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五臺山導遊詞(15篇)

導遊詞3.07W

作爲一名優秀的旅遊從業人員,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臺山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臺山導遊詞(15篇)

五臺山導遊詞1

小五臺山不僅以絢麗的山地風光引人入勝,更有禪宗文化的千年積澱。舊時的小五臺山亦稱爲東五臺山,相傳當年文殊菩薩出家修佛,被這裏恢宏的山勢,茂盛的植被,淳樸的民風所吸引,選址台山,築廟參禪,普渡衆生。然而地處太行山、恆山、燕山交匯地段的小五臺山地質運動頻繁,山路隘險,寺廟的建設和香客往來都異常艱辛,文殊菩薩痛定思痛,下決心移居地勢平緩的西五臺山大興佛事。

儘管如此,佛教文化還是在涿蔚大地蔓延開來,這主要仰仗於明代三位臨濟宗(禪宗的分支)佛教高僧(第二十四代資中政公禪師、第二十六代自然法師及其門徒成顯大師)謁賢募貴,設壇佈道,弘揚佛法。他們所建造的金河寺、法雲寺以及後來的鐵林寺歷日曠久,終因自然災難或是紛飛戰火毀於一旦。

金河寺羣峯之上的72座塔林,如今僅殘存4座,四處散落着石條、磚瓦和漫漶不清的碑碣,法雲寺也移爲平地,南側絕壁上的石窟空空如也,昔日的香火早已散盡,看來任憑前人煞費苦心,沐雨櫛風,也沒能抵擋世事的滄桑。

保護區所在地涿鹿乃軒轅故里。據《史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部落大聯盟的總首領,並在今涿鹿縣礬山鎮建起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黃帝城(遺址今仍保留)。炎帝、黃帝、蚩尤部族在此繁衍交融、休養生息,發展成後來的華夏民族。涿鹿縣完整地、集中地、原生態般地聚集了炎、黃、蚩的遺址遺存,在全國也是唯一的一處,涿鹿縣也被譽爲是“三祖文化”的發祥地。蔚州盆地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溼潤、物產豐富,自古便是先民聚集之地。商代在此建立代國,並建都於代王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爲三十六郡,代爲一郡;漢代劉邦統一全國,分封代國,立兄劉仲爲代王。飛狐古道,又名蜚狐陘,太行八陘之一,是歷史上燕趙通胡的要道,蔚州乃此商道重鎮,商旅必經之地,至今這裏仍然保留着獨具特色的剪紙、鐵樹花、貢米、小吃等。這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小五臺山豐富的自然遺存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古老畫卷。

五臺山導遊詞2

另外,供養菩薩均爲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着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着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冑,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兩山牆砌臺上還排列着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雲,確係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爲唐代遺物。其中最爲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爲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爲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鬍鬚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鬍鬚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五臺山導遊詞3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喇嘛宗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爲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處。五臺山衆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爲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衆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爲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爲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衆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爲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爲衆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五臺山導遊詞4

五臺山寺院前,精刻漢白玉石牌坊有兩處,一處是龍泉寺,一處是古佛寺。龍泉寺的石牌坊建於1920年,古佛寺的石牌坊建於1922年8月。兩者比較起來,龍泉寺的石牌坊,精細華麗,古佛寺的石牌坊,粗獷豪邁,各有千秋。古佛寺牌坊三門四柱,中間高兩旁低,連成一體。中門寬約五米,兩個旁門各寬約三米,高約十二米,柱爲方柱,柱之裏外有石墩,上置雕獅,不僅穩固了牌坊,而且給人一種美感。中門坊頭一層,旁門坊頭兩層,形成三層坊頭,這種新穎的設計,顯得格外緊湊雄健。坊頭雕刻二龍戲珠,各具姿態;松枝葡萄,變化多姿;佛像及其他人物均宛然如生。整個石牌坊形體優美,粗獷豪邁,可謂是巧奪天工的石雕藝術珍品。柱的裏外和門楣,均刻有醒目的對聯和橫批,觀其書法,字型流暢,揮灑自如,論其刻藝,雖經千鑿百斧,卻不露一絲琢痕,真可謂書法與雕刻技藝雙絕。

