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中國當代宗教狀況調查報告

調查發現,我國只有10%的人自認爲有宗教信仰。在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訪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與收入之間不存在相關,但當人們的客觀收入相當時,有宗教信仰的人對自身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主觀評價更高,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於增加人們對現狀的滿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6.75%的被訪者自認爲信仰佛教,幾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總和的兩倍;另外,相較於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輕人和高學歷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數據顯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據此推算,我國大概有2600萬左右的基督徒,從信徒規模來看,基督教已成爲漢人地區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區基督徒的絕對數量已經超過佛教徒,所以我們判斷基督教在我國已形成“全國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另外,從信徒的組織化程度、信徒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以及信徒對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觀評價這三個指標來看,基督教甚至已經超過佛教。

中國當代宗教狀況調查報告

[關鍵詞]: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當代宗教狀況

引言

我國當代宗教狀況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相對於宗教的迅猛發展,學界對宗教人羣的定量研究略顯滯後。由於種種原因,全國範圍涉及宗教信仰的抽樣調查比較少見,學界能夠公開利用的有關宗教的抽樣調查數據更是缺乏。有感於此,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執行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項目組在2012年的調查中專門設計了一組有關宗教信仰的模組,其中包含以下三個問題:

一、請問您屬於什麼宗教?

1.佛教2.道教3.伊斯蘭教(回教)4.基督教(新教)5.天主教6.無宗教7.其他【請註明】______

二、不管您是否參加宗教活動/事宜,宗教對您來說重要嗎?

1.很重要2.有點重要3.不重要

三、您大概多長時間參加宗教活動/事宜?

1.從不2.一年一次3.一年幾次4.一月一次5.一月兩三次6.一週一次7.一週幾次7.其他【請註明】________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自2010年始至2012年已經開展了三期調查。調查對象爲中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家庭戶和樣本家庭戶中的所有家庭成員,不含香港、澳門、臺灣、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寧夏、海南。由於這25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不含港、澳、臺)的95%,因此,可以將CFPS的樣本視爲一個全國代表性樣本。該調查的目標樣本規模爲16000戶。其中,有8000戶從上海、遼寧、河南、甘肅、廣東五個獨立子樣本框(稱爲“大省”)過度抽樣得到,每個“大省”1600戶;另有8000戶則從其他20個省份共同構成的一個獨立子樣本框(稱爲“小省”)抽取。5個“大省”的子樣本具有地區自代表性,可以進行省級推斷以及地區間比較。5個“大省”樣本框在二次抽樣後,與“小省”樣本框共同構成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總樣本框。[2]

基於此次調查數據,本報告試圖對當代中國的信仰狀況進行描述,包括宗教信徒的比例、宗教信徒的人口特徵(性別,年齡,社會階層)、以及當前中國信仰版圖中的一些突出特點。

一、當代中國信仰狀況概覽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用調查數據呈現中國信仰版圖,被訪者參加宗教組織及宗教活動的情況,以及被訪者對信仰重要性的主觀認定。

1、當代中國信仰版圖

目前我國政府承認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2012年的CFPS調查數據顯示(見圖1),就全國而言,89.6%的受訪者認爲自己沒有宗教信仰,只有10%的人宣稱有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徒最多,大概有6.7%的成年受訪者認爲自己屬於佛教,佔所有宗教徒的2/3以上。其次是基督新教,比例達到受訪者的1.9%。排其後的分別是道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佔受訪者的比例都在0.5%左右。考慮到本次調查沒有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寧夏、海南,而這幾個省份的是穆斯林和藏傳佛教徒聚集區域,所以佛教和伊斯蘭教的比例或許有所低估。

CFPS的數據顯示,我國近90%的人自認爲“無宗教信仰”,只有略多於10%的人自認爲有宗教信仰,這與皮尤調查報告所稱的“在世界範圍內,超過80%的人認同自身歸屬某一宗教羣體”[3]的判斷形成鮮明的對比。事實上,不只是CFPS調查數據,中國人民大學組織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4]也表明,中國的“無宗教信仰者”比例非常高(見表1)。

