古佛寺牌坊三門四柱,中間高兩旁低,連成一體。中門寬約五米,兩個旁門各寬約三米,高約十二米,柱爲方柱,柱之裏外有石墩,上置雕獅,不僅穩固了牌坊,而且給人一種美感。中門坊頭一層,旁門坊頭兩層,形成三層坊頭,這種新穎的設計,顯得格外緊湊雄健。坊頭雕刻二龍戲珠,各具姿態;松枝葡萄,變化多姿;佛像及其他人物均宛然如生。整個石牌坊形體優美,粗獷豪邁,可謂是巧奪天工的石雕藝術珍品。柱的裏外和門楣,均刻有醒目的對聯和橫批,觀其書法,字型流暢,揮灑自如,論其刻藝,雖經千鑿百斧,卻不露一絲琢痕,真可謂書法與雕刻技藝雙絕。

古佛寺位於金崗庫南蛤蟆石村,地處偏僻,香火冷落。由於年久失修,到了清末只剩下一尊泥塑佛像,經風吹日曬,雪打雨淋,面貌已看不清,大有“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命運,誰也認不清這是一尊什麼佛,故把它叫作古佛。相傳有一天,南山寺的普濟和尚,路經此地,見殿倒屋塌,觸景生情,跪在古佛面前,說:“古佛,古佛,你叫我成佛,我來修你古佛。”語畢,聽見有人答話:“普濟、普濟,你快來修我,我叫你成佛。”普濟和尚向四下裏一望,除殘牆斷垣外,連個人影也沒有。心說:這一定是古佛顯靈說話顧。於是他討封:“真佛在此,何必遠求!”又聽見有人答話:“是啊,是啊!”從此,普濟和尚到處化緣,僅兩年工夫,化下七萬兩銀子,重修此寺,故名古佛寺。此寺在“”中遭到嚴重破壞,現已基本恢復原貌。

由於石牌坊頂檐的伸出像牌樓,故把它稱作古佛牌樓。“古佛牌樓”是舊時五臺山十景之一。

五臺山導遊詞11

尊貴的遊客:

大家好!

我是導遊 ×××。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 於河北省蔚縣,面積爲21883 公頃,屬恆山餘脈,有東、西、 個突出的山峯,爲區別于山西五臺山,稱小五臺山。五臺之中以東臺最高,海拔 2882 米,是河北省境內 高山之最。大家看,小五臺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 削,山石橫如斷,幾乎90 度垂直的石梯令人心驚膽戰。 進小五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五彩石。

在這裏,沒有哪兩塊石頭的顏色是相同的。大大小小的石塊形狀各異,顏色對比 強烈:白石頭顏色像雪,紅石頭顏色似火,綠石頭顏色如翠 往裏走,會看到 珍珠泉三個醒目的大字。大家看,泉水清 澈見底,一串又一串的小泡泡從石頭縫中擠了出來,好像一 顆顆玻璃彈珠在此起彼伏的溪流中蹦蹦跳跳。不一會兒,一 串串金光閃閃的項鍊又竄出來了,原來是太陽公公爲它們染 上了顏色。真漂亮啊!你會禁不住去撈它們,可你的手剛碰到 它們,它們就變魔術般的消失了。 往前走,這就是傳說 中的一線天。擡頭望,兩邊的山崖似乎遮住了天空,只留下 天的一條縫,就像一根線。穿過一線天,向左看,陡峭的飛 崖,奔流的瀑布,震耳欲聾的水聲,彷彿走進了壯觀的畫卷, 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 繼續前進,大家還會看到詭異莫 見底的油甕,高聳入雲的塔林聽了我的介紹,大家對小 五臺山更加喜歡了吧?接下來是自主遊覽,兩個小時後在這裏 集合。

請大家注意安全!祝大家遊玩愉快!