古佛寺位於金崗庫南蛤蟆石村,地處偏僻,香火冷落。由於年久失修,到了清末只剩下一尊泥塑佛像,經風吹日曬,雪打雨淋,面貌已看不清,大有“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命運,誰也認不清這是一尊什麼佛,故把它叫作古佛。相傳有一天,南山寺的普濟和尚,路經此地,見殿倒屋塌,觸景生情,跪在古佛面前,說:“古佛,古佛,你叫我成佛,我來修你古佛。”語畢,聽見有人答話:“普濟、普濟,你快來修我,我叫你成佛。”普濟和尚向四下裏一望,除殘牆斷垣外,連個人影也沒有。心說:這一定是古佛顯靈說話顧。於是他討封:“真佛在此,何必遠求!”又聽見有人答話:“是啊,是啊!”從此,普濟和尚到處化緣,僅兩年工夫,化下七萬兩銀子,重修此寺,故名古佛寺。此寺在“”中遭到嚴重破壞,現已基本恢復原貌。

由於石牌坊頂檐的伸出像牌樓,故把它稱作古佛牌樓。“古佛牌樓”是舊時五臺山十景之一。

五臺山導遊詞5

精妙創法:佛教起源於公元6至5世紀的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創教者喬達摩悉達多大家現在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他是釋迦族的聖者能仁而利人羣能寂而得智慧像英勇無畏的大勇士。佛主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在藍毗尼園的菩提樹下降生,七日喪母由其母摩耶夫人的妹妹撫養,太子天資聰慧十二歲就學會了《五明》是《四吠陀》十六歲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妻並得子羅睺羅《他是佛主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密宗最高的弟子》,二十九歲出城拜訪遇老。死。病。

修行人意識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決定奉行婆羅門教的修行方法以擺脫命運枷鎖遂出家,出家後的太子過着乞食的生活拜訪聖者可難以解除他心中的疑團決定自己尋找答案,經過六年的苦修他沒有找到答案無奈他獨自到了菩提迦耶修禪總結過去的經驗調整了思維方式經過七日苦思在東方破曉時覺悟時年三十五歲,覺悟之後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初轉動法輪標誌這佛教的成立,在其一生中在七處弘法九次最後在拘屍那羅入滅終年八十歲以上是佛主簡單的本生事蹟大家可以詳細瞭解;其實在這一時期印度長期佔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它的基本教義是梵創世界、因果報應、輪迴之說,最大的特點是種姓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出現了思想界的新思潮,有人否定因果、輪迴之說也有人肯定,有人提出了新思想,佛教的產生和其理論與當時的社會整體環境有關,許多的基本理論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羅門教義形成的。如《因果、輪迴》說。廣泛來講佛教是當時的沙門思潮中的產物。

佛教之美:那麼佛教的基本教義到底是什麼,四聖諦《四真理》:苦、集、滅、道,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佛主認爲人生有八苦,肉體遭受的四種苦: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怨憎、求不得、愛別離,對自己永恆追求而得不到產生的苦:五陰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愛,有了渴愛就會有種種慾望,可現實是這些慾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因而就有了痛苦。當你知道痛後痛徹心扉之後大家就認識到要消除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消滅了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後,人就會擺脫輪迴生死達到涅盤的狀態,每個人和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自我調節不同但佛主總結了“八正道”:正見、正語、正命、正行、正業、正念、正思、正精進、正定,以方便衆生找到解脫之道。

五臺山導遊詞6

遊客們:

大家好!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爲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菸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爲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爲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爲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爲: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鉢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爲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爲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儲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爲方便朝臺.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爲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爲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爲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爲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爲3間,外觀2層,內爲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鉢,千手,千釋迦的千鉢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爲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臺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臺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說五臺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五臺山導遊詞7

小五臺山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性山地氣候。冰凍期長,無霜期短,降雨量大並集中在七月。這裏四季更替明顯,每年五月下旬,臺峯積雪解凍,六月枯草吐綠,始作春天。小五臺的春天很短暫,並且晝夜溫差非常大。夏季,小五臺就象是白雲身下的空中花園,穿行其中,心曠神怡。山地小天氣常使你防不勝防,一會驕陽似火,一會烏雲避日,一會雷雨傾盆。秋日的小五臺更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國度,紅葉紛紛順水而流,黃草依依隨風而笑,九月的星空最美,銀河掛天,星座盡現,你可以蜷縮在溫暖的羽絨睡袋裏,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星座,任憑凜冽的秋風拂過眉梢。