當然,全國不同地區宗教情況存在差異。CFPS數據五個具有獨立代表性的省份的樣本顯示,遼寧和廣東宣稱信仰宗教的較少,其他三個省份都相對較多,且比例相差不大。上海受訪者中信仰宗教的大多數選擇的是佛教,其他省份佛教雖然也是選擇最多的,但是其他宗教也佔有一定比例,例如,河南信基督教的比例達到5.6%,接近佛教,甘肅穆斯林的比例達到3.4%。

需要注意的是,在華人社會中,很多自稱無宗教信仰的人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無神論者。張茂桂和林本炫曾對無信仰者進行過細緻的知識社會學考察。他們對於那些自稱無宗教信仰的被訪者進行了多次追問。首先是問被訪者是否有宗教信仰,很多人選擇無信仰。然後對無信仰者進行第一次追問,是否“信神”?有六成無信仰者選擇“信神”,有四成人選擇不信。接下來進行第二次追問,對象是不信神者,問他們是否“拜神”,發現在自稱無信仰也不信神的人中,有七成是會拜神的。而所有這些人,當被繼續追問時又會說自己所拜的神屬於佛教。如此一來,真正無宗教信仰且不信神也不拜神的人,只佔被訪總體的6.3%[5]。上述研究表明,很多人選擇無宗教信仰只是因爲他們對“宗教”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說我們的測量工具仍有待改進。單純測量宗教歸屬而忽略宗教性的其他維度(宗教實踐,宗教信念,宗教體驗等)仍難以真實反映現實狀況。未來在測量人們的信仰狀況和宗教活動時,我們需要有更合適的問題。有鑑於此,CFPS2014年的調查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改進,屆時我們就能對自認爲無宗教信仰的被訪者進行更爲細緻的探究。

2、宗教組織以及宗教活動參與狀況

調查表明,即使是那些自認爲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很少參加宗教組織。全國僅有約1%的受訪者加入了信仰或宗教團體。從分省的情況來看,河南、甘肅、遼寧等省加入宗教組織的受訪者較多,而廣東的受訪者中加入宗教組織的非常少,上海受訪者中雖有10%宣稱自己信佛,但加入宗教團體和組織的受訪者同樣不到1%(見圖2)。

儘管受訪者中參加宗教組織的比例不高,但國人整體上而言參加社會組織的程度本身就不高。因此,相對而言,宗教組織成爲表中各類組織中排在共產黨、共青團、工會組織之後第四大組織,也是第一大社會組織,部分地區宗教組織成員人數甚至超過工會會員人員(見表3)。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基於宗教信仰的社會組織的`出現並壯大值得學界持續關注。

從宗教活動參與情況來看(見表4),全國參與宗教活動的人比宣稱有宗教信仰的人還少,部分人自認有宗教信仰者並不參加宗教活動。參加宗教活動的人中多數人蔘加頻率不高,一年只有一次到幾次。表示每週都會參加宗教活動的受訪者佔全部受訪者的1.4%左右。就不同省份而言,河南受訪者參與宗教活動的人最多,每週參加一次到幾次活動的受訪者就達到3.4%。甘肅一週參加一次或幾次宗教活動的受訪者達到了2.2%。經濟更爲發達的廣東、上海等省市的受訪者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要低一些。

這種情況在2010年的CFPS調查中同樣得到體現,2010年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受訪者最近三個月的宗教活動參與情況(見圖3)。整體而言,全國也就2%的受訪者表示最近三個月參加過宗教活動,遠遠低於宣稱自己信仰宗教的受訪者比例,但高於表示加入了宗教組織的受訪者的比例。

2010年的調查還顯示,河南和甘肅的受訪者參與宗教活動更多且頻率更高(見表5)。進一步地分析發現,甘肅的伊斯蘭教徒幾乎每天都會舉行和參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活動。

