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讀後感(2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醉翁亭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醉翁亭記讀後感(2篇)

醉翁亭記讀後感1

再讀《醉翁亭記》,慢慢去品味揣摩,不禁感嘆此作不愧爲千古經典美文。學生期間讀這篇文章,主要任務是去背誦、默寫、句意解釋和對作者寫作思想的理解,藉着老師的指導和資料的解析,對文章的大意基本理解。但對文章的意境美體會的遠遠不夠。

作者開局點題,環滁皆山,西南琅琊最美,山上有釀泉有醉翁亭,詳細說明了醉翁亭的建造者和命名者,在說明了醉翁亭命名的緣由的同時也點出了文章的山水之樂的意境,也引出了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陶醉在美妙的山水之中了。

文章的寫景,簡練而生動,寫山間一天的煙消雲散、雲捲雲舒,寫四季的花草樹木、風霜水石。這種景色也許很普通,很多地方的山水都可能有的景色,春天的野花野草,夏天的枝繁葉茂,秋天的秋高氣爽,同樣的景色,但作者詞語表達中帶着歡樂無窮的意境,“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句中的字詞“芳、幽香、佳、秀、繁”尤其形象、生動且陶醉。因爲太喜歡,所以作者早上去晚上回,經常留連於山間的四季風景,其樂無窮。

假如上面的風景是一幅畫,下面的風景就是一支交響樂。背貨者唱歌,走累了倚樹休息,前呼後應,男女老少,滁州城出遊的百姓絡繹不絕,興致很高,反映出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這種百姓安樂的狀態在古代是很難得的,戰亂年代民不聊生,和平年代又有很重的賦稅徭役,老百姓很難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

溪魚肥、釀泉酒香、山珍野菜擺上,戶外大野餐開始,雖然不像宮廷府院中的宴會那樣豪華,但歡樂可能更甚,也更有意義,因爲是與民同樂,是更多人的歡樂。我想參與宴飲的應該是作者的朋友和在現場遊玩的滁州老百姓,不在乎吃了什麼,不在乎吃了多少,不在乎喝了多少,單是衆人歡快的心情,就讓作者很滿足很充實了。現場歡快的氣氛好像讓整座山都歡跳起來了,交響樂也進入了高潮。

好的文章像一首詩、像一幅畫、像一首音樂,又像一件藝術品,會具有一種由內而外的美,一種立體的美。一個“樂”字前後呼應,鳥樂山林,人樂遊山更喜歡作者治理下的安居樂業的生活,作者看到人民歡樂也就滿足了。作者的樂趣就是看到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好生活,與民同樂是最大的快樂,這纔是文章成爲經典的原因,文章不單是爲了描寫山水美景,更是抒發了作者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

醉翁亭記讀後感2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諸多樂趣一直伴隨着我,在讀書的時候,我好像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只是想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在書中暢飲生活。

一篇《醉翁亭記》不僅有林壑山泉清秀之美,人間四季各具特色之美,還有歐陽太守與遊人共遊之樂,歐陽公心性之明淨豁達,盡顯紙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只需一句,便讓人想到一個腰間別着一壺以山泉爲釀的'酒,放逐在山水之間,以山水爲樂的似醉非醉的老翁。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時出者”寥寥數字,便將山中四時之景勾勒出來,可見歐陽公對山水美景的喜愛與瞭解程度。

歐陽公在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難得真正以山水爲伴,更難得的是他亦能夠與民同樂,“傴僂提攜”共同遊玩,以山泉所釀之酒爲飲,以山中果蔬野味爲食,不拘格式“雜然而前陣者”,人們一起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在這裏人們都輕鬆快活,忘了尊卑等級,好一幅其樂融融的與民同樂的畫面。

在這裏民風純樸,沒有人問太守來這之前的功名過往,他自己也不再去想,還自嘲道“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就這樣一位老人,以山水爲樂,不問過往,仙風道骨。

這裏的醉翁已嘗過人生百味,閱盡人間悲歡,也早己開啟了心胸,舉杯暢飲,不再拘泥於狹隘的功利,從容快活。

我們也應該學習他的精神,要認準好與歹,與好人交往,與歹人隔絕,還要愛自然,這纔是歐陽修寫作妙處之所在。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並沒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於出身貧困,努力仕進,曾經幾起幾落的磨難,成就了他的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處世態度。所以任職滁州期間,作者的心情是開朗的,“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所以,作者把個人的煩惱扔在一邊。

四季更迭,朝暮變換,伴隨着日升日落,雲歸雲散;花開花落,水落石出,無窮盡的變化,變化着的角度,一同演繹着無窮的樂趣,將山水之秀麗發揮到極致。

與民同樂,樂在其樂,以人爲樂。朝暮變換之美,樹林禽鳥和鳴,在這一派自然之景中,太守與遊人共同歡樂。人民因視與太守同遊爲榮幸而快樂,而太守卻以人樂而樂,將醉與樂統一,從中便得到了精神的昇華,於是便練就了醉翁與民同樂的曠達。

就讓我們在這個書香風氣下,努力讀書,建造良好滁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