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的複習資料總結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的複習資料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的複習資料總結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的複習資料總結1

一、通假字

1、無能爲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說,與鄭人盟(悅)4、失其所與,不知(智)5、何厭之有(饜)6、若不闕秦(缺)

二、古今異義(古/今)

1、貳於楚也(從屬二主、有二心/數詞二的大寫)2、以爲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來(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攜帶的隨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兒子)5、越國以鄙遠(邊遠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煩執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離開、距離/到達)

8、微夫人之力(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紮)

2、越國以鄙遠(意動,以……爲邊邑)

3、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

4、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5、既東封鄭(使…成爲疆界)

6、闕秦以利晉(使…得利)

(二)名詞作狀語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

2、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3、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到黃昏)

(三)動詞作名詞

1、君亦無所害(害處)

2、且君嘗爲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四)形容詞作名詞

1、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五)形容詞作動詞

1、因人之利而敝之(損害)

2、肆其西封(擴張、延伸)

(六)一般動詞的使動

1、燭之武退秦師(使….退卻)

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使…虧損)

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滅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許之(主語)

2、(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3、(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4、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5、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6、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介詞)

(二)倒裝句

1、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介賓短語後置或狀語後置)

2、且貳於楚也(於楚從屬──同上)

3、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同上)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於君——同上)

5、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三)判斷句

1、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

2、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鄭以陪鄰(爲什麼要…,何必…)

2、夫晉,何厭之有?(….怎麼….)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的複習資料總結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

2、出:其出人也遠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詞多義

1、傳: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

2、師: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

3、從:

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

4、也: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於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嘆,可譯爲"啊")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

5、則:

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轉折連詞,卻)

②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條件連詞,就)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爲"就是")

6、於:

①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比)

②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③不拘於時(介詞,被)

④其皆出於此乎(介詞,在)

7、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譯爲"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

8、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藉、手段)

②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詞類活用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爲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

3、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形作名,聖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並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於時,學於餘(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賓短語後置)

5、而恥學於師(介賓短語後置)

七、難句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所以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不分年紀大還是年齡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不知道文章的停頓,有的人就去求師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人卻不求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象這樣罷了。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的複習資料總結3

字音

嫺(xián)於辭令屬(zhǔ)草稿未定慘怛(dá)讒人間(jiàn)之帝嚳(kù)靡(mǐ)不畢見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溫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人窮則反本

3、靡不畢見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絀

7、齊與楚從親

8、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9、亡走趙,趙不內

10、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

詞類活用

1、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3、讒諂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廣崇

7、蟬蛻於濁_

8、厚幣委質事楚

9、其後楚日以削

10、時秦昭天與楚婚

11、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13、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1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古今異義

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2、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3、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4、顏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與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

4、而自令見放爲

5、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6、數十年,竟爲秦所滅

7、是以見放

8、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

(三)狀語後置句:

1、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3、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

(四)定語後置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賓語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

梳理脈絡

用文中五個字概括出人物經歷。

任(第1節)—疏(第2節)——絀(第4節)—遷(第10節)—沉(第11節)

高三語文屈原列傳知識點:重要語句翻譯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類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於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爲廉正。文章描寫的是普通事物,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