從參與宗教活動的時間安排來看(表6),2010年的調查顯示,工作日參加宗教活動的人佔1.7%,週末參加宗教活動的人相對多一些,達到2.04%。從用時來看,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平均每天用時一個半小時左右。遼寧和甘肅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平均用時相對較長,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平均每天用時都超過1.8個小時。從工作日與休息日的差異來看,廣東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動時長差異不大,但是休息日參加宗教活動的人更多。而河南的宗教信仰者不僅休息日參與宗教活動的比例更高,活動時間也比平時更長。遼寧的情況與此類似,但差異要小一些。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與各省教徒類型結構存在差異有關:河南、遼寧的基督徒比例相對較高,週末參與禮拜活動更多,而廣東的宗教信仰者絕大多數信佛教,而佛教組織化程度更低,缺少相應的短週期宗教活動。

3、被訪者對宗教之重要性的主觀認定

不管受訪者是否宣稱自己信仰某種宗教,也不管是否參與宗教活動,當被問及宗教對自己的重要性時,有5.5%的受訪者表示宗教對其很重要,超過前述宗教活動及宗教組織的參與比例。上述比例在不同省份有所差異,河南和甘肅接近或達到8.0%,廣東只有4.3%。全國有82%的人認爲宗教對其不重要,各省的比例有一定的差異,但都低於宣稱沒有宗教信仰的受訪者的比例(表7)。也就是說,至少有部分宣稱不信宗教的人並不認爲宗教對自己而言不重要。這些受訪者有一定的親宗教傾向,這有利於宗教文化的發展。

二、當代中國宗教信徒的人口學特徵

儘管總體上而言我國宣稱信仰宗教的人不多,但並不妨礙我們追問“哪些人更有可能宣稱信仰宗教或參與宗教活動呢?”。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探討不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城鄉來源、經濟收入水平的人口中信仰宗教的羣組差異情況。

1、性別與宗教信仰

無論是歷史上看,還是在其他社會,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信仰宗教,中國也不例外。調查發現女性受訪者中有11.5%表示有宗教信仰,高於男性的8.4%。表示信仰宗教的人中,女性佔近乎60%(具體爲58.5%)。女性中有1.2%加入宗教組織,而男性受訪者中表示加入了宗教組織的比例爲0.5%。而加入宗教組織的人中,女性超過70%。女性中認爲宗教很重要的爲6.6%,男性中僅3.9%認爲是這樣。

2、年齡與宗教信仰

如表8所示,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信佛教的比例高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基督教相反,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信基督教的比例高於年輕人。這是否意味着佛教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呢?由於被訪者中基督徒和佛教徒的數量較少,統計效力不夠,不能代表全國。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有關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表明,大學生確實佛教道教等傳統宗教有着一定的偏好,但基督教也有相當的市場,而且基督教在大學生具有很高的可及性,部分高校學生中有超過半數被基督教傳過教[6]。未來的發展趨勢值得關注。CFPS數據還顯示,中老年人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高於年輕人(見圖5)。不過樣本中,年輕人中認爲宗教重要的比例甚至比中老年的還要稍高一些。信教者中各個年段人口的比例與總人口的結構類似,除基督徒中60歲以上老人比例偏多(佔30%)外。

3、文化水平與宗教信仰

表9顯示,整體而言,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特別是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相對更少。但其他各種文化水平的人中信教的比例都差不多。以宗教類屬來看,文化水平中等的人信基督教的比例相對較低,處於兩端的人信基督教的比例反而相對較高。相反,中高學歷的受訪者中認爲自己信仰佛教的比例仍然比較高。宗教組織參與的模式與基督教教徒分佈模式很近似,文化處於兩端的人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更高一些(見圖6)。由於我國人口整體而言文化水平並不高,因此從教徒內部的構成來看,宗教信徒中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佔到75%左右,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的不足10%。

