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思想總結

樹立紅牆意識思想總結

突出問題導向,基層黨員人人爭先。西城區創新將“支部建在項目上”,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爲踐行“紅牆意識”的“紅色陣地”。

樹立紅牆意識思想總結

樹立紅牆意識思想總結【一】

何爲“紅牆意識”?原來是打北京市西城區興起的詞兒。“紅牆意識”,這是當地的幹部羣衆在長期工作生活當中逐漸形成和培育出來的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它的核心要義是“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何爲“兩學一做”?就是“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隨後,我又在網上搜到一篇來自《光明日報》題爲:“紅牆意識”不可動搖的紀實報道。

報道中說,北京市西城區是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等黨和國家首腦機關的辦公所在地,從新中國誕生以來,全心全意服務中央、保障中央、守護中央,就成爲一代又一代西城人自覺的'責任擔當。西城人矢志不渝所遵循和踐行的這種精神,被稱爲“紅牆意識”。還別說,生活和工作在這裏的幹部羣衆,都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和責任感。話說回來,換做是我,我也會感到自豪的!

從20**年以來,相約一起“轉街”已經成爲西城區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雷打不動的習慣,他們騎車而行,不用陪同、不聽彙報,堅持親眼觀察城市治理執行情況,親耳聽老百姓意見。透過這樣的調研,逐步提出了街區整理計劃,並全面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治理背街小巷的行動。幾年來,區級中心組成員開展調研累計700餘次,到基層調研比例超過70%,完成重點課題50餘篇,並已轉化爲工作成果。對此,我這個好學上進的基層年青人都被深深感動了!

然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在西城有一批最忠實的“紅牆”守護者——“西城大媽”,據說,這是一個囊括了西城區各類平安志願服務團隊的大聯盟,目前已達7萬餘人。“西城大媽”們平時分散在樓房小區、衚衕院落,每逢重大活動,就身穿紅馬甲、臂戴紅袖標出現在街頭巷尾。在治安防控、提供案件線索等方面他們屢建奇功,他們講政治、愛紅牆、熱心腸,有着強烈的責任感。他們曾經連續執勤18個小時,累計志願服務超過4500小時,被譽爲“最美西城大媽”標兵。

身爲在基層工作、且積極要求上進的青年人,對“紅牆意識”有了較深刻的瞭解,對“兩學一做”更加深了認識。同時對於踐行“兩學一做”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報道說,關鍵時候站得出來,重要時候豁得出去,全力踐行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成爲西城廣大黨員幹部踐行“紅牆意識”、深化“兩學一做”的真實寫照。對此,我這個時代青年也暗暗下決心,要腳踏實地學習“西城大媽”的“紅牆意識”和“兩學一做”精神,爭取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優秀青年!

樹立紅牆意識思想總結【二】

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北京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西城區“紅牆意識”根植心中。

說起紅牆意識,很多人覺得是西城區立足特殊區位、特殊使命、特殊責任,在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職責使命擔當,弘揚優秀文化基因,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和價值追求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全區人民的共同理念和認識。

但是我們也不能侷限於此,西城區“紅牆意識”不是西城獨有的,是所有首都市民在長期工作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紅牆意識”雖然由西城區提出,但紅牆也是屬於北京乃至全國的,我們不僅自己要做好份內事,還要想辦法影響北京市民,感召他們的.“紅牆意識”。能夠站在較高的起點自覺承擔維護首都和政府大局的責任和使命。而西城區由於地處首都核心區,這裏的幹部羣衆則需要在“紅牆意識”方面具備更高標準。“紅牆意識”在維護首都政治穩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有必要繼續強化市民的“紅牆意識”。

走在街頭巷尾,只要提到“紅牆意識”,羣衆都有共識,一有重要事件,我們就能看到一些大爺大媽志願者們在街頭巷尾參與治安志願服務,他們還說,西城區的居民佔位就是高,只要黨中央號召,一定是站在最前面,紅牆意識是咱西城區羣衆的光榮標誌。紅牆意識提煉出來咱們西城人的精神風采,這也是廣大北京市民在建設偉大首都實踐中的思想昇華。

但也有人說,在全市區範圍內,還有一些令市民不滿意的方面,一個不具備首都核心區標準的基礎環境很難保證市民具備較強的“紅牆意識”。目前全市正在疏解整治促提升,東西城也開展了背街小巷治理,正是深入踐行“紅牆意識”的體現。所以生活居住在北京,我們更應該做到:

首先,講政治。我們作爲首都的幹部、居民、羣衆,就要有天然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提高自己的政治自覺,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絕對忠誠,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有擔當。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把責任感和使命感貫穿到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工作標準,對各項任務,落實在前、完成在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爭創一流。

最後,重服務。既要給中央做好服務,也要給西城區的老百姓做好服務,查找服務中存在的缺口和短板,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要讓市民有“紅牆意識”,首先需要讓市民感受到生活在“紅牆”周邊的自豪。讓生活、居住、工作在地區的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更好的社會氛圍中體會到精神關懷、人文關懷,對地區有認同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