五臺山導遊詞12

首先先讚歎大家,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今天要踏上前往五臺山的旅途,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曾發過大願,凡向我文殊一步,必得無上利益福德。所以大家此次五臺山之行,也必然能夠得到文殊菩薩的保佑加持,相信此行一定會圓滿吉祥。

大家也許都聽說過,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而五臺山居其首位。這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縣。地藏菩薩道場是安徽的'九華山。普賢菩薩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而文殊菩薩呢,是大智,他老人家的道場就是我們將要去參拜的五臺山。佛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叫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家也許都聽說過,但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就是用大智慧到達彼岸。可想而知,想要到達生死苦海的極樂彼岸需要什麼呢,需要的是大智慧,還不是一般的聰明智慧,這種智慧,能斷煩惱的智慧佛家稱它爲般若。我們的文殊菩薩,般若智慧堪稱第一,號稱七佛之師,曾是七尊古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老師還非常謙虛的作菩薩。雖然是菩薩,但他的大智慧大家可想而知也。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今天我們將要去的五臺山古時稱作清涼山,爲什麼稱清涼山呢,一是因爲五臺山山勢海拔很高,尤其是它的幾個臺頂,既使夏季也有可能見到白皚皚的積雪。所以自古以來,五臺都是避暑朝聖的勝地。想當年康熙皇帝就曾經五次前往參拜五臺山,當然據史料記載,他五次前來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找尋他的父親,那就是相傳在五臺剃髮出家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大家都看過《孝莊祕史》吧,那個片子拍得順治沒有出成家,雖有意願,但沒遂願。當然順治出家根本起因不是想要超越輪迴,度脫苦海乃至自覺覺他廣度衆生,他是因爲他的愛妃去世,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所謂的心灰意冷。反正順治是否真的出家,這是一個清史之迷。但是,康熙五次前訪五臺山多少說明了些什麼,並且史書記載其中一回孝莊太后還一同前往,但因年事以高身體不適中途而返。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順治題到牆上的一首出家詩,名義上是順治作的,但據考證,是順治的兒子,康熙皇帝代作的,寫得非常好,境界也很高,他說:“天下叢林飯似山,衣鉢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爲貴,惟有袈裟披肩難。……朕乃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兔走鳥飛東復西,爲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最後一句講什麼:“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甚千秋與萬秋”。康熙爲他爸爸附了這麼一首詩,你說順治出沒出家,大家自已猜一猜。

前面講的稱五臺山爲清涼山是因爲這裏海拔高,夏季涼爽所以稱爲清涼山。其實稱五臺爲清涼的另一個真實的意義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五臺山是佛教名山,所以到五臺山參訪自然離不開佛法的光輝。在佛教中,稱我們人間爲苦海,爲什麼苦呢?大家想一想,我們爲了衣食住行,爲了更好的發展,更多的掙錢,甚至是爲了更好的小蜜,煩惱是沒有止境的。這種煩惱佛家稱它爲熱惱。而清涼山呢,也就是我們的五臺山,它超出塵世熱惱之外,乃一處清涼聖地。它用大智慧超越出塵世間的煩惱,另外,它不僅自已超出,還能滅度世間衆生的煩熱。古人常常敬稱佛法爲甘露法雨,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甘露法雨有什麼現實功效呢,它能讓衆生把這個世間的苦惱看得破,認得清。讓我們站得高,望得遠,懸崖勒馬,苦海回頭。

什麼叫看得破,認得清,就像那英的那首歌——霧裏看花,借我一雙慧眼吧。向佛祖去借,向文殊菩薩去借吧。有了一雙慧眼,會教我們能夠認清哪些東西是真的對自己有用處的,哪些東西是有害的。哪些事情當爲,哪些事情不當爲。何時進,何時退,古人講的進退有度,這個尺度真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