4、城鄉差別與宗教信仰

表10表明,城鎮和農村的被訪者中有宗教信仰者的比例相差不大。但不同地區的宗教類型結構有一定的差異,城市中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比例較高,鎮級農村佛教徒較多。從組織參與比例來看,城鎮受訪者中加入了宗教組織的比例更高,且認爲宗教重要的人更多(圖7)。

5、人口流動與宗教信仰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的大規模頻繁流動是我國社會的巨大改變之一。宗教作爲社會支援來源之一,是否會在更需要支援的流動人口中更爲興盛呢?表11說明,總體而言,流動人口中宗教信徒比例並不明顯高於非流動人口。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情況值得關注。非流動人口中天主教的比例相對較高,而流動人口中基督徒的比例較高。而且,樣本中流動人口中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認爲宗教重要的比例都要高一些,不過差距並不特別大,雖然該差距在統計上顯著。

6、社會分層與宗教信仰

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信仰宗教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呢?有關文化基督徒、文化佛教徒討論似乎都在將宗教信仰與特定的社會階層聯繫起來。依據CFPS中受訪者個人的年收入,可以將受訪者分爲不同的階層。從表12可以看到,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訪者中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的比例差不多,收入與是否信教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具體到各個宗教,收入水平與信教類型的關係也不大。一個稍微值得注意的情況是,沒有任何收入的人信基督的較多。有一點點收入的人中表示信佛的比例較高。

反過來看得更清楚一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經濟狀況似乎還是有所不同。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中沒有經濟收入的人更多。天主教徒,即使有收入,平均年收入也比較低,而穆斯林一旦有收入,平均收入還不低(表13)。相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基督徒的收入水平似乎相對較低,穆斯林和佛教徒的平均收入較高。宗教信仰與社會階層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係。

社會階層與宗教信仰的關係還體現在信仰與階層認同的關係上。社會學家認爲,當人們的預期高過現實時,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從而導致社會動盪。反之,如果人們客觀的收入較低但對自身主觀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評價較高時,那麼這意味着人們的滿足感較高,從而有益於社會穩定。從CFPS的數據來看,宗教信仰似乎可以改善人們對於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認知。相對與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中認爲自己收入地位很高的人比較多,而基督徒中認爲自己社會地位很高的人比較多(表14,表15)。這似乎表明宗教信仰有助於增加人們對生活的滿足感。不過,由於各個宗教被調查的人數較少,要分析各類宗教信徒內部的結構,CFPS數據的統計效力顯得不足。目前而言,“宗教信仰有助於增加人們對現狀的滿足感”還只能是一個研究假設,未來我們將利用相關數據擴充宗教信徒的樣本規模,以期對此假設進行驗證。

三、當代中國基督教的發展狀況

中國到底有多少基督徒一直是一個人言人殊的問題。《耶穌在北京:基督教如何改變中國及全球力量平衡》一書認爲,過去30年中國的基督徒已經由幾百萬發展到近7000萬,照此趨勢,中國1/3的人口有可能在今後30年內成爲基督徒,屆時中國也將成爲全世界最大的基督國家[7]。美國福音派的媒體《今日基督教》則更爲樂觀地估計中國的基督徒已達1.3億。與以上估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抽樣調查表明,基督教在中國的信徒規模遠不如上述估計樂觀。2010年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編的《宗教藍皮書》認爲,中國信仰基督教的人數爲2305萬人,其中1556萬人受洗。由於該數字遠低於社會上流傳甚廣的“中國至少有7000萬基督徒”的認識,一時之間引起不少關注。

本次CFPS調查數據顯示基督教已經成爲我國(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寧夏等省市除外地區的)第二大宗教,在個別省份如河南,基督徒的比例已經超過了5%,在河南省的農村地區自認爲是基督徒的被訪者比例已經超過佛教徒。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收集的覆蓋全國各省市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漢族樣本數據中自稱信仰基督教的人所佔比例同樣已經排在了五大宗教的第二位,比例與CFPS調查所得數據相當。由此我們認爲基督教在我國已經形成“全國存在,局部聚居”的分佈格局。