十一月前後,小五臺開始飄雪,進入漫長的冬季。晝夜溫差極大,日落風起,寒冷刺骨,臺頂夜間溫度低過-40度。不過爲了目睹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的小五臺真貌,欣賞到冰瀑懸掛、霧凇漫枝的北國山地景象,吃點苦頭在所不惜。冬季小五臺山是北方山友進行雪山攀登技術訓練和體能拉練的最佳路線。

植被爲夏綠闊葉林,區系組成複雜、植物種類繁多,達670餘種,垂直變化明顯:在陽坡2100米以上爲蒿草草甸;20xx~2100米爲以碩樺爲主要樹種的亞高山灌叢;1400~20xx米是以白樺、青楊、華北落葉松、油松和白樺、紅樺爲主要樹種的針闊葉混交林:1400~1200米爲次生灌草叢,以沙棘、虎榛子、毛榛、繡線菊等爲主;1200米以下則爲農作物區。陰坡除分佈高度與陽坡不同外,尚可分出以華北落葉松和雲杉爲主的針葉林帶及以白樺、青楊爲主的闊葉林帶。現有3個國營林場。

五臺山導遊詞8

遊客們,大家好!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爲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菸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爲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爲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爲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爲: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鉢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爲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爲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儲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爲方便朝臺。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爲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爲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爲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爲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爲3間,外觀2層,內爲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XX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鉢,千手,千釋迦的千鉢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爲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臺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XX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臺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說五臺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五臺山導遊詞9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爲何能夠完好地儲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裏高而背風,較爲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儲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衆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爲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儲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爲珍視,列爲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爲“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築和許多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啓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樑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衆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五臺山導遊詞10

首先先讚歎大家,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今天要踏上前往五臺山的旅途,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曾發過大願,凡向我文殊一步,必得無上利益福德。所以大家此次五臺山之行,也必然能夠得到文殊菩薩的保佑加持,相信此行一定會圓滿吉祥。

大家也許都聽說過,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而五臺山居其首位。這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縣。地藏菩薩道場是安徽的九華山。普賢菩薩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而文殊菩薩呢,是大智,他老人家的道場就是我們將要去參拜的五臺山。佛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叫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家也許都聽說過,但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就是用大智慧到達彼岸。可想而知,想要到達生死苦海的極樂彼岸需要什麼呢,需要的是大智慧,還不是一般的聰明智慧,這種智慧,能斷煩惱的智慧佛家稱它爲般若。我們的文殊菩薩,般若智慧堪稱第一,號稱七佛之師,曾是七尊古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老師還非常謙虛的作菩薩。雖然是菩薩,但他的大智慧大家可想而知也。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今天我們將要去的五臺山古時稱作清涼山,爲什麼稱清涼山呢,一是因爲五臺山山勢海拔很高,尤其是它的幾個臺頂,既使夏季也有可能見到白皚皚的積雪。所以自古以來,五臺都是避暑朝聖的勝地。想當年康熙皇帝就曾經五次前往參拜五臺山,當然據史料記載,他五次前來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找尋他的父親,那就是相傳在五臺剃髮出家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大家都看過《孝莊祕史》吧,那個片子拍得順治沒有出成家,雖有意願,但沒遂願。當然順治出家根本起因不是想要超越輪迴,度脫苦海乃至自覺覺他廣度衆生,他是因爲他的愛妃去世,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所謂的心灰意冷。反正順治是否真的出家,這是一個清史之迷。但是,康熙五次前訪五臺山多少說明了些什麼,並且史書記載其中一回孝莊太后還一同前往,但因年事以高身體不適中途而返。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順治題到牆上的一首出家詩,名義上是順治作的,但據考證,是順治的兒子,康熙皇帝代作的,寫得非常好,境界也很高,他說:“天下叢林飯似山,衣鉢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爲貴,惟有袈裟披肩難。……朕乃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兔走鳥飛東復西,爲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最後一句講什麼:“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甚千秋與萬秋”。康熙爲他爸爸附了這麼一首詩,你說順治出沒出家,大家自已猜一猜。

