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匯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着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彙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2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啓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爲:“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着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①“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③詩人爲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爲異客”

④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說一說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瞭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閱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聖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爲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爲“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麼意思?“逢”是什麼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瞭解文包詩,透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麼知道的?王維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透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麼熱鬧,王維應該開心纔對,他爲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爲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你從哪裏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後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裏說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係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閱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爲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麼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麼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裏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爲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透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閱讀方法,這樣以後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願望是美好的,不過由於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並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爲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爲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爲山東。並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麼意思?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後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並寫到課文裏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範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爲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爲什麼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後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並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裏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後兩行:

07、齊讀詩的後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後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因思念家鄉親人而作。遊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獨在異鄉爲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爲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思維活躍,想法新穎,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勤于思考,善於發現,敢於質疑,勇於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針對學生情況,我追求了這三個字:“新、活、放。”

【教學設計】

一初讀,二淺思,三深悟,四背誦,五表演。

【課堂實錄採擷】

一、在解題中不經意地出現的小高潮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本課的前兩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好嗎?

生:(齊答)記得!學生齊背《望廬山瀑布》和《山行》。

(開課前複習舊知識,既可以溫故,集中學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壯大氣勢,烘托一個熱鬧的氣氛。)

師:《望廬山瀑布》描寫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寫了深秋山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深秋美景的喜愛之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又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老師讚美的語氣回顧已學古詩,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到了古詩的美,也自然地進入了新詩的學習、品味中。

師:(簡介詩人王維)請同學們齊讀題目。(生讀題目)

師:看到這個題目,能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這個題目的嗎?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登高,佩帶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麼意思?

師:有誰知道,誰能幫助他?請高高地舉起你的手。

生:我是從書上的註釋裏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師:很好,你讀書的時候很仔細,大家都要向他學習。課題中還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嗎?請繼續!

(孩子們長在城市裏,都沒有見過茱萸,雖然書本上也解釋得很清楚,但如果能親眼看一看這種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東西變得直觀清晰。所以,應該在學生介紹茱萸這種植物的同時,老師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畫面。)

生:山東,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說明作者的家鄉在那裏。

生:不,你的說法是錯誤的。山東是指華山以東,今山西一帶,因此王維的家鄉應該是在山西。

師:對,這裏的山是指華山。那麼兄弟你們是怎樣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對,應該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師: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鄉在山西,那他的家裏僅僅只有哥哥和弟弟嗎?他就沒有別的親人了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還包括他家鄉所有的親人。

生:老師,我補充,兄弟還可以包括他在家鄉的朋友。

師:這樣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兄弟這個詞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親人和朋友。

生:老師,我發現還有一個字被我們漏掉了,就是“憶”字。

生:我知道“憶”就是回憶的意思。

師:沒錯,但誰能把這個“憶”字的意思說得更貼切一些呢?

生:我覺得“憶”字在這裏解釋爲“思念、想念”更好,因爲從“憶山東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鄉,重陽節到了,他不能和家鄉的親人朋友在一起登高,暢飲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時候,卻可以和親人們一起歡度重陽節,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時的他是多麼想念家鄉的親朋好友啊!(熱烈的掌聲)

(僅僅是解釋詩的題目,孩子就能透過一個“憶”字領悟出整首詩的深刻意義,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孩子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就快速地捕捉出詩的內涵,其一在於之前逐詞逐詞理解的鋪墊做得很好。其二在於一個“憶”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陽節時憶親人,不就已經明明白白地訴了讀者,此時的作者正是背井離鄉,孤單寂寥,落寞惆悵,正是在這樣舉目無親的時候,纔會更加真切地思念家鄉親朋。因爲有了解題時的深切領悟,所以進入古詩學習環節時,不管是小組討論,還是課堂彙報,學生能把握住重點,水到渠成,異常輕鬆地學習。)

二、在表演中捕捉學生靈魂,強化訓練目標

師:詩人王維“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天,滿懷心事的他獨自出來散步,一不小心誤入了時空隧道,來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維,今年又正好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電話,詩人王維,你能緊扣住自己所寫的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發揮你大膽的想象,向你遠在家鄉的親人傾訴你的思念之情嗎?

