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件作文 > 班會作文

預防和阻止“校園暴力”的主題班會

導語:暴力的基礎就是對生命的極端漠視。在虛擬的世界裏,沒有真實的受害者。這一事實很易使他們產生“再暴力的東西都與人類感受無關”的錯覺,以致現在的孩子們不但漠視動物和他人的生命,甚至漠視自己的生命。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預防校園暴力的主題班會,歡迎查閱與借鑑,謝謝。

預防和阻止“校園暴力”的主題班會

一、校園暴力的幾種表現

(一)打架鬥毆。

打架鬥毆是校園裏最常見的暴力行爲,通常是一些品德較差的大同學,自以爲有力氣,就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來毆打校內外的學生。除此之外,還有這夥中學生與另一夥中學生相互毆鬥的現象,也稱爲學生打羣架。中學生打架鬥毆破壞了學校的正常秩序,給學校帶來了不好的聲譽,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

不難發現,中學生打架鬥毆的發生具有時間上的規律性:(1)放學 時。中午或傍晚放學,特別是週末中午,一些與校內學生有聯繫的校外少年,還有被學校開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門口尋找機會打架。同時,大批學生出校時易因發生碰撞而引發打架。(2)考試結束時。每個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後,老師忙於批改試卷,學生普遍鬆口氣,一些不良學生就惹是生非,易發生打架鬥毆。(3)秋季開學時。新生剛入學,學校老同學串聯的,其中有因過去的“仇恨”而算賬的,往往採用暴力攻擊的手段來解決。(4)課外遊樂活動時間。不少學生喜歡到校外去打桌球、玩電子遊戲和相聚郊遊等。由於社會活動場所管理不嚴,人員複雜,學生之間常因爭輸贏、爭地盤而發生衝突,導致打架鬥毆。(5)節假日。由於休息時間,有的學生家長又不在家中,在無事可做的情況下,有的學生就跑到外面去,易發生打架,甚至相約互鬥。

(二)強索錢財。

這是近幾年來發生的比較普遍且嚴重的校園暴力現象,往往發生在中小學校門口或附近地區,大年齡的中學生向低幼學生強索錢財,以暴力相威脅,逼迫低年齡學生交出零用錢或學習用品等,並不準他們告訴學校和家長。此類事件不僅摧殘了被襲擊學生的心靈,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而且造成許多家長人心惶惶,對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擔驚受怕。

(三)毀壞物品。

有的中學生由於心中的不滿、怨恨等情緒作用,透過毀壞物品來表現和發泄。在一些中學生裏可以看到被學生破壞的課桌椅、牆壁、門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學生髮泄情緒實施攻擊的結果。這類攻擊行爲的目標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爭風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戀現象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趨勢,而早戀給青少年的成長和生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由於中學生心理不夠成熟,往往會因爲女生而產生嫉妒、排擠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爲缺乏溝通和引導而釀成打架甚至兇殺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礙。

青少年攻擊行爲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這就是由於青少年的精神障礙所引起的攻擊性行爲。國內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具有攻擊傷害他人的行爲。主要原因是在於他們的意識障礙、幻覺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礙、情緒情感激烈等。在這種異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與他人發生衝突,引起攻擊性行爲,給他人造成輕重不等的傷害,極端嚴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見的少年多動綜合症,表現爲多動、多話、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學習和生活,並會干擾社會秩序。有多動綜合症的少年行爲,常有攻擊性,一次性精神症狀有突然發怒、行爲衝動的表現,二次性精神症狀有明顯的暴力攻擊行爲,在生活中顯得喜與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現爲意志和行爲的障礙,造成行爲混亂,在興奮之下會傷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經常惹是生非,發生打鬧等衝動行爲,造成對他人的攻擊。鑑於這些攻擊行爲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礙,而是在精神障礙的情形下發生的,所以應提醒人們給予特殊的注意。

二、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校園暴力從根本上說是社會暴力病態在向校園延伸的結果。如果任由這種勢頭髮展下去,無疑會給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這種認識上的偏差,無論對其個人還是對社會而言將是非常危險的隱患。這種由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造成的校園“惡瘤”,如果不在校園內得到應有的`遏制,那麼以後社會將會爲此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一)家庭暴力是校園暴力產生的根源。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們大多受到極度貧困、父母離異甚至家庭暴力等負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關愛和安全感,從而形成“攻擊性人格”。爲此,他們往往採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釋放壓抑,獲取一種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還可藉此在同學中樹立“威信”。可見,缺乏關愛、缺少管教是這些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師對學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園暴力產生的土壤。

老師不論出於什麼目的體罰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嚴重的。老師施暴在前,學生想要對抗在後,這也是“榜樣的力量”吧!

現在老師對學生體罰的事件,雖還是時有發生,但已大大減少,這正是教師觀念進步的體現。而校園“冷暴力”卻常常被忽略。校園“冷暴力”是指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對“問題學生”採取不理睬、疏遠、隔離及在語言上進行諷刺等行爲。這些看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舉動,但其殺傷力更大。老師如果對向個性較強的孩子採取“冷暴力”的話,將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輕則導致他們厭學,重則造成自閉的後果,還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極易成爲校園暴力的施暴者。

(三)暴力文化誤導是產生校園暴力的重要原因。

有報道顯示:校園暴力犯罪呈現出團伙化、暴力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特點。他們作案前有預謀,整個過程之周全、手段之殘忍,讓成年人都歎爲觀止。他們是從哪兒學到這些“知識”的?答案出乎意料又不出所料:正是一些小說和影視劇甚至是新聞報道教會了青少年如何犯罪!一些出版物甚至某些新聞報道,爲了追求所謂的“效果”,將犯罪分子的犯罪過程描寫得格外詳盡。什麼手段、什麼藥物、案後現場如何清理……應有盡有,一清二楚。

