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遊子吟

【精】《遊子吟》教學反思

遊子吟7.29K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遊子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遊子吟》教學反思

《遊子吟》教學反思1

《遊子吟》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地愛和感激之情,立意深遠,通俗易懂。谷建芬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歌聲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蘊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編織了一曲依依不捨、飽含深情的“母子愛歌”。

在此課教學時,我先創設情境,從古琴音樂進入,在渾厚悠長的古琴音樂聲中播放古人的吟唱,讓學生感受“古風”,從而走進歌曲的意境當中,接着讓學生欣賞古詩詞加入現代音樂後的歌曲版的《遊子吟》,從而感受“新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在教授新歌的過程中,透過聆聽、模唱、對比、體驗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學唱歌曲,感知歌曲情緒。對比中感受五言古詩的聲律特點、音樂節奏的相同點,以及古詩的聲調與旋律的音調之間的關係,瞭解作曲家依字創腔的創作手法。

在學歌教學中,我始終把”情”放在首位,從模唱、到學譜,再到唱詞,處處都注重學生情感的投入。在教學中,我先從歌詞內容入手,讓學生模仿母親縫衣服的感人情境,讓學生在模仿的同時,感受歌曲的意境。接着又由縫的動作讓學生感受裝飾音的作用。從模唱到演唱,一切都很順利,學生能夠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來。整個環節似乎比較順暢。但在整個教唱環節中,關注學生太少,個別學生沒有唱對,沒有及時糾正,這是整節課的敗筆。還有就是,在整節課中過分強調情感,個別的語句有點囉嗦,不夠精煉。

無論在哪門學科的教學中,情感的教學,都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情感不僅是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的之一。而人的情感不僅是由遺傳和成熟決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人的情感發展植根於教學活動之中。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但更是情感的藝術。在本課中,我在教會歌曲的同時,更是着力於學生“遊子”感情的體驗,將“情”融於音樂,在音樂中體驗“情”,這也是我本課的教學教學目標之一,在實現這個目標上,我對本節課還是比較滿意的。

以上是本人對此節課的點點思考,許多細節,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上中不斷完善、提高。

《遊子吟》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古詩,會默寫,遊子吟教學設計。

2、自己弄懂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提高古詩的鑑賞能力和積累能力。

教學方法: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都要體現。以學生的自學、合作研究爲主。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具。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和墨寫古詩。

教學難點:詩意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與掌握。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每個人都有關心、疼愛你的父母,請把生活中父母關心疼愛你的小事講給大家聽聽。

2、古詩是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的情,把你記憶中的古詩背給同學聽聽。

3、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這是一首讚美母愛的詩。它的名字叫《遊子吟》(生齊說,師板書。)

二、熟讀詩文,理解詩意

1、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詩。(出示詩文,一生朗讀後,師範讀,大家共同讀三遍,同桌互相讀一遍。)

2、找詩中的生字。(暉、齊讀,解釋字意,組詞,與輝的組詞。)

3、複習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曉詩意,悟詩情。

4、知詩人。(投影出示選擇題,初步瞭解詩人。然後請一名學生介紹本文的作者,最後教師補充。)

5、解詩題。(選擇遊子的意思,選擇吟的意思,並讓學生結合起來講解詩題的意思)

6、曉詩意。(媒體出示幾道選擇題,簡化理解的難度,教案《遊子吟教學設計》。)

過渡語:俗話說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師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小組合作學習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而獨立思考也是展示個人能力的好方法。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試着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

A、學生自由的說。

B、集體評議,教師糾正錯誤,指點重點語句的理解。

C、出示整首詩的意思讓學生進行練習。

7、悟詩情。(假如你是本詩的遊子,你會對你的母親說點什麼。)

本文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8、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9、背誦全詩。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填空:

1、《遊子吟》的作者是他是代詩人,本詩抒發了詩人之情.

2、詩中的兩組疊字用的很好.""兩個字透過寫縫衣服的動作,表現了慈母對遊子的,""貼切的寫出了母親心繫遊子的心情

3、兩句詩描寫了遊子遠行前的一幅場景兩句詩體現了母親爲兒子縫製衣服的動作和神態,,兩句詩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兒女對母愛的感激之情表達的深摯,醇厚.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本課你的學習收穫是什麼?