前面講的稱五臺山爲清涼山是因爲這裏海拔高,夏季涼爽所以稱爲清涼山。其實稱五臺爲清涼的另一個真實的意義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五臺山是佛教名山,所以到五臺山參訪自然離不開佛法的光輝。在佛教中,稱我們人間爲苦海,爲什麼苦呢?大家想一想,我們爲了衣食住行,爲了更好的發展,更多的掙錢,甚至是爲了更好的小蜜,煩惱是沒有止境的。這種煩惱佛家稱它爲熱惱。而清涼山呢,也就是我們的五臺山,它超出塵世熱惱之外,乃一處清涼聖地。它用大智慧超越出塵世間的煩惱,另外,它不僅自已超出,還能滅度世間衆生的煩熱。古人常常敬稱佛法爲甘露法雨,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甘露法雨有什麼現實功效呢,它能讓衆生把這個世間的苦惱看得破,認得清。讓我們站得高,望得遠,懸崖勒馬,苦海回頭。

什麼叫看得破,認得清,就像那英的那首歌——霧裏看花,借我一雙慧眼吧。向佛祖去借,向文殊菩薩去借吧。有了一雙慧眼,會教我們能夠認清哪些東西是真的對自己有用處的,哪些東西是有害的。哪些事情當爲,哪些事情不當爲。何時進,何時退,古人講的進退有度,這個尺度真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

什麼叫站得高望得遠。佛家一個基本理論三世因果。對於靈魂的無有以及前世存在與否的研究,西方科學家正在如火如荼的在搞,並且已經取得許多很有成效的成果。大家都聽說過催眠術吧,它是怎麼興起的呢。因爲西方心理學家認爲,如果一個人成年後許多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都是他們小的時侯,孩提時期受到打擊而形成的。導致後期的心理扭曲以及心理疾病。他們希望這些心理疾病的病人在接受催眠的時侯將他們小時侯受的委曲、這些病竈透過催眠回憶起來,講述出來,心理醫生再進行同步的心理引導,從而把他們的病竈根除。正所謂心病還需心藥治。所以催眠術在西方很盛行。在這裏要說明一下,催眠與睡眠是不一樣的,雖然兩個都是眠,但是這兩種形制下的腦電波是不一樣的。催眠這個詞的翻譯其實是不太準確的。那我講這些是什麼意思呢,因爲許多病人在催眠的形制下,本來想讓他們回憶起小時侯的病竈,但讓科學家們大爲吃驚的是,這些人,有許許多多人回憶起的不僅是小時侯,而是前世甚至是前幾世的事情。而這些病因不是在今生,而是在前世甚至前幾世以前,因爲受到的巨大的恐懼和苦難形成的。這些病人在催眠講述的同時,醫生都給他們錄了音,同時進行了很有效的心理引導,很多病人,嚴重的心理病人,就是這樣完全康復了。這是西方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所謂的科學,就是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實證求真,另一個是可重複性。在催眠研究的科學家中,有一位非常著名,他是美國的史蒂勞斯博士。他做出的這些確鑿案例的不下上萬次。幾十年間,上萬次的實驗,一次又一次向他證明:前生的存在,因果的輪迴。當然史蒂勞斯博士本身是一個基督的徒,基督_是不講輪迴的,他只講下一世的天堂和地獄。所以這個結果也曾讓他詫異過一陣。但是他還是將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公佈出來了,因爲他覺得有意義把這個實相公佈於世人去研究。並且,當時教授所處的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西方世界並未象今天對輪迴研究那麼普遍並且公開。在那種情況下,教授是要冒着犧牲自己學術生涯的情況下出了一本著作,那就是著名的《前世今生》。這本書出版後,教授是準備接受一片責罵與置疑的,但出他意料之外,許多他的同行,也都是心理醫生,非常支援他,並向他提供了大量他們在催眠狀態下病人們相似的案例,他們都能夠多少回憶起多世以前的情況。並且那些其他的醫生對教授說,我們也收集了許多案例,但我們都沒敢發表,您是天下第一人,因爲我們也很怕遭到置疑和責罵。因爲《前世今生》的發表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美國核心科研雜誌《神經與大腦》雜誌發表了一篇對於此書的評論,他說:“如果史蒂勞斯博士不是在創造一個巨大的錯誤,則他必是二十世紀的伽利略。”大家都知道伽利略因爲反對地心說,被終生囚禁,而布魯諾甚至被活活燒死。幸虧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言論自由百花齊放的時代,所以不會再像布魯諾那樣的擔憂。我講了美國科學家對輪迴的研究是什麼意思呢,史蒂芬斯博士他自已,一個基督_徒,他在研究出這些成果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你下一生生命的遭遇,完全是你自已造就的。”並不是上帝主宰的,也不是佛、菩薩、鬼神主宰的,而是自已造做的。正如中國一句古語叫做“自作自受”一樣。佛家一句名言:“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是,今生做者是。”說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只不過是更精確全面了一些。所以我們知道了前生後世的存在,這會給我們現實生活什麼啓示呢?那就是我們凡事可以隨之往開了想了,怎麼樣呢,比如說,也許我們現在掙得沒有別人多,住得也許沒有別人好,境遇比不上別人強,但我們並不比別人傻,也許上學時我還比他成績好呢,怎麼會是這樣呢。並且不是我們今世裏沒有努力。那是什麼原因呢,真實的原因是我們自已前世裏沒有種下這麼大的福哇。正所謂一句古語:“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樣一想,就可以想開些了。另外,我們還可以放眼看一看,爲什麼有些孩子,一生下來就生在富人家,叨着金湯勺出生的。而又有些孩子,生在邊遠的農村,衣食無着,忍寒忍餓。爲什麼生下就是如此不平等?另外,史蒂芬斯博士還得出一個結論:今世如果你有什麼天賦的話,那是你前世裏積攢下來的,不是今生你短短几年、十幾年間就學得來的。所以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書到今生讀已遲”。所以做父母的對孩子要善加引導而不是強迫。

