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最新家鄉端午節的作文

家鄉端午節的作文

最新家鄉端午節的作文

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聞着糉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端午吃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端午前一天,媽媽就把糉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的樣子,左手拿着糉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糉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糉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後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家裏人在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糉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家鄉端午節的作文二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現在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家每戶的端午節似乎都一樣,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高手——媽媽。今天的早上,我跟媽媽學習包糉子。媽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裏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糉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一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媽媽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糉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

我和爸爸着兩隻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着鍋子,問媽媽:“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吃呀?”媽媽總會笑着說;“你們這兩隻‘小’饞貓!”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的作文三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這個古老的節日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是源於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卻遭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所以被迫去職趕出都城。屈原眼看着祖國的淪陷,心如刀割,變身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人們還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盡江裏,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死後,農曆的五月初五,便被人們定爲端午節,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的家鄉也過端午節。每逢端午,總要折幾根柳條掛在門口,還要用艾草洗臉,過端午,最讓小孩子們歡喜的,就是系五彩線和佩戴香囊了。五彩線就是用許多的綵線,凝成線繩,系在孩子們的脖子上,手腕上,有的還記在腳踝上。香囊則多爲粉色和紅色,香香的,穿上一根紅線,掛在小孩子們的脖子上,簡簡單單的五彩線和香囊,卻成了孩子們的飾物。當然,過端午節,最少不了的是吃糉子。新鮮的糉葉,包着滿滿的一團糯米,還要放上一顆紅棗。煮糉子時,整個屋子裏都飄着淡淡的香味,剝開糉子葉,白白的糯米上鑲嵌着一顆紅寶石般的棗子,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的糯米香,真讓人吹延三尺啊。再配上糉子鍋裏煮的雞蛋,雖不似山珍海味,但也和美味佳餚所差無幾了。

端午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賽龍舟,但我的家鄉在北方,河流甚少,所以不能進行賽龍舟的比賽了,心裏總是感到很遺憾,便只能在電視上觀看賽龍舟那令人興奮的熱鬧場面了。

家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那飄着濃香的糉子,那美麗的五彩線,那鮮豔的香囊,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讚頌。我愛我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的作文四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標籤:家鄉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