2、請試着把遊子吟寫成一篇記敘文。

教學反思:

語文學科是百科學習的基礎,沒有語文知識的鋪墊,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今天有幸上了一節語文公開課,是教學以來的第一次嘗試。透過《遊子吟》的教學使我感覺到語文教學的樂趣與語文學習的藝術。在教學中我有如下的感悟,先反思如下:

一、語文學科的基礎性。

在本課教學中融知識性和能力性爲一體,從生字的學習開始,到詩歌的背誦。完全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學生在自讀、朗讀、背誦中體驗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二、學生能力自由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我作爲一個知識的引導者、指路人,學生從預習到課堂上的學習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今天的課是一節學生實實在在的自我展示的課。這樣的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從這節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

三、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由於我是第一次教學語文學科,對知識的銜接和基礎嘗試的把握還不準,所以在教學當中關鍵點撥還不到位。這樣就使有的知識點不能達標。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爲一個語文教師,我要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如:基本的拼讀方法、基本的語法、基本的句型等。

這樣既有助於我的課堂教學,又有助於我自身的語文素養。

《遊子吟》教學反思3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教學案例:

《遊子吟》這首詩的教學重點是:“透過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教育”。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難以走入詩中的意境,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針對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

教學片段:

一、抓住細節描寫:“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設計意圖:1、瞭解學生在自讀過程中感悟到的內容。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引導:母親的愛平凡而偉大,它往往存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聲叮嚀,一句囑咐;一聲鼓勵,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碗香噴噴的飯……母愛無處不在。

1、看課件:《望》

校門口送孩子的母親,望着孩子進校門。她踮着腳,側着頭,探着身子張望……直到望不見孩子的身影了,才離開……(這樣的畫面一個又一個)。

2、教師啓發:母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平淡的故事母親用她的一生才能講完。我想,此時你已經回憶起了濃濃的母愛。

(此時的課堂很靜,學生的思維在回憶中流淌。接下來學生所談的事例情感真摯。)

附課堂事例:

《我的生日,母親的受難日》——“我聽過這樣一句話:‘我的生日,母親的受難日’。以前,我不瞭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每次到我生日那一天,父母總爲我準備好豐盛的大餐和精美的生日禮物。我在父母溫暖的愛河中徜徉,卻從來沒有注意到媽媽疲憊、操勞的身影。讓我感到內疚的是,在生日那天,我因爲一點點小事而大發脾氣,讓媽媽爲我忙碌到深夜。”

《媽媽的嘮叨》——“這次家長會以後,媽媽似乎變得幼稚了,她每天抓緊一切時間纏着我問這問那,那時我感覺媽媽真煩。現在我知道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媽媽深深地愛着我。”

3、教師抓住契機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我們享受着愛的同時,更要懂得珍惜愛、回報愛,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曾爲母親做過什麼?我們以後可以怎麼做?

(此時的課堂活躍起來,學生情緒高昂。)

附課堂實錄:

“從小到大,總是媽媽爲我洗衣服。小時候,媽媽每天捧着我的小腳丫,爲我洗去上面的泥和土。去年母親節那天,我爲媽媽洗腳,媽媽竟然留下了眼淚……現在想想,我常常忽略了媽媽的感受,而在媽媽的心裏,我是她的百分之百,以後我要孝敬媽媽。”

“媽媽最大的願望是要我努力學習,我要用最好的成績回報媽媽。”

“我要在我生日那一天,在婦女節那一天,在母親節那一天,不,是在以後的每一天,讓媽媽開心快樂,不讓媽媽爲我操那麼多心。”

4、想象詩中的母親爲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製衣服的情景,寫下來。

(此時,教室裏靜極了,學生都埋頭奮筆疾書。真摯的情感洋溢在筆端。一位同學這樣寫道:“我又要遠行了,年近古稀的老母親又一次親手爲我打點行囊。在跳躍的油燈下,母親的手顫顫巍巍地穿上針,在銀髮上抹了幾下,這樣的動作我是那麼熟悉。母親一針一線地縫,不時把衣服拿近油燈,看一看針腳密不密;母親一針一線地縫,不時用她那雙筋脈突兀的大手把衣服撫了又撫。我知道,老母親擔心我在外時間久,她要把衣服縫得牢牢的。母親一針一線地縫,縫進對兒子的叮嚀,縫進對兒子的祝福,縫進一位老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反思:

“教”與“學”這兩個概念,“教”是被動的,“學”纔是主動的,教師要利用教材激發學生來主動獲取知識。在古詩教學中,透過讀、背、講、悟的形式,表面上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但情感體驗卻被忽略了。

這堂課真實而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位教育專家說:“教學不是爲了理解,而是爲了感動。”我贊同這個觀點。課堂上學生受到了感動,所學的內容才能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的心靈受到了觸動,才能不斷髮展良好的情感與態度。《望》中平凡而真實的畫面“一石激起千層浪”,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的認識層層深入:享受愛的同時,要懂得珍惜愛、回報愛,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昇華。

蘇格拉底認爲:一切知識都蘊含在學習者的頭腦之中,教師只不過是將學習者頭腦中的潛在智慧發掘出來,並使學習者主動認識它的價值而已。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師並不是要將現成的表面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透過啓發、誘導,讓學生挖掘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知識能力,主動去獲取知識,進而實現自身的發展。所以,語文教學應注重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遊子吟》教學反思4

《遊子吟》是一首感情真摯的詩歌。講的是慈母手中拿着針線,正給準備外出的兒子縫製衣服。母親擔心兒子走後遲遲迴不來,就把衣服的針腳縫得密密的使它更結實,更耐穿些。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的愛心怎能報答得了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教學《遊子吟》這首詩時,正好學校教導主任袁主任親臨課堂指導。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環節上做了如下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能以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父母是怎樣關心、培育自己的?並在班上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初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情感。

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我先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分小組互相讀一讀,交流自己對詩意的理解。最後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古詩的教學,我認爲應該讓學生反覆地讀,入情入境地讀。課堂上,我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聯想母親對自己的愛。學生讀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教學結束時,我動情地講述了我自己對母愛的感悟,再次引發學生的孝義之心。當時,我清楚的記得,我們班上的好多學生感動了,哭了。爲此,我因勢利導,讓學生自由的說出當時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和以後怎樣報答自己的父母,學生們紛紛表達出了自己心中感情。

總的來說,我在教學過程中情感很投入,積極引導了學生,創設相關意境,並透過對關鍵詞的理解,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出慈母的關愛之心,遊子的孝義之情。我還注重母愛主題詩的拓展,使教學容量增大,內容開闊。不失爲中華詩文教學的典範。這節課上得輕鬆、愉悅。袁主任聽完課後,非常讚賞。同時也指出一些教學上的不足,我默默地記在心裏。

《遊子吟》教學反思5

一、 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

《遊子吟》這首古詩許多孩子在上學之前就已經背會了,那在孩子已經會背的情況下,怎樣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穫呢?我設計了一下幾個層次:讀通、讀懂、讀好。

讀通要求不僅會讀,還要讀準確,讀流利。讀懂,詩會讀不是目的,要了解詩的意思,腦子中能夠浮現詩的`畫面。讀好,在理解了詩的基礎上,感受詩的意境,才能讀出詩的韻味。

二、幫助學生形成畫面,學好背好古詩。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讓學生讀讀背背倒沒有什麼難度,要體會詩的意境,還是有困難的,畢竟低年級學生不可能像高年級學生一樣,利用工具書,利用自己對字詞的理解就可以領悟詩中的情感與意境,但如果能促成學生頭腦裏形成畫面,會幫助孩子理解詩的意思,讀好背好這首詩。

在教學中我告訴孩子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在孩子讀通後,我便問他們腦子中出現什麼樣的畫面,孩子們說:“一位媽媽在給孩子縫衣服”,說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識基礎上,大體瞭解了前四句。隨後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幅畫,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意思。透過老師的語言將孩子與孩子一起走進畫面 ,“別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燈在閃爍,只見以爲母親在……;夜晚,窗外寒風呼嘯,人們早已進入夢鄉,我一覺醒來,只見……”。這樣層層遞進,使學生感受詩畫是一家,幫助孩子較好的理解詩意,古詩的情境被學生體味出來了。