以佔總人口的1.9%計算,中國的基督徒大概有2600萬左右,與2010年宗教藍皮書的估計相近,遠低於流行的7000萬的估計。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低估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在隨後的分析中我們將看到,由於基督教強調明確的成員資格、綿密的宗教實踐以及高度的宗教認同,因此它的實際影響非常大。

1、將近1/3的基督教徒加入了宗教組織

不同宗教信仰的組織化程度存在差異。在我國,佛教是第一大宗教,但是它的組織化程度較低,自稱信仰佛教的人中,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不到3%(表17)。道教類似,信徒中成爲道士或其他道教成員的很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督徒、穆斯林和天主教徒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高得多。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在全國這一比例在18%左右,部分省份也達到1/3以上。而信仰基督教的信衆,31%加入了宗教組織(更確切地講,回答問卷時,他們認爲自己加入了宗教組織)。雖然不同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但是不少省份這些信徒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都在1/3以上。上海、廣東等沿海城市化較發達的地區,信徒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似乎要低一些,只有20%左右。前文數據還表明,參與基督教組織的受訪者比例排在了調查涉及的各類組織中第四位。總之,基督徒加入宗教組織的比例最高,至少有這麼多教徒願意在調查中能夠明確表示自己加入了宗教組織,可見基督徒的組織歸屬感更強。

2、基督徒參與宗教活動更積極

從宗教活動參與頻率來看,宣稱自己信仰佛教的人中40%從不參加宗教活動,一年有一次或幾次的再佔去45%左右,只有15%左右的信徒能夠堅持每月參與幾次,能夠堅持每週都參與宗教活動的比例不到2%。道教信徒的情況更是如此,60%表示從不參與宗教活動。也許他們事實上參與宗教活動,但至少調查時想不起來或者不願意承認。穆斯林和天主教徒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較高,這兩個羣體的成員能夠堅持每週都參加宗教活動的比例分別達到31.3%和23.5%。宗教活動參與最積極的是基督徒,他們中有超過一半(54%)能夠堅持每週參與宗教活動,每月都參與宗教活動的比例達到將近2/3(64%),表示從不參加宗教活動的佔16.7%。各類宗教信徒中,基督徒宗教活動參與頻率最高的,至少他們更願意承認自己經常參與宗教活動。如果以每週都參與宗教活動作爲教徒的界定標準,CFPS覆蓋省份中基督教已然成爲中國教徒數量最多的宗教。

3、基督徒對信仰重視度更高

基督徒的委身程度高還體現在對宗教重要性的主觀評價上,超過2/3的基督徒認爲宗教對自身很重要,認爲不重要的僅6.1%,對於宗教的重要性評價排在幾種宗教的最前面。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徒對宗教重要性的評價也比較高,認爲宗教很重要的佔比53%,認爲不重要的只有8.3%。天主教教徒對於宗教重要性的評價排在其後,但認爲宗教不重要的比例達到了16.5%。佛教和道教信仰者對於宗教重要性的評價比前三者差很多。只有不到三成的佛道教徒認爲宗教對自己很重要,認爲宗教不重要的都達到三成左右。總之,基督徒組織性與虔誠性更強。

4、基督徒與佛教徒的年齡及文化構成比較

CFPS的數據也顯示,與佛教相比,基督教雖然組織化程度更高,更注重日常的宗教活動,但是基督教也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劣勢。在年齡構成方面,基督教的年輕人比例低於佛教;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基督徒的文盲半文盲的比例(28.9%)高於佛教徒(21.5%),同時擁有本科學歷的基督徒比例(1.9%)低於佛教徒(2.5%)(見圖9)。這似乎意味着佛教比基督教更能吸引年輕人和高學歷的人,但是鑑於調查得到的基督徒樣本較少,我們目前尚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需要進一步地探討。