另外更爲重要的啓示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燒香供佛,“香”是代表信香,代表佛門的“戒”與“定”。其實佛家也很講究以花供佛,花是什麼意思呢?是代表種善因必有善果,反之種惡因必有惡果。所謂的“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我們今生既使不如別人,那沒關係,我們還有未來,乃至還有來生。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高、放遠,不要與人爭眼前的利益,不必去爭眼前的得失。也許別人費了大勁得來的果實,因爲它的來路有些斑點,雖然香車美女圍繞,但這眼前的一切可能是潘多拉的匣子,他那個未來堪憂。也許我們這一世窮困潦倒,僅供溫飽,但心中有我們中心思想,有我們的理念、追求和底線,正如供佛以香美的花兒一樣,自然有香美的果實。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前面纔講,佛法是清涼的甘露法雨,可以滅卻人間多少苦惱,解除苦厄。這是佛法的啓示,講求凡事從因上去解決未雨綢繆。另外,冤冤相報何時了等這些名言警句也是從佛門因果輪迴中得出的重要啓示。

假如三世因果可以張明的話,對於現實社會的人心維善乃至治安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有識之士細一思維必會得出的結論。比如說人們明瞭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後,假如得了些委曲他也許會想開些,受些冤枉也能大度些,別人對不起自已也能忍讓些,要做違法亂紀做奸犯科前也要惦量些。

正因爲佛法可以讓可以讓衆生看得破,認得清,站得高,望得遠,還可以讓人懸崖勒馬,苦海回頭。從而佛教(佛陀的教育)才能夠讓衆生有一個真正的吉祥安康的未來。這也是清涼山稱爲清涼的重要意義之一。

五臺山導遊詞11

很久以前,這裏築一石亭,南來北往的香客居士及遊人手持香火,來此朝山拜佛,不少人在盛夏到澡浴池淨身身洗滌,據說這一澡便可洗得煩惱怡盡,福慧雙增。傳說雁門太守李靖打獵遇大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澡浴池坐落在中臺北臺之間,距離憨山寺大約10公里,這裏有涌泉,澄清亮麗,叮咚響聲猶如佛樂敲擊。由於這處天然水池位於高峻之處,古人謂之天光雲影之間。據古書稱,遊人到此,悄然可見天仙、沙門、蓮花之狀,彷彿真是一個佛菩薩居住的所在。

如今登臨澡浴池,雖不見昔日古亭,卻見依然泉水叮咚,霧氣蒼茫,特別是炎熱的盛夏,幽幽林木綠蔭片片,兩山夾峙的澡浴池水波盪漾,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無怪明代詩人覺玄發出了那樣的感慨:“一池清且淺,甘潔勝瓊漿,能洗愚癡垢,還生定慧香,光浮天界白,色映四天蒼,無以凡情測,神哉不可量”。

澡浴池正殿內迄今陳列着一塊石頭,上面留有一雙清晰可辨的腳印。並元刀痕斧鑿之疑。相傳這便是文殊大聖洗浴後在池邊站立的腳印。一個冬日的午進時,我們在寂照、正凡兩位師父的引領下前往澡浴池觀光,順便拍攝了這一奇景觀。