三、多種誦讀,書聲琅琅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因此,剛開啟課本初讀古詩時,我便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不加字減字。自讀後,再指名個別讀,此時要求是一句一句讀正確,注意詞的連貫,按標點停頓。找到朗讀古詩的一般節奏,其他同學互相評議,讓他們糾正或指出讀錯、讀破的字詞。讀書後,讓學生打拍子讀,感受古詩的韻律。在瞭解古詩後,與孩子一起誦讀古詩,有感情朗讀古詩。最後讓孩子欣賞,知道古詩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

四、拓展閱讀,感悟內涵。

古詩教學,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在教學中採用了拓展閱讀,補充了一首孟郊的《遊子詩》和幾句名人名言,幫助突破難點,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透過想象、對比誦讀、畫面展示等多種手段感受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

有位教育專家說:“教學不是爲了理解,而是爲了感動。”我贊同這個觀點。課堂上學生受到了感動,所學的內容才能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的心靈受到了觸動,才能不斷髮展良好的情感與態度。

五、識寫結合,指導書寫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識字和寫字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古詩教學中一定要勻出一定份量的時間來指導學生認真書寫生字。儘管學生在初讀、細讀、品讀詩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義,但對生字的認識只是一種輪廓印象,要繼續對字形做分析,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清晰印象。因此,教師也要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在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寫“慈”字,透過講解這個字的本義,使學生記住它的意義,更好地用心寫字。隨機有獨立書寫本課另外一個帶有心字底的字。最後用歸類法識字,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不足之處: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應與生活相聯繫。在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如果創設了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融入了學習,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這樣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用愛心教會我們吃飯,走路,做人……母親的愛是偉大崇高的,樸實無私的。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撥動學生的心絃,震撼學生的心靈,讓生命的體驗上升到體悟、品味、欣賞的境界。

總之,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先是充分地讀,然後是充分地說,最後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爲今後的古詩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保留學習古詩的極大興趣,充分地遨遊在古詩的文化海洋之中。

《遊子吟》教學反思6

本人在教《遊子吟》時採用表演方式來理解詩文含義,並聯系自己的實際談感受的方式加深對詩境的感悟。因爲這是一首讚美母親的詩篇,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真切、濃烈的情感。當時我讓學生說說父母日常中是如何照顧、呵護自己的,很多學生紛紛舉手,我發現懷謙同學舉手了便讓他說,因爲他平時很少說話,一說話就結結巴巴。這正好讓他鍛鍊鍛鍊。可是他一站起來就不敢說了,紅着臉,同學們見狀都笑了,他更是害怕,眼睛裏還噙着淚花,我知道他很想說,但又說不出,於是我開口了:“老師從懷謙的表情中讀懂了,他對他媽媽的愛是無法用言語言明道盡的,這需要用心慢慢去體會。此時無聲勝有聲啊!”我的話剛說完,全班同學就鼓起掌來,懷謙這時也會意地笑了,從他的笑容,我看出他對我的感激之情。是啊,我幫他圓了場,使他擺脫尷尬的場面。如果當時我批評他或是讓他坐下,那他會多難受啊。

[教後反思]:

爲孩子保留時間和空間,並善於捕捉孩子的微妙表現,對教學過程做出新的調整。對孩子回答不出來,簡單地命令“坐下”不是最適合的辦法。在他非常窘困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遞上一隻粉筆,問他是否能幫助老師把課文的主要人物寫在黑板上;或是引導他說出自己的心裏話,這樣可能會讓孩子更可以承受。在大多數孩子表現出疑惑的時候,教師應該立刻反省自己的教學語言,並適時進行補充、調整。

《遊子吟》教學反思7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爲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的朗讀中都能有所進步,或有新的收穫,我很中肯的給每個人以不同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幫助,朗讀指導的效果立竿見影。隨着對詩句的感悟,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二、開發學生資源,培養學生想象練筆。

爲了拓展學習,豐富古詩課堂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環節,讓學生寫一個表現遊子即將遠行,母親在微弱的燈光下爲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片段。在這個環節裏,我也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寫作的差異,對個別學生降低了練筆要求,並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們的練筆落得更實。還安排學生對自己的母親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學生的答案很精彩,讓老師折服。