5、基督教我國已經形成“全國存在,局部聚居”的分佈格局

CFPS的數據顯示,基督教已經遍及全國,在部分地區,如河南農村,自認爲信仰基督教的被訪者比例(6.6%)甚至超過佛教(6.1%),成爲第一大宗教的情況(見表19);據此我們認爲基督教在我國已經形成“全國存在,局部聚居”的分佈格局。

四、結論與討論

透過分析CFPS的數據,我們可以對當前中國民衆的總體信仰狀況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中國自認爲有宗教信仰的人比例偏低。皮尤的調查表明,全球範圍而言,80%的人信仰某種宗教;但是CFPS(2012)的數據顯示,我國只有10%左右的被訪者自認爲有宗教信仰。其中,佛教的比例(6.7%)最高,其次是基督教(1.9%)、道教(0.5%)、伊斯蘭教(0.5%)和天主教(0.4%)。鑑於此次調查沒有涉及穆斯林聚居較多的新疆、青海、寧夏,因此伊斯蘭教被低估;又鑑於內蒙古和西藏沒有被納入調查,佛教徒的比例也肯定被低估。但總體而言,我國有明確宗教歸屬的被訪者比例很低。即使那些自認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很少參與宗教組織或宗教活動。2012年的數據表明,只有1%的人加入宗教組織,2010年的數據則顯示,全國僅有2%的受訪者表示最近三個月參加過宗教活動。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參加宗教組織的受訪者比例不高,但是由於我國居民社會組織化程度較低,受訪者參加宗教組織的比例僅次於共產黨、共青團和工會組織。宗教組織已成爲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第二,佛教仍然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6.75%的被訪者自認爲信仰佛教,幾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總和的兩倍;或許這些人並沒有真正皈依佛教,也沒有常規的宗教實踐,但是他們願意自我宣稱爲佛教徒,這本身就已說明佛教已深植民間。另外,從年齡和學歷構成來看,佛教似乎比基督教更爲樂觀。CFPS的數據顯示,相較於基督教,自認爲信仰佛教的被訪者中年輕人和高學歷的人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

第三,過去幾年裏,學界一直對中國基督徒的人數爭論不已。很多從事田野調查的學者以及海外媒體都認爲中國至少有7000萬左右的基督徒;CFPS的數據表明,只有1.9%的人信仰基督教,據此推算,我國大概有2600萬左右的基督徒,遠低於7000萬的流行說法。CGSS多年調查數據也表明大概2%的受訪者是基督徒,與CFPS的數據相當。我們認爲,在分析基督教在我國的發展現狀時,需要進行研究視角的轉換,即不再糾纏於基督徒的數量之爭,而是從其它維度(組織化程度、宗教實踐及對宗教信仰的主觀評價等)探討基督教在中國社會的實際影響。CFPS和CGSS的數據表明,從信徒規模來看,基督教已成爲漢人地區僅次於佛教的第二大宗教;在某些地區,比如河南農村,基督徒的絕對數量已經超過佛教徒,所以我們判斷基督教在我國已形成“全國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從信徒的組織化程度、信徒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以及信徒對宗教重要性的主觀評價這三個指標來看,基督教已經成爲漢族地區最有影響的宗教。

第四,在我國,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更有可能信仰宗教和參加宗教組織。有宗教信仰者與無信仰者在經濟收入方面無顯著差異,但是當人們的客觀收入相當時,有宗教信仰的人比無宗教信仰的人對自身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主觀評價更高,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於增加人們對現狀的滿足感,或者說宗教信仰提高了幸福感。社會學家認爲,相對剝奪感往往會導致社會動盪,而滿足感則有利於社會穩定。如果宗教信仰能有效地提升人們對生活現狀的滿足感,那麼它對社會穩定的作用毋庸置疑。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本次CFPS調查得到的宗教信徒樣本數量較少,我們很難對各類宗教進行內部推斷,因此我們最好把上述發現當成有待驗證的假設,而非真實不虛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