什麼叫站得高望得遠。佛家一個基本理論三世因果。對於靈魂的無有以及前世存在與否的研究,西方科學家正在如火如荼的在搞,並且已經取得許多很有成效的成果。大家都聽說過催眠術吧,它是怎麼興起的呢。因爲西方心理學家認爲,如果一個人成年後許多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都是他們小的時侯,孩提時期受到打擊而形成的。導致後期的心理扭曲以及心理疾病。他們希望這些心理疾病的病人在接受催眠的時侯將他們小時侯受的委曲、這些病竈透過催眠回憶起來,講述出來,心理醫生再進行同步的心理引導,從而把他們的病竈根除。正所謂心病還需心藥治。所以催眠術在西方很盛行。在這裏要說明一下,催眠與睡眠是不一樣的,雖然兩個都是眠,但是這兩種形制下的腦電波是不一樣的。催眠這個詞的翻譯其實是不太準確的。那我講這些是什麼意思呢,因爲許多病人在催眠的形制下,本來想讓他們回憶起小時侯的病竈,但讓科學家們大爲吃驚的是,這些人,有許許多多人回憶起的不僅是小時侯,而是前世甚至是前幾世的事情。而這些病因不是在今生,而是在前世甚至前幾世以前,因爲受到的巨大的恐懼和苦難形成的。這些病人在催眠講述的同時,醫生都給他們錄了音,同時進行了很有效的心理引導,很多病人,嚴重的心理病人,就是這樣完全康復了。這是西方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所謂的科學,就是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實證求真,另一個是可重複性。在催眠研究的科學家中,有一位非常著名,他是美國的史蒂勞斯博士。他做出的這些確鑿案例的不下上萬次。幾十年間,上萬次的實驗,一次又一次向他證明:前生的存在,因果的輪迴。當然史蒂勞斯博士本身是一個基督的徒,基督_是不講輪迴的,他只講下一世的天堂和地獄。所以這個結果也曾讓他詫異過一陣。但是他還是將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公佈出來了,因爲他覺得有意義把這個實相公佈於世人去研究。並且,當時教授所處的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西方世界並未象今天對輪迴研究那麼普遍並且公開。在那種情況下,教授是要冒着犧牲自己學術生涯的情況下出了一本著作,那就是著名的《前世今生》。這本書出版後,教授是準備接受一片責罵與置疑的,但出他意料之外,許多他的同行,也都是心理醫生,非常支援他,並向他提供了大量他們在催眠狀態下病人們相似的案例,他們都能夠多少回憶起多世以前的情況。並且那些其他的醫生對教授說,我們也收集了許多案例,但我們都沒敢發表,您是天下第一人,因爲我們也很怕遭到置疑和責罵。因爲《前世今生》的發表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美國核心科研雜誌《神經與大腦》雜誌發表了一篇對於此書的評論,他說:“如果史蒂勞斯博士不是在創造一個巨大的錯誤,則他必是二十世紀的伽利略。”大家都知道伽利略因爲反對地心說,被終生囚禁,而布魯諾甚至被活活燒死。幸虧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言論自由百花齊放的時代,所以不會再像布魯諾那樣的擔憂。我講了美國科學家對輪迴的研究是什麼意思呢,史蒂芬斯博士他自已,一個基督_徒,他在研究出這些成果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你下一生生命的遭遇,完全是你自已造就的。”並不是上帝主宰的,也不是佛、菩薩、鬼神主宰的,而是自已造做的。正如中國一句古語叫做“自作自受”一樣。佛家一句名言:“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是,今生做者是。”說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只不過是更精確全面了一些。所以我們知道了前生後世的存在,這會給我們現實生活什麼啓示呢?那就是我們凡事可以隨之往開了想了,怎麼樣呢,比如說,也許我們現在掙得沒有別人多,住得也許沒有別人好,境遇比不上別人強,但我們並不比別人傻,也許上學時我還比他成績好呢,怎麼會是這樣呢。並且不是我們今世裏沒有努力。那是什麼原因呢,真實的原因是我們自已前世裏沒有種下這麼大的福哇。正所謂一句古語:“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樣一想,就可以想開些了。另外,我們還可以放眼看一看,爲什麼有些孩子,一生下來就生在富人家,叨着金湯勺出生的。而又有些孩子,生在邊遠的農村,衣食無着,忍寒忍餓。爲什麼生下就是如此不平等?另外,史蒂芬斯博士還得出一個結論:今世如果你有什麼天賦的話,那是你前世裏積攢下來的,不是今生你短短几年、十幾年間就學得來的。所以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書到今生讀已遲”。所以做父母的對孩子要善加引導而不是強迫。

另外更爲重要的啓示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燒香供佛,“香”是代表信香,代表佛門的“戒”與“定”。其實佛家也很講究以花供佛,花是什麼意思呢?是代表種善因必有善果,反之種惡因必有惡果。所謂的“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我們今生既使不如別人,那沒關係,我們還有未來,乃至還有來生。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高、放遠,不要與人爭眼前的利益,不必去爭眼前的得失。也許別人費了大勁得來的果實,因爲它的來路有些斑點,雖然香車美女圍繞,但這眼前的一切可能是潘多拉的匣子,他那個未來堪憂。也許我們這一世窮困潦倒,僅供溫飽,但心中有我們中心思想,有我們的理念、追求和底線,正如供佛以香美的花兒一樣,自然有香美的果實。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前面纔講,佛法是清涼的甘露法雨,可以滅卻人間多少苦惱,解除苦厄。這是佛法的啓示,講求凡事從因上去解決未雨綢繆。另外,冤冤相報何時了等這些名言警句也是從佛門因果輪迴中得出的重要啓示。