《遊子吟》教學反思8

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上冊《遊子吟》是一首描寫母子之間濃濃親情、讚美偉大母愛的古詩、是能夠讓學生充分領略詩詞語言美和意境美的經典詩篇。對於從小受到溺愛、關心體貼父母的意識較爲薄弱的現代小學生來說,該詩又是一首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這首詩歌之前,我的內心是忐忑的,畢竟七、八歲的娃娃,無法去深刻地理解這種深深地母子情誼。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

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音樂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說話。

二、以讀代講,層層推進

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字,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詩歌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在教學中我告訴孩子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在孩子讀通

後,我便問他們腦子中出現什麼樣的畫面,孩子們說:“一位媽媽在給孩子縫衣服”,說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識基礎上,大體瞭解了前兩句。隨後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幅畫,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意思。透過老師的語言將孩子與孩子一起走進畫面 ,“別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燈在閃爍,只見以爲母親在??;夜晚,窗外寒風呼嘯,人們早已進入夢鄉,我一覺醒來,只見??”。這樣層層遞進,使學生感受詩畫是一家,幫助孩子較好的理解詩意,古詩的情境被學生體味出來了。在圖文幫助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出母愛的偉大,做兒女的不能一一報答,就像春日的小草,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一樣。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朗誦得很有感情。

《遊子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體味的詩歌。是的,母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子女是母親一生的牽掛。每個人都是人之子女,每個人也都會爲人父母。做人子女者,在父母有生之年,要多多陪伴父母,多多孝敬父母,多多與父母交流。父母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子女給予他們的感情慰藉。千萬不要到父母離開我們時,纔會爲沒有及時盡到孝道而後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可能是爲人子女者最深切的後悔和遺憾吧!

總的來說,我在教學過程中情感很投入,積極引導了學生,創設相關意境,並透過對關鍵詞的理解,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出慈母的關愛之心,遊子的孝義之情。

不足之處: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應與生活相聯繫。在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如果創設了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融入了學習,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這樣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用愛心教會我們吃飯,走路,做人??母親的愛是偉大崇高的,樸實無私的。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撥動學生的心絃,震撼學生的心靈,讓生命的體驗上升到體悟、品味、欣賞的境界。

總之,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爲今後的古詩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保留學習古詩的極大興趣,充分地遨遊在古詩的文化海洋之中。

《遊子吟》教學反思9

1、教師要善於捕捉、利用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教學將近尾聲時,學生突然發問:“孟郊爲什麼不帶上母親一起出門,讓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教師及時抓住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充分利用這一稍縱即逝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對話,在探究、討論中深化認識,昇華情感,教學層層推進,直至達到最高潮。假如教師對學生所提問題充耳不聞或敷衍塞責,那麼,這堂課也就失去了其精彩之筆。讓可貴的教學資源白白流失,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當然,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問難並不一定都能作爲資源,都能用來點石成金,關鍵在於教師要獨具慧眼,進行甄別,篩選。

2、傾聽,是對話之前提。有了傾聽,對話才能傳達至每位學生的心靈,才能產生巨大能量,真正實現面向全體學生,課堂也纔有可能因此而變得厚重。綜觀這一教學片段,“我反對他的意見”,“我有補充”,“我覺得他倆的推測都成立”,從反駁到補充再到總結,可見學生有着良好的傾聽習慣,過硬的傾聽能力。這一切,離不開教師平時有意識的引導。在這一教學片段中,也有一定體現。如“誰聽懂他的話了?能把他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嗎”再如,“多會聽話,多會理解”,

這些看似多餘的問話及常被教師忽略的肯定,都在不斷強化着學生的傾聽意識。

3、對話,並不僅僅侷限於師生之間。只有讓師生、生生這些個體間互動、互激,課堂才能經緯交錯,渾然一體。然而,傳統的課堂,對話往往只侷限於師生之間,學生缺乏與學習同伴對話的意識。這樣,課堂的單薄勢必導致教學之低效。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對話意識呢?一句話,教師要進行有意識地引導。起始階段,“誰有不同意見?”“誰能進行補充?”“誰能進行總結?”……這些問話可以成爲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語言。當生生對話成爲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行爲時,這些語言就可以從課堂上悄然隱退,生生對話也就“不待教師之謂也”。