衆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王維在現代社會,那他的`親人不是在唐朝嗎?唐朝那時侯有電話嗎?

師:你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就是想象,大膽的想象,這不正是“超級變變變”嗎?(齊笑,掌聲)

注:“超級變變變”是日本的一個娛樂節目,該節目要求參賽者發揮出大膽的想象,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現象。該節目不僅在日本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紀錄,在全球發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績,我班就有很多這個節目的超級fans。老師急中生智,用上這個孩子喜歡的節目的名字,在無意當中爲這個環節激了趣,造了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下面是兩個學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維);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請問是姑姑嗎?我是您的侄子王維。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維啊!你現在在哪裏呀?

(在口語交際中隨時注意使用禮貌用語,表示對別人的尊重,這樣的訓練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節,我是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給您打電話,姑姑,我可真想家裏人啊!大家都還好嗎?

生2:大家都很好,剛纔在賞月的時候,我們人人可都記掛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節,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你們吃着香香的月餅,可千萬別忘記了我,一定要記得給我留一份啊,我已經好久沒能吃到家裏的月餅了。

生2:好的,一定不會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麼時候能回家來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萬家燈火閃爍,窗內是家家戶戶共享天倫,而我就只能一個人孤單的在這裏,我真的是很想念你們!雖然我不能和你們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我現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頭上的事,我一定儘快和家人團圓!姑姑,祝大家中秋節愉快!再見!

生2:別難過,我們會想着你。保重身體,早點回來,再見!

(這段學生的表演不可否認是經過了老師的加工,但學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詩的主題來進行即興的表演,優點是應該值得鼓勵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學生的語言功底太過淺薄,語言隨意且不夠嚴密。誠然在表演的時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說出來的話都應該緊扣住整首詩的基調和感情,而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還有就是學生的颱風太過拘謹,緊張,學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種放鬆的狀態下來進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學生所表現出的不足與老師平時是否嚴格訓練大有相關。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使人的精神鬆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張力,倡導人性的釋放,因此要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做到童言無忌、童真無損、童趣無限、童心無畏、童愛無拘將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重大的責任!)

【自我思索】

聽聽學生在彙報時的精彩發言,品品學生在朗誦時的入情陶醉,讀讀學生在黑板上所寫的板書:“思念親人”,“想念朋友”,“孤單寂寞”,看看學生精彩的即興想象表演,不僅聽課的家長爲之動容,爲之喝彩,就連我自己的心裏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長在參加完開放日的活動之後,激動地在“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上寫道:“聽了兩節課,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體會到,現在的孩子是多麼幸福啊!這是一個尊重的課堂,這是一個開放的課堂,這是一個生命的課堂!老師不僅注重了對知識的傳授,還注重了對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導……”另一位家長聽完課以後,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說:“老師啊,我從來沒有上過這樣的課,真的。以前都是由我們的老師講授,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現在的孩子們腦海裏可充滿了無數的小問題,做老師沒有兩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長的讚譽固然可喜,但無形中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一種責任!

古代詩歌言簡意豐,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是不朽的文化財富。教科書中節選的詩歌,以及老師的排疑解難,悉心誘導都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教學古詩的最終目的,是要激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要孩子做到發自內心喜歡它,愛上它,不捨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幾字,就足以令人振奮、傷懷,這正是古代詩歌的魅力所在。學習詩歌也好,散文也好,讓學生在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勵,相互競爭,相互幫助中思維得到啓迪,精神得到喚醒,潛能得到顯發,心靈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鳴,身心得到愉悅正是新課標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發展的教育,而這,正是需要我們老師懷着對教育事業的真心,飽含對孩子的真誠,傾盡我們的真愛去努力實踐,熱忱奉獻!