據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兒中有70%以上受到過不良文化的影響;暴力型和姦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過兇殺、暴力、淫穢錄像和黃色書刊。

爲了追求商業利潤,一些無良的書商,把漫畫化了的暴力圖書一本本塞給孩子們;一些無知的影視製片人,把神化了的暴力英雄包裝成偶像一個個販賣給孩子們;一些無恥的遊戲開發商,把虛擬了的血腥暴力製成遊戲碟一張張推銷給孩子們。現在的孩子,看到了太多的槍殺、武打的暴力場面,而當看得太多時,神經就麻木了,再血腥的場面也會習以爲常。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就有可能做出類似影視作品、網絡遊戲中的暴力行爲還不以爲然。

未成年人正處於發育階段,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社會經驗少,缺乏對複雜事物的判斷能力。他們對部分影視作品或書籍中所宣揚的江湖義氣、以暴制暴和暴力英雄不能正確認識,而是錯誤地認爲,暴力英雄是無所不能的,江湖義氣是可歌可泣的,黑幫英雄才是社會的強者。所以他們往往先好奇,再崇拜,然後去模仿。這樣影視作品的影視力就被無限放大了。如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鬥魚》播出後,劇中主人公的穿着打扮、言行舉止被廣大中學生爭相效仿。一時間,校園暴力行爲劇增。

(四)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是產生校園暴力的又一重要原因。

校園暴力表面看似是個別的、簡單的社會現象,其實具有複雜的社會心理背影。據有關部門調查,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爲,其中獨生子女又佔大多數。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就是小皇帝,得到太多的寵愛而又缺少管束,刁蠻專橫、唯我獨尊。這正是攻擊性性格形成的重要心理依據。

(五)學校的應試教育也讓一些青少年走上了施暴之路。

學校在教育學生時往往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學生健全人格與健康心理形成的培養。應試教育使一部分學生成了被淘汰者,於是他們試圖以暴力這種特殊方式來獲取老師的關注與同學的承認。

三、校園暴力阻止的途徑和方法

校園暴力給學生個人、家庭乃至社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且長久的。剷除校園暴力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有關部門爭取配合,做好安全教育。

要堅持樹立安全是“1”,其它是“0”的思想,定期舉辦安全知識講座,法制報告會,組織學生觀看法制教育專題片。可針對流行趨勢和當前的發展現狀,融入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新穎的形式。如用反暴力的偶像示範,學生可能會樂於接受。

(二)教育孩子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暴力的基礎就是對生命的極端漠視。在虛擬的世界裏,沒有真實的受害者。這一事實很易使他們產生“再暴力的東西都與人類感受無關”的錯覺,以致現在的孩子們不但漠視動物和他人的生命,甚至漠視自己的生命。針對這一點,我們可對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長等知識的傳授。這既能讓學生對自己有所認識,也能使學生對他人的生命重懷珍惜和尊重的態度。

我們還應該教導孩子們遵從最基本的價值取向,讓他們懂得人生活在一個社會裏應該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間應該是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只要讓孩子懂得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則是對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他們對暴力的危害就會有新的理解。

(三)加強師德建設,消除校園“冷暴力”。

目前,法律法規在對待老師的“冷暴力”上還顯得相當蒼白,但教育行政部門早已關注校園“冷暴力”問題了。各地學校也從加強師德建設入手,盡力消除校園“冷暴力”。對學生多一份理解,少一點苛責;多一份信心,少一點失望;多一份親切,少一點冷漠,爲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和發展的空間。這些做法無疑將會對消除校園“冷暴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清查影視節目和出版物,淨化文化市場。

雖然我國有關青少年問題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觸暴力文化,便在現實中卻基本沒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規定,還基本處於放任狀態。實際上,我國對影視作品中的暴力沒有分類,更沒有因爲其中有暴力內容而限制孩子觀看。現階段,這種狀況應有所改變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條文,對電影電視作品進行分類,並推廣至網絡媒體、電子遊戲和書報雜誌,爲孩子們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產品。定期徹底清查文化市場、淨化文化市場、淨化孩子們的視聽,切忌讓未成年人接觸帶有暴力行爲的文化。

(五)未雨綢繆,及早防範。

一方面,從自身做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而剷除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許多案例表明,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條件,一定的氣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學生紀律差的班級,發生的事件越多。學校暴力事件是一種見不得人、偷偷摸摸的勾當,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進行。如果我們讓陽光普照校園,那麼參與暴力者就不敢出現,陽光是什麼,陽光就是班級的正氣,學校的正氣。每個同學都要樹立正氣,這樣纔會形成班級的正氣,學校的正氣。所有同學必須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要舉止文明,不要口出髒話;要自尊自愛,不要自以爲是;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傷人;要團結互助,不要欺弱怕強;要禮貌待人,不要打架鬥毆;要強身健體,不要吸菸喝酒;要友誼爲重,不要早戀誤自;要遵守秩序,不要圍觀起鬨;要開卷有益,不要盲目閱讀;要學習法紀,不要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各班級要配齊安全班委,定期向學校反映可能發生的校園暴力隱患,積極爭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保護和幫助,將校園暴力扼殺在萌芽之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家庭、學校和社會齊心合力,校園暴力這顆毒瘤就一定會被剷除,我們的校園定會成爲孩子們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