《遊子吟》教學反思10

《遊子吟》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地愛和感激之情,立意深遠,通俗易懂。谷建芬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歌聲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蘊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編織了一曲依依不捨、飽含深情的“母子愛歌”。

在此課教學時,我先從唐詩開始,有唐詩引出歌曲《讀唐詩》,先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一方面更深刻地 瞭解唐詩,引出課題《遊子吟》,另一方面,讓學生第一次接觸卡農式地讀歌詞,爲後面學完歌曲更好地表現歌曲做準備。但是由於《讀唐詩》這首歌有點長,顯得這個環節時間有點長,如果對歌曲進行剪輯,去除反覆部分,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學歌教學中,我始終把”情”放在首位,從模唱、到學譜,再到唱詞,處處都注重學生情感的投入。在教學中,我先從歌詞內容入手,讓學生模仿母親縫衣服的感人情境,讓學生在模仿的同時,感受歌曲的意境。接着又由縫的動作引出旋律的線條,從模唱到唱譜,一切都很順利,學生能夠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來。整個環節似乎比較順暢。在唱詞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跟琴輕唱,在唱的同時,發現難點和不足,等改正了節奏、音高等難點後,我又再三強調了歌曲中所蘊含的“感恩、感激、與感謝”,並引導學生如何唱好最後兩句。學生在我的不斷強調中能基本表達出歌曲的情感。但回想整個環節,似乎都只有我一個人在講,偶爾讓學生將幾個關鍵詞重複一遍,再無其他了,整個環節顯得有點枯燥,試想一下,如果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有感情的按節奏讀一讀歌詞,再用示範的方式讓學生聆聽,比較,或許,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課堂形式也會更爲豐富。正是由於這個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以至於後面對歌曲的拓展環節,一半學生唱,一半學生卡農式地誦讀有點顯得有點急。學生能讀對,卻不能讀得很完美,最後的展現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點差距。

在本課的教學中,情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在哪門學科的教學中,情感的教學,都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情感不僅是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的之一。而人的情感不僅是由遺傳和成熟決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人的情感發展植根於教學活動之中。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但更是情感的藝術。在本課中,我在教會歌曲的同時,更是着力於學生“遊子”感情的體驗,將“情”融於音樂,在音樂中體驗“情”,這也是我本課的教學教學目標之一,在實現這個目標上,我對本節課還是比較滿意的。

以上是本人對此節課的點點思考,許多細節,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上中不斷完善、提高。

《遊子吟》教學反思11

《遊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豐富古詩積累。瞭解詩歌大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的孝心,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爲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的朗讀中都能有所進步,或有新的收穫,我很中肯的給每個人以不同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幫助,朗讀指導的效果立竿見影。隨着對詩句的感悟,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二.開發學生資源,培養學生想象練筆。

爲了拓展學習,豐富古詩課堂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環節,讓學生寫一個表現遊子即將遠行,母親在微弱的燈光下爲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片段。在這個環節裏,我也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寫作的差異,對三個個別學生降低了練筆要求,並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們的練筆落得更實。

但是由於教學中間“解讀詩句”的環節鬆散,使後邊的“練筆”時間略顯不足,部分學生沒能完成寫作,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練筆後的交流。另外,教學中板書不及時,自身的教學基本功亟待提高。

《遊子吟》教學反思12

針對《遊子吟》這首詩的特點,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

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做了一次調查,《遊子吟》這首古詩許多孩子在上學之前就已經背會了,那在孩子已經會背的情況下,怎樣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穫呢?我設計瞭如下環節,讓會背的孩子先來展示,給大家背一背這首詩,然後透過老師範讀,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把這首詩背的還不是特別有語氣,從而激發學生想背好的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二、幫助學生形成畫面,學好背好這首詩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這首詩二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如果能促成學生頭腦裏形成畫面,會幫助孩子理解詩的意思,讀好背好這首詩。所以我先是給孩子講了一個關於詩的小故事,有緊抓住兩個想象點,一個想象點是,母親會怎樣縫衣服,另一個想象點是:母親邊縫衣服邊會想些什麼?幫助孩子形成畫面。幫助孩子較好的理解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