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學習總結

化學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

轉眼間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又結束了,回顧過去這段時間的學習生活,收穫頗豐,該總結一下這段時間的得與失,好好寫份學習總結了。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化學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

化學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1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化學新課程已走進學校、走入課堂。新教材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新教材強調了學生主體性學習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新教材讓學生主動地體驗實驗的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取科學實驗的方法。

一、新教材的變化:

舊的化學教學大綱將舊教材設定爲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計算、化學實驗四大板塊,這四大內容體系像指揮棒一樣,使教師的思維方式、教學行爲被死死的束縛住了,師生所進行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爲了應付考試,學生雖然學得乏味,但教師還是滿足於對它的運用自如,就這樣,年復一年地機械地重複着這樣的教學,使得原本精彩的化學世界變得枯燥無味。

人教版新教材則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課程標準規定的:“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祕、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五個一級主題。新教材重視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改變過去以知識爲中心,過於強調知識體系的做法,改成現在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以問題爲中心,儘可能有利於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體現“學會學習”。因此,教材在編寫體系上與老教材完全不同,大大增加了學生實踐活動和探究活動的內容,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內容體系,活動方式,組織方式和考覈評價等方面留給教師較大的創造空間,還化學以本來面目。它做到讓教師不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而是帶着學生走向知識,它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學,更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去聯繫生活、生產和自然現象,力求做到“讓學生學有趣、有用的化學,讓學生能學得來、能學得好,幫助學生提高科學素養,適應現代社會的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且新教材在內容的設定上,在培養學生的技能上、在化學與其它學科的聯繫上都較舊教材有所改進,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化學這門學科。

1、從書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謂學習,就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離開了生活,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觀念是:學習就是讀書,提高能力就是會解難題,對教師來說,“教學”就是把書本上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對學生來說,讀書就是讀課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學會解難題。可以看出,傳統的教育把學生固定在“書本世界”裏,把教育與人的“生活世界”分離開來,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義失落中艱難前進,不能爲學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義和生活價值。

初中化學新教材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科學過程的感受,不過分強調書本知識的邏輯關係。新教材改變了學科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注重了科學與生活的有機整合,加強了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

新教材注重從生活實際中引入課題,生活是課題資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編入了與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實際聯繫密切的內容。如空氣和水、燃燒和滅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屬材料和金屬資源保護,化學與生活等。在具體內容中編入瞭如何防止空氣和水體污染、如何滅火、如何防護鋼鐵鏽蝕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課題,使學生透過化學學習,能夠初步解決一些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實際問題,能從切身感受中體驗化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化學學習價值觀。

教材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於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識來源於生活,又用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新教材編入了怎樣正確使用煤氣爐具,用鐵鍋燒菜更好等生活中經常碰到卻並不太注意的問題,讓學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學的實用性,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學好化學,就一定要關注生活。

當然,書本知識的學習和在生活實踐中學習並不是完全對立的,相反,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新教材要求教師“依據書本”,但不“依賴書本”。要從生產、生活實際中尋求教學素材,形成由單一的書本學習延伸到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

2、從以教師爲主走向以學生爲主

傳統的教學活動,認爲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自然會學得好。因而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教”的自由,而沒有學生“學”的自由,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從教師主觀願望出發,“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問你答”,“我要你怎麼學,你就得怎麼學”,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着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這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

初中化學新教材改變了以教師爲主的教學傾向,按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建立起了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的教材模式,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讓“教本”變成“學本”,變簡單傳播爲互動的教學,如化學反應中的能量探究、物質的製取和性質探究、元素質量計算的探究等等。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講解爲主的傳統,使從教師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轉變到教師帶着學生走向知識,從教師帶着問題提問學生轉變到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有人說,教師的教學好比“修橋”,目的是爲了“過河”,離開了“過河”這一目的,“修橋”也就失去了意義,至於如何“過河”,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師不必把學生都一一背過河去。常言說得好: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窮。

當然,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也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師是教學計劃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組織者,另一方面,教師又是教學實踐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不能認爲學生主動學習活動多了,探究活動多了,教師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而放棄了教師的責任性和指導性。恰恰相反,從學生髮展出發的教學設計與組織的難度更大了,啓發式和探究式教學的組織更費力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了,需要教師的培養、誘導和訓練。教師的主導性發揮得越好,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得越快,二者是互動的關係,也是因果的關係。

3、從注重知識走向注重活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着知識總量的迅猛擴張,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一個人在課堂內所學的知識僅佔一生中所需知識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識都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獲取,教育不再僅限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

長期以來,由於實驗教學理念和實驗條件等因素的限制,書本中的實驗主要以教師演示爲主,學生實驗則多是重複一些演示實驗的內容,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我們知道,能力的培養是與活動密切相關的。在化學學科中,實驗是主要的活動手段,透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能力,還可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二、新教材特色:

1、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體現STS的思想。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技術化是21世紀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現代公民不僅應當具有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應當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既要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又要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以及科學、技術、社會三者是如何相互促進和發展的。

2、重視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們都深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新教材的實驗特別多,實驗的形式也很多(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探究實驗、驗證實驗、家庭小實驗等),特別是把舊教材中的象氣體的驗滿、鑑別等多個驗證實驗變成探究實驗,演示實驗變成學生實驗。重視學生動手做、動感覺器官觀察,動筆作筆記、動腦設計,有序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素質,按先給範例引導學生,再要求學生設計實驗,符合學生的認知歷程;重實驗過程與觀察方法的培養,避免了舊教材實驗現象以結論給出只要求學生記、背的弊端;重視探究,新教材專門設定了活動與探究欄目,把活動與探究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還有調查與研究、討論等欄目設定,將學生置於探究的氛圍之中大有裨益。

3、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新教材與舊教材比較,對知識的廣度較多涉獵,而對知識的深度做了降低,特別是對概念不作太深刻的解讀,但設定了討論欄目,讓學生有許多想象、拓展、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分析思維的能力。同時在一些探究性的活動與習題中,增加了一些遷衍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打破砂鍋問到底”,深化了對問題的認識。

4、重視對師生的人文關懷。圖文並茂的排版更趨合理,便於師生使用和學習,也讓學生體會到美的感覺,文筆敘述更爲流暢,科學性明顯提高,讓師生閱讀起來更加生動有趣,習題作業份量有所增強,針對性練習明顯增多,讓師生在課堂上就鞏固所學知識,不用過多再去搜集資料、編寫習題,減輕了師生的課餘過重的負擔,同時與社會、生活聯繫更加緊密。從欄目的設定上,設定了“討論、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資料等”十幾個欄目,體現不說話老師的關懷,從內容上,把初中學生不易做,有危險,有污染等方面的實驗進行了弱化,如氫氣的有關實驗,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等,做到了先關注“個人”然後再上升到社會、民族、國家,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對自然的保護。

5、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新教材避免了舊教材以知識爲中心、以學科系統爲中心、重知識結論的弊端,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在培養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利用合理的方法指導學生自主發現知識、獨立掌握相關技能,在知識形成的過程與方法中,很大程度上教師只是起一個點拔的作用,學生透過教師設定的合作學習或自選方式達到目的,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上,我們的教師多數都叫學生談其體會,可見在新課標的每一層要求上,學生參與的成分都相當高。

6、減少了整齊劃一的要求,整體難度降低,實行彈性設計,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個性特長髮展的需要。教材中編有資料、調查與研究、家庭小實驗等欄目,並編入了供選學的拓展性課題等,以利於不同水平、不同學制的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特長和教學可能自主選用。

化學材培訓學習心得總結2

高中化學知識體系存在這麼一個特點:知識點多,規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許多知識點是要學生記憶的。但是考題難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適中的,這在往屆高考理綜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體現。所以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化學學科的特點可以總結成:“一學就會,一多就亂,一久就忘。”不少學生常常在學習過程中抱怨學習化學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得到應用,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把握化學學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我有以下心得:

一、研究教材內容,設計好新課匯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課匯入,能夠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來,提高課堂效率。

匯入的方式有好幾種:從教學內容匯入,從學生學習基礎入手複習舊知識匯入,或者根據學生情緒,結合教師自身特長等等。總之,匯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情緒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案例一:將學生情緒和教學內容相結合

《氮肥的性質及應用》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爲了使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教學中來,老師可以提問一句:“剛纔上課問好的聲音很響亮,同學們應該是沒人餓着肚子來上課的吧。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比過去豐富了很多,我們來看看過去世界上糧食產量的情況。”然後展示在全世界開始使用化肥前後,世界糧食產量的數據對比:

(ppt展示):20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0.73噸糧食

1978年開始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4.63噸糧食

如果不施化肥,中國只能養活2億多人口,剩下11億人就沒飯吃。

(引導學生):“我們班上有51個同學,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個同學有飯吃。”學生驚歎。

透過給出數據引導學生感受到化肥的生產和使用雖然好象離他們的生活很遠,但是對人類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同時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

(ppt展示):市面上常見的幾種化肥圖片,介紹化肥的種類,引出氮肥,介紹工業合成氨生產工藝,並解釋設計該工藝的科學家由於成功解決了合成氨過程中需要的高溫高壓,催化劑等條件,使化肥的大量生產成爲可能,從而解決了糧食產量問題,並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透過介紹化學家的事蹟,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透過匯入,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對化肥的性質,應用也產生了興趣。爲接下去的新課推進做好了鋪墊。