假如三世因果可以張明的話,對於現實社會的人心維善乃至治安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有識之士細一思維必會得出的結論。比如說人們明瞭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後,假如得了些委曲他也許會想開些,受些冤枉也能大度些,別人對不起自已也能忍讓些,要做違法亂紀做奸犯科前也要惦量些。

正因爲佛法可以讓可以讓衆生看得破,認得清,站得高,望得遠,還可以讓人懸崖勒馬,苦海回頭。從而佛教(佛陀的教育)才能夠讓衆生有一個真正的吉祥安康的未來。這也是清涼山稱爲清涼的重要意義之一。

五臺山導遊詞13

而產生苦的來源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人體及心理現象構成問題的認識,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很好的詮釋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衆生都在爲這爲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錯也不願意承認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都會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會有其生成原因,在相當的一段時間或相當的一個空間無大的變化,在這段時間過後就會產生不穩定因素就像量到質的過程,最後事物已經毀滅形體不存在,就會產生“無常”而“無我”就是在告誡衆生一切事物不僅形體不會永遠存在,而且精神也會隨之消滅是不有存在一個常恆的精神主體。

然而世人的無知錯把“無常”“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常有我的東西來追求這樣就會產生痛苦認爲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發展!其實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於發現真善美醜惡本性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萬物都有緣起纔會有《五蘊》要正確認識避免藉助《四諦》擺脫《無常、無我》。就像佛主創法一樣從現實到理想到幻想最後還是回到了現實

五臺山導遊詞14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風景核心區位於五臺縣北部臺懷鎮內面積379平方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最值得推薦景點首位,國家地質博物館,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十大避暑勝地之首,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爲《世界遺產名錄》成爲我國第38處世界遺產。

天賜神地:五臺山位於太行山中段與河北省毗鄰,五臺山早在太古代時爲大海由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等一系列造山運動形成大山,後在7000萬年前的冰川活動中進退移動形成層巒疊嶂山嶽交錯山體以結晶岩構成,其中五座山峯高大且平緩形如土臺故稱爲五臺山,五座山山峯分別名爲:北臺葉鬥峯海拔3061米是華北地區最高山峯號爲華北屋脊,每年都以0.3公分增長。

東臺望海峯海拔2795形如大象這裏可以觀看到雲海和日出。西臺掛月峯海拔2773米形如孔雀松濤林密,月掛西峯。中臺翠巖峯海拔2894米形如雄獅,臺頂上保留了大量的地質變化時留下的碎石雜生青苔故名。中臺位於五臺正中在明以前世人認爲此峯爲五臺最高後徐霞客遊歷五峯留下遺篇《立於中顛難絕北頂》。南臺錦繡峯海拔2458米遠離四峯一枝獨秀形如臥馬滿山花海故名。五峯環抱外有滹沱流過山環水抱東北中西毗連南臺的獨峯,形成背有靠山後有擋山,五頂上建有五座寺廟,東臺望海峯望海寺建於元代供奉聰明文殊,北臺葉鬥峯靈應寺建於宋代供奉無垢文殊,中臺翠巖峯演教寺相傳這裏是文殊講法之地故名,建於唐代供奉儒童文殊,此廟是五頂中唯一的漢傳密宗寺院,西臺掛月峯法雷寺建於唐代供奉獅子吼文殊寺院正中有文殊洗鈸池四季聖水不絕。南臺錦繡峯普濟寺建於宋代供奉智慧文殊。五頂建五寺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平等性——法界體——妙觀察——成所做,與文殊五字心陀羅尼《阿羅波者那》相對。

五臺山導遊詞15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爲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菸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爲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爲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爲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爲: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鉢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爲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爲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儲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爲方便朝臺。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爲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爲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爲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爲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爲3間,外觀2層,內爲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鉢,千手,千釋迦的千鉢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爲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臺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臺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說五臺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標籤:五臺山 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