古今歷史上高僧就曾登臨澡浴池。拜文殊、求加持、開智慧、早成就,一向被認爲一條妙不可言的成就大道。如今出資修路更是幸事,衆望所歸,有志於心佛事的善男信女,更應該攜手共築一條通往光明彼岸的金色大路。

五臺山導遊詞12

而產生苦的來源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人體及心理現象構成問題的認識,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很好的詮釋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衆生都在爲這爲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錯也不願意承認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都會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會有其生成原因,在相當的一段時間或相當的一個空間無大的變化,在這段時間過後就會產生不穩定因素就像量到質的過程,最後事物已經毀滅形體不存在,就會產生“無常”而“無我”就是在告誡衆生一切事物不僅形體不會永遠存在,而且精神也會隨之消滅是不有存在一個常恆的精神主體。

然而世人的無知錯把“無常”“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常有我的東西來追求這樣就會產生痛苦認爲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發展!其實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於發現真善美醜惡本性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萬物都有緣起纔會有《五蘊》要正確認識避免藉助《四諦》擺脫《無常、無我》。就像佛主創法一樣從現實到理想到幻想最後還是回到了現實

五臺山導遊詞13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五臺山旅遊區。我是導遊×××。

龍潭飛瀑(站在關瀑臺或倒掛鬆景點處)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是北龍潭景區的龍潭飛瀑景點,這裏有幻鬆、絕壁鬆、倒掛鬆和龍潭飛瀑。這個瀑布長年有水,落差60多米,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韻致。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於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於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約十五公里。

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蔚縣,面積爲21883公頃,屬恆山餘脈,有東、西、南、北、中5個突出的山峯,爲區別于山西五臺山,稱小五臺山。五臺之中以東臺最高,海拔2882米,是河北省境內高山之最。大家看,小五臺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橫如斷,幾乎90度垂直的石梯令人心驚膽戰。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風景核心區位於五臺縣北部臺懷鎮內面積379平方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最值得推薦景點首位,國家地質博物館,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十大避暑勝地之首,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20__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爲《世界遺產名錄》成爲我國第38處世界遺產。

摸子泉位於地藏寺曠觀樓下摸子洞內。地藏宮大殿供地藏菩薩,東殿供送子將軍,西殿供觀世音菩薩。寺西南角—門可通掬月泉。摸子洞深14米,兩側石壁上鑿有佛龕,到洞最裏面之後,再下5級臺階,就到了泉邊。泉爲方形,水深0.4米。以前寺內僧人在泉中置石子和瓦片,說求子者摸到石子生男,摸到瓦片生女。洞口原來懸有劉爾忻所撰楹聯:

說話間,我們已跨過黃河,進入焦作境內,焦作位於河南的西北部,北依太行,南鄰黃河。地處我國南北交匯點,東西結合部,又是新歐亞大陸橋在中國境內的中心地帶,具有承東啓西溝南通北的樞紐地位。

走進小五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五彩石”。在這裏,沒有哪兩塊石頭的顏色是相同的。大大小小的石塊形狀各異,顏色對比強烈:白石頭顏色像雪,紅石頭顏色似火,綠石頭顏色如翠……

宗教現象之所以能伴隨着人類歷史長期地存在着,並將繼續存在下去,就在於宗教自身有着爲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及其社會作用。南美州是陌生而新奇的,但宗教的信仰卻是我們熟悉的。在世界各地行走,參觀考察的景點、文化遺產地似乎都滲透着宗教的影子,無論是天主教、、佛教、道教、西域。廬山這座世界名山也離不開,“一座山頭六個教,走遍世界找不到”這句電視風光片裏的伴音已成爲廬山導遊的解說詞;廬山的東林寺、仙人洞、天主教堂、堂、清真寺、白鹿洞都已成爲世界遺產地廬山的重要構成內容。

子房湖旁有兩條岔道,下道是通往小寨溝景區、老潭溝景區;上道便是直通山西的修陵公路。疊彩洞景區和茱峯景區盤恆在此。疊彩洞是連接豫、晉兩省的公路遂洞,大小23條洞,首尾相連總長4000多米。它是由我縣土專家張有臣設計規劃的。在外只見一排巨大的階梯層層遞上,在洞裏都是180度的轉彎和45度以上的爬坡。這就是景區有名的“暗十八盤”,勤勞善良的人民用十二年的時間修建了這條路。