二、多與生活聯繫,改進探究實驗:

過去的教學過程中,常有學生抱怨化學實驗枯燥,單一,許多學生畢業後談到對化學實驗的印象總離不開實驗室,離不開試管,酒精燈,每次做實驗之前老師總要先宣讀一遍注意事項,清點實驗用品,事先給出實驗操作步驟,然後學生進行驗證,記錄實驗現象……一堂實驗課就此結束。

新課程強調課堂應該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扮演的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領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發現,主動探究。這一點在教材編寫中就可以看的出來,例如蘇教版必修一中編寫了許多學生探究實驗,並將原來很多教師演示的部分,都改爲讓學生自主探究。與此同時,教師在探究實驗的設計上也可以嘗試做點改變,增強探究的趣味性以及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案例二:在講解銨鹽與鹼共熱產生氨氣這個知識點時,教材中的實驗是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於試管中進行加熱,透過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檢驗氨氣。

本節課將實驗進行改進:取一張舊報紙,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後,放在報紙中用手摩擦報紙加熱,然後檢驗氨氣。把原來在試管中用酒精燈進行加熱的實驗改變成用生活中隨處可接觸到的材料並進行摩擦加熱,讓學生改變對化學實驗的固有印象:“化學實驗很危險,動不動爆炸,一般都在實驗室做,而且離不開試管,酒精燈。”透過一個簡單的改進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實際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化學變化,化學就在生活中,對於書本上的方程式,物質的性質,也就沒那麼難以記憶了。

三、以生活場景爲背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許多學生來自城市,對農村生活缺乏瞭解,也不感興趣,實際上在教材中許多知識點在農業,工業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體現和應用。如何把這些知識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也是設計課堂教學時要考慮的一點。

案例三:在講解銨鹽不穩定受熱易分解的知識點時,按照教材設計,是透過加熱氯化銨檢驗氨氣說明這一性質。此處不妨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一位農民在倉庫裏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氫銨(俗稱碳銨),有一天他發現這袋化肥包裝破損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曬,結果發現沒有人偷盜卻少很多,你能從化學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嗎?透過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然後提供相關的藥品和用具,讓學生利用已有條件,透過自行設計實驗探究,自己得出結論。

同理,在講解銨鹽另一性質,與鹼共熱能生成氨氣時,也可設計問題:在村子裏住着兩位農民,小李和小劉,他們都種了幾畝水稻。小李很勤勞,不僅買了氮肥硝酸銨,還同時使用了自己燒製的草木灰(呈鹼性),小劉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銨,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收成一定好,結果到了秋收時發現,自己田地的產量遠不及小劉的,你知道原因嗎?

學生透過動手實驗將氯化銨和鹼石灰混合摩擦加熱,檢驗得到氨氣,得出結論。在得出銨鹽的這幾個性質後,老師再提問:如果你是一名技術員,要指導農民使用化肥,你能列舉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項?或者,擬出一張化肥的使用說明書?這樣透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在課堂上學習的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得到發揮,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對象,解決實際問題。

四、聯繫校園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學是研究物質本質特點,物質之間關係的學科,部分化學概念存在研究對象抽象,微觀,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的校園生活聯繫起來,透過類比的方法啓發學生,相信對於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處的。

案例四:講解氣體摩爾體積這一課時,分析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研究對象是分子原子這些微粒,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從學生校園生活角度入手,提問學生:做操時,一班有50個同學,二班有45個同學,大家人與人間隔相同的距離後,哪個班佔的面積較大?學生馬上回答:人數較多的班級佔地面積較大。因而得出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之一爲顆粒數目。這時教師再分別請上個頭差別較大的八位同學,讓八位同學分爲兩組,個子較小的四人一組,個子較大的四人一組,然後讓兩組同學背靠背緊靠在一起,提問:“哪組所佔的空間較大?”學生回答:“個子較大的那組。”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二個因素:物質顆粒本身的大小。這時,教師再讓兩組學生分站教室四個角落,再問:“哪組佔的空間大?”學生回答:“差不多大。”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三個因素:物質顆粒間距。此時,教師就可向學生說明,氣體的情況類似於剛纔第三種站法,及四名學生分站教室四角,這時由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在計算體積時,就可以將人本身的個頭大小忽略。因此,決定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主要爲氣體分子間距離,而不是氣體分子顆粒本身大小,而決定氣體分子間距離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壓強。從而得出結論: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強下,任何氣體所佔的體積爲22.4l/mol。

透過聯繫學生每天經歷的校園生活,發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僅身體動起來,思想也活躍起來,積極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去,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的多。

標籤:培訓 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