茱萸峯山勢突兀,爲雲臺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後來真武帝在此苦志修行成仙而云,此處便成了聞名遐爾的道教聖地,方圓百里的人們常來此燒香求願,據說十分靈驗。漸漸地,人們把這裏親切地稱爲”小北頂”,就是說這裏離北天門很近,常被天神關注,他們會滿足人們禱告時的祈求,好再讓人們來此燒香還願。於是有了”燒高篝”的說法,如果誰家的子孫發達了或是添丁了,那一定是他們家的老人們早年在這裏燒了”高香”求來的。

相逢是緣,相識是分!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咱們今生的擦肩而過。很高興,和大家相會在美麗的天府之國,一同走進文君故里——邛崍,一起遊覽山奇、石怪、水美、林幽的天台山。暢遊青山綠水,盡享旅途歡樂。首先,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導遊,我叫方圓,無規矩不成方圓的方圓,大家叫我小方就可以了。旅行途中,大凡小事,儘管吩咐,我將全力而爲,爲你效勞!本次爲我們保駕護航的師傅是_大哥。小方希望大家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我們的_師傅,感謝他這兩天爲我們辛苦的工作。

往裏走,會看到“珍珠泉”三個醒目的大字。大家看,泉水清澈見底,一串又一串的小泡泡從石頭縫中擠了出來,好像一顆顆玻璃彈珠在此起彼伏的溪流中蹦蹦跳跳。不一會兒,一串串金光閃閃的項鍊又竄出來了,原來是太陽公公爲它們染上了顏色。真漂亮啊!你會禁不住去撈它們,可你的手剛碰到它們,它們就變魔術般的消失了。

往前走,這就是傳說中的“一線天”。擡頭望,兩邊的山崖似乎遮住了天空,只留下天的一條縫,就像一根線。穿過“一線天”,向左看,陡峭的飛崖,奔流的瀑布,震耳欲聾的水聲,彷彿走進了壯觀的畫卷,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

繼續前進,大家還會看到詭異莫測的“鎮妖石”,欲靜卻動的“風睡石”,神仙睡過的“睡仙石”,深不見底的“油甕”,高聳入雲的塔林……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對小五臺山更加喜歡了吧?接下來是自主遊覽,兩個小時後在這裏集合。請大家注意安全!祝大家遊玩愉快!

五臺山導遊詞14

遊客們:

大家好!

我們今天要去五臺山,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自然

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合爲一體的旅遊區。”

“看!這今天我們要參觀的顯通寺。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超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約10000斤!這要幾十個大人才能擡動呢!而且這超級大鐘建築時要耗費多少材料啊!”

“參觀完了顯通寺,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多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偏偏加了個”大”字,有人會說:“不就是一個“大”嗎?有什麼了不起的!”不是的,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儲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

“今天我們就走到這裏,希望明天我們有更好的心情來參觀這裏。 ”

五臺山導遊詞15

五臺山因有五座頂如平臺的山峯而得名。五座臺頂巍峨高峻,各有各的特點,但都如詩如畫,風光秀麗。境內山環水繞,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氣候涼爽,從古迄今一直爲;理想的遊覽與避暑聖地。

五臺山佛教起源於東漢,爲中國佛教發祥地之一。北齊、盛唐、清代爲五臺山佛教史上的三個鼎盛時期。自改革開放以來,佛國聖地又迎來了它的第四個輝煌時代。

根據最新統計,五臺山現有寺院124座,較爲完好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八個朝代的寺廟建築及各種佛像、佛塔、壁畫等珍貴文物,酷似一座蘊籍精深、浩瀚博大的自然生態園暨佛教文化藝術博物館。

五臺山融會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晉文化的精華,遂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國四大靈境之一,中國佛教的縮影,中國佛教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寶塔藝術展覽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博物館,中國佛教藝術奇葩,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榮譽,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可謂此處獨有,它山莫比。

五臺山目前擁有九項桂冠: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級示範森林公園;我國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之一;國家AAAAA級風景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的龍頭。目前,正在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景區內秩序井然,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健全,有高、中、低檔各類賓館,曾先後接待過胡耀.邦、華.國鋒、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喬石、李瑞環、吳邦國、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無數香客遊人。

標籤:導遊詞 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